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康時

鎖定
潘康時(1881-1943)字怡如。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塾讀有年。
1904年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一標當兵。1906年,考升哨長,兼教新兵。1906年,考升哨長,兼教新兵。
中文名
潘康時
出生日期
1881年12月
逝世日期
1943年12月
出生地
湖北黃安
怡如

潘康時人物生平

潘怡如,名康時,1881年12月出生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桐柏集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中共黨員,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又參加了北伐,抗日戰爭中為地方游擊隊作過很多貢獻,1943年12月15日(一説為1942年12月15日 [3]  )病故。
潘康時自幼耕讀於故里,深知民間疾苦。他目睹腐敗之清庭、世間之災難,憂國憂民,苦尋出路,在湖北新軍中,將新軍軍歌中歌頌清庭的內容改為反清內容並出示反清歌詞聯絡同志,在新軍中組織同盟會、羣治學社、振武學社。為避查封,該社後改組,更名為文學社、共進會,成員發展至5700餘人,後來成為辛亥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力量,潘康時成為武昌首義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11月在武漢,潘康時與董必武從相識到相知,並先後加入了同盟會,均成為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會的評議員。為人忠厚、耿直、革命立場堅定的共同品格,救國救民“旋轉乾坤”的共同追求,使他們很快結成摯友。 
1911年10月,董必武在蔣翊武領導的武昌革命軍政府軍務部任秘書,這時武漢三鎮雖已被起義部隊佔領,但清軍正在調集重兵向漢口發動反攻。10月下旬,漢口、漢陽相繼失守,國難當頭,董必武和潘康時一道協助鞏固沿江一帶防線。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後,孫中山聞訊立即由日本回上海,以江西、南京為中心發動國民黨人進行武裝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的“二次革命”。董必武和潘康時一道參加了在湖北策動軍隊進行的反袁活動。由於黎元洪的血腥鎮壓而未成,革命黨人慘遭屠殺,潘康時化裝成日本人,在日本人久原及其家屬的幫助下離開漢口去上海。面對“二次革命”失敗的局勢,潘康時因尋不着革命的出路而感到萬分痛苦,於1914年春與詹大悲東渡日本。在日本,他謁見了孫中山先生,對先生所採取的堅持革命的態度和嚴密組織的措施,極表推崇和擁護,並加入了中華革命黨,追隨孫中山先生堅持革命鬥爭。
不久,潘康時滿懷救國熱情與詹大悲奉孫中山之命回國共同運動江南軍隊。1915年6月,董必武和張國恩亦奉孫中山之命歸國,同在上海的潘康時等取得了聯繫,他們共同懷着改革中國社會和為民族為人民謀幸福的一片赤誠,很快回到湖北,謀劃反袁的秘密軍事活動。
潘康時回漢後積極佈置兵運工作,後又與蔡濟民、田桐等策動武昌南湖炮隊起義失敗,這些教訓使潘康時深知革命無幸勝之理,認為在孫中山領導組織的護法運動中自己決不能袖手旁觀,遂隨兩湖地方護法軍轉戰荊州、常德等地,從事荊州獨立運動、去常德煙溪協助廖湘芸整理軍隊、開辦軍事講習所、前往廣州聯繫兵運。雖諸事未果,仍百折不撓。
