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濤

(福建省仙遊縣革命烈士)

鎖定
潘濤(1911~1937),原名陳如舫,又名陳堅,福建省仙遊縣城東仙安村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9月任中共仙遊縣委委員,負責城區和南區的恢復地下組織工作。同月,調任任莆田縣委書記,並在1933年9月兼任莆田工農紅軍游擊隊政委,領導開展武裝鬥爭。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後,莆田縣委和上級失去聯繫,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創建常泰遊擊根據地。12月,潘濤帶領游擊隊員舉行武裝起義,打響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槍。5月,為了加強閩中的革命力量,莆田中心縣委與福清中心縣委聯合成立中共閩中特委,潘濤任委員,隨後多次擊退國民黨對閩中游擊區的“清剿”。1937年2月16日,閩中特委在莆田縣郊舉行會議時,因叛徒出賣,包括潘濤在內的5位特委委員被捕,並在1937年6月23日犧牲於福州。 [1] 
中文名
潘濤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出生地
福建省仙遊縣
性    別

目錄

潘濤人物生平

潘濤,原名陳如舫,又名陳堅,1911年2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仙遊縣城東鄉仙安村。
潘濤的童年處於兵荒馬亂的年代,軍閥混戰,土匪出沒,民不聊生。仙遊有不少農民羣眾不得不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其父陳元良較精明,以介紹當地農民到南洋墾荒種田獲得介紹費,又置5畝地出租,因此家庭較殷實。可是好景不長,潘濤14歲那年父親病逝,從此家庭經濟收入急劇下降,只靠5畝田租維持生活。母親含辛茹苦撫育潘濤及其姐妹,同時省吃儉用,供潘濤讀書。潘濤小時候到鄰村柳坑讀私塾,後進縣立中學就讀。母親希望潘濤早日成家立業,重振家業,所以潘濤17歲時就與賢惠的葉淑欽結了婚。
1926年,新文化、新思想像春風般吹進校園。年底,城區進步學生開展反對帝國主義以傳播基督教為名、行文化侵略之實的“非基督教”運動。時在縣立中學讀書的潘濤日益覺醒,逐步產生了救國救民的思想。
在潘濤以新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時候,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教育。1927年11月,中共莆田特區委書記陳國柱來到縣立中學任教,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同時在當地秘密發展黨員。中共仙遊縣特支成立後,由陳國柱任書記;12月,中共仙遊縣委成立,陳國柱仍任書記。這時,潘濤和他的妹婿吳箋齡等進步學生一起學習進步書籍,談論社會時弊,探討革命道理。隨着知識的增長,他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憤懣日深,心中漸漸孕育着改造社會的慾望。
1928年春,仙遊縣委發動農民開展反抗煙苗捐的鬥爭,萌發了革命思想的潘濤投入到鬥爭中去。在縣委領導下,城區學生行動起來聲援農民鬥爭。5月9日,縣立中學的學生率先罷課,以紀念五九國恥日為由,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活動,城區各校積極響應。成千名學生湧上街頭,高呼口號,散發傳單。潘濤在鬥爭中是個活躍分子,他不避權勢,走在遊行隊伍前頭,積極宣傳鼓動,高呼“打倒國民黨政府!”“取消煙苗捐!”等口號,同憤怒的學生一起用石頭砸毀莆仙煙苗捐局局長王之綱的樓房,接着又衝進縣署。潘濤如初生牛犢敢作敢為,無所畏懼。
1929年潘濤中學畢業後,到壩下小學任教。壩下小學革命氣氛濃厚,中共東區支部於1927年在這裏誕生,吳梅曾在這裏領導東區農民反抗煙苗捐鬥爭,有好幾位教師是共產黨員和進步志士。
潘濤與師生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他經常向學生介紹進步思想,鼓勵學生參加革命活動,黃明等學生就是在潘濤影響下參加兒童團的。同時,潘濤深入農民羣眾中與其促膝談心,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本質,激發農民羣眾革命的熱情。潘濤的表兄林植當時任縣委委員和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一O八團政委,林植積極引導潘濤參加革命活動。潘濤積極參加聯絡革命同志、刻印革命傳單、支持農民抗捐税鬥爭等一系列活動。
