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金蓮

(歷史人物)

鎖定
潘金蓮,據説為貝州(恩州)知州家的千金小姐清河縣黃金莊人。和武植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相傳,她擇嫁武植,成了賢內助,使武植越發勤奮而終於進士及第。夫妻倆恩愛得很,生有四子,白頭偕老。陽穀清河一帶,流傳潘金蓮這位賢妻良母的懿行佳話。 [1] 
全    名
潘金蓮
別    名
潘千金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清河縣黃金莊

潘金蓮人物生平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清河縣黃金莊,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知州。
據傳,潘金蓮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羣。家裏原本貧困,年輕時期到潘府上打工。因為品行端正且能幹,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後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 [2]  武植考中進士後,出任山東陽穀縣令,她知書達理,和武植恩恩愛愛,白頭偕老,育有四個孩子。 [1] 

潘金蓮形象被毀一説

環球網轉載中國江蘇網的一篇報道中,曾提到:
“河北省清河縣縣誌記載,武大郎歷史原型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穀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裏,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給兄弟謀份差事。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卻不知道武植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説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污辱詆譭之能事。加之曾被武植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污,武植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植的老婆潘氏之名聲遭受玷污及恥辱。” [2] 
根據河北省清河縣政府網報道,潘氏其實出身官宦之家,嫁給武植後,成了賢內助,夫妻恩愛,生有四子,白頭偕老。 [1] 
清河縣政府網稱,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位於該村東南的武植古墓。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1] 
另外,2011年版《清河縣誌》也有相關説法,認為潘金蓮被醜化,武植墓碑文中的生平及出身清楚,與小説故事根本不同,並稱該墓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 [1]  [3] 

潘金蓮人物爭議

在《清河縣誌》裏,人們可以找到武植與潘氏的傳説。但據縣誌主編沈世遠稱,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河縣誌》首次修志以來,先後經歷了7次重修,其中都沒有關於武潘的任何記載。只是因為當地民間傳説甚多,在新編《清河縣誌》時,才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與潘金蓮的故事。
至於武植是否曾出任陽穀知縣,沈世遠説他曾先後兩次前往陽穀縣求證。翻看《陽穀縣志》時,發現縣誌內記載的從宋朝到明朝的官吏,均無姓“武”之人。當然,縣誌所記官吏欠缺很多,沒有記載並不等同於不存在。 [4] 
另外,清代詩人方濬師蕉軒隨錄》中曾有一段記載:“土人又言明初有陽穀知縣武姓者,甚貪虐,有二妻,一潘一金,俱助夫婪索。西門有慶大户尤被其毒,民人切齒,呼之為武皮匠,言其剝割也,又呼為賣餅大郎,言其於小民口邊求利也。” [5]  這段描述,也提供了跟現今《清河縣誌》和清河縣政府不同的説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