1919年,潘康時由廖湘芸軍駐地前往上海,向孫中山報告湘西南方各方軍事情況。孫中山要潘康時馬上回煙溪督促廖湘芸出師反桂。這時,董必武、李漢俊等正在上海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探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他對潘康時利用軍閥搞軍事政變的作法提出勸告。潘康時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感到董必武的勸告是對的,對孫中山“聯段反桂”的主張也持有不同看法,無奈受孫之託,“責任未盡”“心韙其言亦未能易其行經也”,至廖湘芸部被張敬堯部繳械。
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而重新奮起的孫中山,於1921年四五月間在廣州組成軍政府,決心進行北伐,用武力打倒軍閥。潘康時為實現戰略任務而四處奔波,血戰疆場達大半年之久。他先同王守愚赴川,聯絡川軍援鄂,催促川軍向直係軍閥駐鄂的王佔元、肖耀南部發動軍事進攻;返粵覆命後,再同董必武、朱旭東一道去四川,船行到巫山登陸,恰遇已任鄂西軍總司令的潘正道和隨軍謀劃的詹大悲,潘正道和詹大悲正按孫中山的指示,協同援鄂川軍第一、二軍由四川出師巫山。潘康時和董必武即隨軍指揮作戰,於同年8月下旬由巫山進佔巴東、秭歸,直取距宜昌六十里的南沱。自9月2日起,潘康時等協助潘正道率領鄂西軍配合川軍,對駐守宜昌城的直系軍發動總攻,激戰二十餘日,曾三次攻入宜昌城內。到9月下旬,鄂西軍和援川軍終因彈盡糧絕、獨立無援、開始敗退。在吳佩孚大軍強攻之下,潘康時等率鄂西軍和援鄂川軍退到巫山,重新組織力量進行施南、建始、夔府一帶活動。這時,潘正道要去重慶找劉湘交涉餉械問題,詹大悲回廣東向孫中山彙報情況,鄂西軍和施南地方行政工作均由潘康時同董必武、王守愚輪流負責。後因四川軍閥與吳佩孚勾結,鄂西無法立足,潘康時和董必武、王守愚於次年5月相繼返漢。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蒙難到上海,潘康時臨危負重,出任何成濬漳州軍的參謀長,協助許崇智自福建攻東江,討伐陳炯明、林虎,曾率輕騎出饒平,以少數人卻強敵之襲擊,戰功卓著。
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一些國民黨右派多次拉攏潘康時參加反對者的行列,均遭潘康時的堅決拒絕。1924年,潘康時到廣州和詹大悲同往謁見孫中山。潘康時對孫中山之語十分振奮,他將孫中山的談話遍告同志,並更加堅定地從事革命軍事工作。但由於積勞成疾,次年他只得離開軍隊借住武昌潘正道家,後遷居抱冰堂,養病期間,經濟十分困難,醫藥費用一半由董必武、張國恩向各方籌措,何成濬、詹大悲也多方匯借,才得以度過難關。
1926年2月,在國共合作繼續發展、人民革命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經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定,在湖北組織“特種委員會”,由董必武、潘康時、劉孝澄三人組成。為了加強開展工作,董必武、潘康時利用中共湖北地委的一個秘密聯絡機關——漢口吉慶街德潤裏27號周新記電刻銅器店,以給店主周宇笙(襄陽人,地委秘密聯絡員)的小女兒做10歲生日的名義,召開幹部會議,對策應北伐的各項工作進行了統一部署。
九十月間,為了配合北伐軍勝利進攻武漢,董必武和潘康時商定,由潘康時以治病為名,叫人用轎子抬着他到武漢三鎮,特別是外圍察看敵人兵力的具體部署。是故,董必武和潘康時認為,北伐軍的進軍路線必須圍困武昌,再渡江先取漢陽、漢口,最後圍殲武昌守敵。潘康時將敵軍部署和北伐軍進軍方案繪成地圖交給董必武。這時,即從8月22日至31日,在鄂南一帶地方國共兩黨組織和廣大工農羣眾的積極配合與支援下,進入湖北境內的北伐軍以風捲殘雲之勢,迅速佔領了通城、崇陽、蒲圻各地,相繼攻下汀泗橋、賀勝橋,打開了通向武漢的大門,乘勝直逼武昌城下。當北伐軍進擊鄂南敵軍的時候,董必武冒着生命危險,將所擬攻取武漢的方案送到咸寧葉挺獨立團駐地,為北伐軍制定作戰計劃提供了可靠依據。返回武漢後,董必武和潘康時、劉孝澄乘北伐軍兵臨城下的有利時機,加緊對敵軍的策反工作,終於爭取劉佐龍、陳堯鑑兩部反正,為北伐軍於9月6日和7日相繼佔領漢口、漢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1926年8月至12月,在短短的四個月的時間內,北伐軍在湖北戰場上連戰皆捷,殲滅和收編了吳佩孚、孫傳芳盤踞於湖北各地的直系軍隊及其從北方南調的增援部隊,佔領了湖北全境,取得了北伐軍戰爭中最重大的勝利。