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氏鰍鮀

鎖定
潘氏鰍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1911),鯉科鰍魷鮀屬 [1]  的一種魚類。國內分佈在海河, 黃河。
中文名
潘氏鰍鮀
拉丁學名
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191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鰍鮀亞科
鰍魷鮀屬 [1] 
亞    屬
鰍鮀亞屬 [1] 
潘氏鰍鮀
外文名
Eightbarbel gudgeon

潘氏鰍鮀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5尾,體長32—61 mm,採自北京通縣;山東(平陰、濟南);遼寧(朝陽、西遼河);黑龍江嫩江。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13;腹鰭i-7。側線鱗37 41;背鰭前鱗13—14;圍尾柄鱗12—14。第一鰓弓外側無鰓耙,內側鰓耙6—12。下嚥齒2行,2?5—5?2。脊椎骨4+36—37。
體長為體高的5.0—6.3倍,為頭長的3.9—4.4倍,為尾柄長的5.4—7.1倍,為尾柄高的10.7—16.3倍。頭長為吻長的2.4—2.6倍,為眼徑的3.3—5.4倍,為眼間距的3.3—4.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0—2.7倍。
體長圓筒形,後部略側扁。頭低,頭寬顯著大於頭高,頭背及兩頰滿布細小的皮質顆粒和條紋。吻部在鼻孔之前稍下陷,吻部漸趨平扁,吻長稍大於眼後頭長。口下位,橫寬,呈弧形。唇薄,具細小乳突和皺褶。眼中等大小、側上位,眼間稍下陷,眼徑略小於眼間距。須4對,1對口角須,3對頦須,稍長。口角須末端可達眼後緣垂直下方;第一對頦須起點與口角須起點相平或稍前,末端稍過第二對頦須起點;第二對頦須末端可延伸至前鰓蓋骨後下方;第三對頦須最長,末端接近胸鰭起點。頦部各須基部之間具發達的小乳突。鱗圓形,側線完全,平直延伸到尾鰭基部。背鰭前方的側線以上鱗片具有發達的皮質稜脊。胸腹裸露無鱗,裸露區延伸到肛門。
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或與之相對,離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胸鰭發達,第二 根分枝鰭條最長,末端突出鰭膜,後延可超過腹鰭起點。腹鰭起點約在胸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中點,或稍近胸鰭。肛門約位於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前1/3處。臀鰭短,起點在腹鰭起點至尾鰭基部的中點。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
下嚥齒細長,上部膨大呈匙狀,末端鈎曲。鰓耙細小,呈乳突狀。鰾小,2室,前室橫寬,中部狹窄,分為左右側泡,包在由第四脊椎腹肋形成的骨囊中,骨囊薄而脆;後室極小,連於前室中部。腸長小於體長。腹膜灰白。
固定標本,體背棕色,腹部灰黃。頭背後部有一明顯黑色斑點,橫跨體背中線有8—11個黑斑,體側具黑色斑塊7—9個,在尾柄處相連成斑條狀。背鰭及尾鰭上下緣的鰭膜微黑,其他各鰭灰白。 [1] 

潘氏鰍鮀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海河, 黃河
國外分佈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