1930年底,莆田和仙遊兩縣遊擊武裝鬥爭失利。革命處於低潮,而潘濤的革命信念卻更加堅決。1931年,潘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道路。11月,他被選為仙遊縣互濟會總會常委。
潘濤入黨後,對黨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傾心革命。他的家是一座獨立房屋,便於秘密活動,他就把家作為地下活動的據點。縣委經常在他家中召開秘密會議。每當開會時,其母親和妻子葉淑欽輪流站崗放哨,有時守夜到天明。潘濤家庭經濟本來就很拮据,但每當地下革命同志到他家時,潘濤總是熱情地招待,安排膳食和住宿,看到同志缺衣受寒,就把衣服、毛衣送給他們禦寒,甚至把家產和妻子的金銀首飾變賣後作為革命活動經費。潘濤還把家作為地下印刷點,把油印機搬到家中,以印刷學生學習材料為名,經常連夜刻印文件和傳單,還讓葉淑欽幫他裝訂。正當潘濤滿懷信心地為革命奔忙時,有一天夜裏,土匪搶劫了他的家。他只好忍痛賣掉兩畝田地作為家庭生活費,把親人安頓到城區居住,自己卻專心致志地投入到火熱的鬥爭中去。
1932年春,仙遊的革命形勢又趨於高潮,農民抗捐税鬥爭此起彼伏,武裝鬥爭迅速發展。可是鬥爭也愈加殘酷。4月,縣委書記謝剛和縣委委員餘光、黃一星等人在遊擊鬥爭中不幸犧牲,縣委組織嚴重受挫,霎時,烏雲籠罩着仙遊上空。潘濤悲痛欲絕,心如火焚,百般思念戰友,思念着黨組織。
9月,莆田黨組織派林天和任仙遊縣委書記。當林天和在溪口小學找到潘濤時,潘濤見到上級黨組織派的人來了,喜出望外,他們兩人立即計議儘快恢復地下組織工作。
潘濤帶林天和四處奔波,廣為聯絡,找到了原縣委委員羅迎祥、林植兩人,於是他們4個人組成了縣委,林天和任縣委書記,潘濤、羅迎祥、林植任縣委委員。經縣委分工,林植負責西區、羅迎祥負責東區、潘濤負責城區和南區的恢復地下組織工作。
潘濤在城區組織骨幹,深入學校組織學生會,請林天和作報告,進行革命宣傳,調動了學生的革命熱情。在南區,潘濤恢復了傅厝的1個黨支部,發展了一批黨團員,並組織農民,成立農會。他積極恢復仙遊地下革命組織。同月,他被調到莆田工作,任莆田縣委書記。1933年9月,他兼任莆田工農紅軍游擊隊政委。
潘濤走上領導崗位後,憂國憂民之心更為強烈,目睹國民黨的殘酷統治,義憤填膺。1934年春,莆田春荒極為嚴重,國民黨又層層剋扣救濟糧,同時,還派軍人下鄉徵糧,捕殺多個反抗的農民羣眾。潘濤在農民受難之時,率領游擊隊保護羣眾的利益,在莆田忠門一帶發動1000多個農民衝進區署,揪出區長,接着開倉分糧給羣眾。這次鬥爭擴大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事後得到福州中心市委的表揚。
同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敵憲兵四團破壞,市委書記陳之樞等人相繼叛變。接着,叛徒帶憲兵到莆田、仙遊抓捕革命者,中共莆田中心縣委、仙遊縣委組織相繼被破壞,雲翳遮住了晨曦,莆、仙處於白色恐怖之中。
當此危及莆仙黨組織和革命同志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潘濤對叛徒怒不可遏,他當機立斷,立即召集涵江、江口、莆田城郊等地黨組織的負責人開會,佈置組織“打狗團”,以制止叛徒的猖獗活動。有一天,叛徒關慶霖帶6名憲兵便衣到江口村搜捕地下黨員,“打狗團”痛打叛徒,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保護了一批革命同志,使莆、仙黨組織減少了損失。潘濤在革命的緊急關頭,力挽危局,立下了功績。
由於及時採取了應急措施,潘濤在莆田沿海所領導的黨組織和游擊隊沒有受到破壞。他立足於沿海地區,大力開展恢復莆田中心縣委的組織工作。潘濤還在黃石、靈川、北高等農村深入發動羣眾,發展遊擊武裝,打土豪、鬥地霸、開糧倉、濟貧民、抗捐税、除奸商,革命鬥爭形勢迅速發展,黨組織不斷擴大。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恢復莆田中心縣委組織的條件趨於成熟。9月,吳梅、潘濤等領導人在靈川西厝村召開黨團幹部會議,重建了莆田中心縣委,吳梅任中心縣委書記,潘濤等人為委員。潘濤仍兼任游擊隊政委,鄭金照任隊長。
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莆田中心縣委與上級的聯繫中斷。此時,國民黨派軍隊加緊對閩中的軍事“清剿”,閩中進入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莆田中心縣委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創建常泰遊擊根據地。
