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禮德

鎖定
潘禮德(Rithy Panh),1964年4月18日出生於柬埔寨金邊,柬埔寨導演、編劇、製片人。
1989年,獨立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場地2》。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稻田裏的人們》,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8年,自編自導戰爭電影《戰後的一夜 [1]  ,該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2000年,執導紀錄片《遊魂之地》 [2]  。2003年,執導紀錄片《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該片獲得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執導紀錄片《紙包不住火》,該片獲得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3] 
2011年,執導紀錄片《杜赫:煉獄魔王》 [4]  ,該片入圍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2013年,執導紀錄片《殘缺影像 [5]  ,該片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6]  。2017年,擔任紀錄片《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的製作人 [7]  。2020年2月29日,執導的紀錄片《輻射》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遇見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8] 
中文名
潘禮德
外文名
Rithy Panh
別    名
裏希·帕恩
國    籍
柬埔寨
出生地
柬埔寨金邊
出生日期
1964年4月18日
星    座
白羊座
畢業院校
巴黎高等電影學院
職    業
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場地2
稻田裏的人們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殘缺影像
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主要成就
第4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第56屆戛納電影節François Chalais Award
第2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遇見單元最佳紀錄片

潘禮德人物經歷

潘禮德
潘禮德(7張)
1975年,在潘禮德11歲時,潘禮德的祖國柬埔寨開始了波爾布特領導下的紅色高棉統治。他的家人在大屠殺中離世,而他也被關進了勞改營。
1979年,從勞改營逃出,並在泰國短暫逗留。
1980年,以孤兒的身份前往法國,在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 [4] 
1989年,潘禮德以泰國柬埔寨難民營為題材,獨立執導了個人首部紀錄片《場地2》。
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稻田裏的人們》,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8年,自編自導戰爭電影《戰後的一夜》 [1]  ,該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2000年,執導紀錄片《遊魂之地》 [2] 
2003年,執導紀錄片《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9]  ,他以當年大屠殺的倖存者的身份,用遠距離的心態看待事件,抓住了事件的形態,獲得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弗朗索瓦·加萊獎。
2005年,執導戰爭紀錄片《被燒燬的劇院的演員們 [10] 
2007年,執導紀錄片《紙包不住火》 [11]  ,該片獲得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3] 
2008年,執導由伊莎貝爾·於佩爾加斯帕德·尤利爾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2011年,執導紀錄片《杜赫:煉獄魔王》 [4]  ,該片入圍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2013年,執導由蘭德爾·杜絲、讓-巴蒂斯特·普山合作主演的紀錄片《殘缺影像》,該片講述了1975年至1979年間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柬埔寨國內發生大規模屠殺的經過 [5]  ,入圍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2]  、第2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6] 
2015年,執導紀錄片《法國,我們的祖國》。
2016年,執導由蘭德爾·杜絲主演的劇情電影《放逐》,該片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眼睛獎。
2017年,擔任紀錄片《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的製作人,該片由安吉麗娜·朱莉執導 [7] 
2018年,自編自導紀錄片《無名冢》。
2020年,執導由安德烈·維爾姆斯主演的紀錄片《輻射》 [13]  ,該片入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4]  ,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遇見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13] 

潘禮德主要作品

潘禮德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0年
《輻射》
紀錄片
2018年
《無名冢》
紀錄片
2016年
《放逐》
電影
2015年
《法國,我們的祖國》
紀錄片
2013年
《殘缺影像》
紀錄片
2011年
《杜赫:煉獄魔王》
紀錄片
2011年
《飼育》
紀錄片
2008年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電影
2007年
《紙包不住火》
紀錄片
2005年
《被燒燬的劇院的演員們》
紀錄片
2003年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紀錄片
2003年
《吳哥人民》
紀錄片
2002年
《Wide Angle》
紀錄片
2001年
《Que la barque se brise, que la jonque s'entrouvre》
紀錄片
2000年
《遊魂之地》
紀錄片
1998年
《戰後的一夜》
電影
1996年
《愛的新章》
電影
1996年
《Lumière sur un massacre》
紀錄片
1996年
《Bophana:一個柬埔寨的悲劇》
紀錄片
1994年
《稻田裏的人們》
電影
1991年
《柬埔寨,在戰爭與和平之間》
紀錄片
1989年
《場地2》
紀錄片
1988年
《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
紀錄片

潘禮德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0年
《輻射》
紀錄片
2018年
《無名冢》
紀錄片
2013年
《殘缺影像》
紀錄片
2011年
《杜赫:煉獄魔王》
紀錄片
2011年
《飼育》
紀錄片
2008年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電影
2007年
《紙包不住火》
紀錄片
2005年
《被燒燬的劇院的演員們》
紀錄片
2003年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紀錄片
2003年
《吳哥人民》
紀錄片
2002年
《Wide Angle》
紀錄片
2001年
《Que la barque se brise, que la jonque s'entrouvre》
紀錄片
2000年
《遊魂之地》
紀錄片
1998年
《戰後的一夜》
電影
1994年
《稻田裏的人們》
電影
1989年
《場地2》
紀錄片

潘禮德製作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0年
《輻射》
紀錄片
2019年
《浮俘》
紀錄片
2017年
《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紀錄片
2014年
《大門》
紀錄片
2014年
《The Storm Makers》
紀錄片

潘禮德剪輯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0年
《輻射》
紀錄片
2013年
《殘缺影像》
紀錄片
2011年
《杜赫:煉獄魔王》
紀錄片
2011年
《飼育》
紀錄片

潘禮德攝影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8年
《無名冢》
紀錄片
2011年
《杜赫:煉獄魔王》
紀錄片
2003年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紀錄片

潘禮德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16    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眼睛獎    放逐    (提名)    
  • 2013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6]     殘缺影像    (獲獎)    
  • 2003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弗朗索瓦·加萊獎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獲獎)    
  • 1998    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戰後的一夜    (提名)    
  • 1994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稻田裏的人們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20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8]     輻照    (獲獎)    
  • 2020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14]     輻照    (提名)    
歐洲電影獎
法國電影凱撒獎
倫敦國際電影節
  • 2013    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殘缺影像    (提名)    
奧斯卡
  • 2013    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2]     殘缺影像    (提名)    
影視類

潘禮德人物評價

在電影《殘缺影像》中,用五彩卡通感的粘土人偶來表現一段沉重的歷史,這本就是一個天才的想法,而導演潘禮德的執行力也分毫不弱。他讓靜止的人偶進行“演出”,製造了一種簡潔的美感。他充分動用了鏡頭內外的空間,偶爾動用的一些特效雖簡單,效果卻非常出色。靜態的畫卷非常需要聲音的支持,而在這方面該片完成得很到位。獨白貫穿始終,不僅是對事實的描述,還有對心理的勾畫,大大豐富了影片的內在,將之單拆出來就是一篇章文筆優美、飽蘸哀思的文章。逼真的環境音效也使觀眾融入片中的情境中。在該片的結尾,導演跳出本國的屠殺史,對整個人類的困境進行批判,堪稱昇華全片的妙筆 [16]  (《看電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