12月,為了打開新局面,潘濤和鄭金照帶領沿海的游擊隊與山區的游擊隊合併,潛入常泰地區,游擊隊員巧妙化裝成挑柴趕集的羣眾,奇襲了楓葉塘鄉公所常備隊武裝,一舉繳獲槍20餘支、子彈數千發,拔掉了常泰地區的反動堡壘,打響了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槍。對這次戰鬥,潘濤做到計劃周密,指揮果斷,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創建閩中游擊區立下了首功。
1935年春,莆田農村的春荒極其嚴重,農民生活瀕臨絕境。莆田紅軍游擊隊在潘濤的領導下,組織羣眾數百人,鬥爭了笏石東津地主詹柏,同時打開地主的穀倉,把數百擔糧食全部分給羣眾。春耕在即,羣眾反映沒有肥料下種,游擊隊又同羣眾一起打開北高鎮上的一家肥料行,把豆餅、肥田粉都分給羣眾。通過一系列的羣眾鬥爭,莆田農村的革命形勢有了很大的發展。
5月,為了加強閩中的革命力量,莆田中心縣委與福清中心縣委聯合成立中共閩中特委,吳梅任特委書記,潘濤為委員之一。特委決定把福清和莆田兩支游擊隊整編為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分別建立羅漢裏和常泰游擊隊根據地。潘濤任第二支隊政委,鄭金照任隊長。
10月下旬,吳梅、潘濤等在常泰際川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把游擊戰爭推向新階段的工作。接着,潘濤等率領第二支隊在常泰地區大力發動羣眾,開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糧鬥爭,同時打土豪、攻民團、殺惡霸,搞得轟轟烈烈。羣眾迅速發動起來,各村紛紛成立農會和貧農團,向地主抗租、借糧。革命鬥爭的深入發展,致使常泰地區國民黨政權趨於癱瘓,地方豪紳銷聲匿跡,人民羣眾揚眉吐氣。國民黨報刊驚歎:“鄉民似完全匪化……”
1936年3月至4月,國民黨當局調大軍對常泰根據地進行“清剿”,由敵四十九團團長夏德貴親自指揮正規軍、壯丁隊、保安隊共500多兵力,採取“三光”政策,分4路進攻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妄圖消滅游擊隊。潘濤率領游擊隊以靈活機動、神出鬼沒的戰術與敵巧妙周旋,反覆較量,頑強地與數倍於己之敵展開游擊戰,牽着敵人的鼻子團團轉,使敵軍暈頭轉向,疲於奔命,處處被動挨打。國民黨當局慨嘆:“奈山深林密,此剿彼竄。”游擊隊勝利地粉碎了敵人一次次的“清剿”,保存了常泰游擊隊根據地。同時,潘濤率領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協同作戰,主動出擊,四處襲擾,使敵人顧此失彼,閩中游擊區得到不斷鞏固和加強。
1936年,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越來越高。5月,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合併成立中華人民抗日救國義勇軍閩中第二支隊。國難當頭,潘濤致力於抗日救亡工作。6月24日,抗日義勇軍襲擊黃石鎮後,潘濤起草了抗日救國義募信,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華的暴虐罪行,提出了:“我民族危機千鈞一髮之際,凡我炎黃子孫有血氣的愛國志士,都應團結起來,戮力而行,進行義募!”“共赴困難,剷除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同慶振興中華之日,民族幸甚!”
1937年2月16日,閩中特委決定在莆田縣城郊老基點村四亭村開會,研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來黨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當晚,特委書記吳梅和委員潘濤、黃孝敏、餘長鉞被叛徒薛寶泉哄騙到林外村住宿,結果被預先埋伏的憲兵抓捕。接着,敵人又在福清誘捕福清縣委書記陳炳奎。這5位閩中黨組織的重要領導人被解往福州憲兵團部。
在監獄中,敵人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法,對潘濤等進行審訊,妄圖迫使潘濤等供出閩中地下組織。但潘濤守口如瓶,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使敵人的陰謀破產。1937年6月23日,潘濤等5位閩中特委委員,被敵人殺害於福州西門雞角弄。潘濤時年僅26歲。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福建英烈傳略 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