這與董必武、潘康時等組織的湖北特種委員會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衞在武漢發動了反革命政變,與南京蔣介石實行寧漢合流。白色恐怖籠罩了整個江城,國民黨中央、武漢警備司令部發出了對董必武的通緝令,並以重金懸賞,黨組織迅速將董必武轉移到九江工作。九江工作結束後,董必武又回到武漢,為了使黨的事業少受損失,潘康時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竭盡全力幫助董必武和其他同志轉入地下,董必武首先被轉移到潘康時的親戚吳家住了十幾天,因地方窄小,容易暴露,潘康時又設法將其轉移到漢口法租界西貢街熊晉槐家,熊將男廚工辭掉,讓侄媳婦擔任廚師工作,將董必武安排在原廚工住的屋子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繼續堅持鬥爭。不久,熊晉槐家已經引起了敵人的注意。蔣介石在湖北的心腹張知本,本來和熊家並無深交,這時卻經常來熊家。為了擺脱敵人的追蹤,潘康時又幫助董必武轉移到日租界袁範宇家。潘康時留學日本時,結識了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書的袁範宇,辛亥革命前後,袁曾掩護潘康時從事秘密兵運活動。
12月17日傍晚,桂系調一個旅包圍日租界,詹大悲、李漢俊、潘康時、危誥生一起被捕,李、詹二人當晚被害。次日清晨,潘康時和危誥生被解至看守所監禁,復幽禁於武漢衞戍司令部副官長室。經何成濬等朋友負責具保,潘康時才免遭不測,死裏逃生,繼續營救董必武離漢。潘通過袁範宇找到在安慶輪上工作的堂弟袁祥福,請他想辦法將董必武帶走。於是,潘康時與袁範宇研究了一套秘密護送董必武的計劃,一切安排得妥妥貼貼,經袁範宇的堂弟袁祥福及其叔父袁玉山的掩護,董必武穿上沾滿油漬的水手工作服,化裝成水手,乘船離漢赴上海,並由上海東渡日本。潘康時於次年2月初赴滬養病,正遇董必武的家屬也逃亡上海,潘康時不顧自己多病的身體,設法照顧其家屬。在上海期間,潘康時利用各種社會關係,掩護我黨的地下工作,接濟難友,堅持革命。不久,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故鮮為人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黨到武漢主持羣眾抗日運動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活動。董必武到達武漢後,立即着手恢復和建立各地區黨的組織、準備培訓黨的抗日戰爭的骨幹力量,為宣傳、動員、組織和武裝農民建立遊擊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作好乾部和組織準備。
董必武經與辛亥革命老友,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建設廳長兼省合作委員會主任石瑛磋商,決定以省合作委員會的名義,李範一出面,由共產黨派陶鑄主持應城湯池訓練班的工作,還先後選派一批優秀黨員去訓練班擔任教員,董必武首先就考慮了潘康時,請潘康時主講軍事課,軍事課中還開設了游擊戰爭戰略與戰術。
1938年,日軍攻陷武漢,作為秘密共產黨員的潘康時,由於身份沒有暴露,受黨的委託回到家鄉,一面養病;一面指導抗日遊擊隊開展活動,使游擊隊得到鞏固和發展,為大別山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奠定了基礎。
潘康時自投筆從戎那天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了整整四十年,同封建帝王、軍閥、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殊死的鬥爭。他一生盼望勞苦人民得到解放,但他“瞻望晨曦未到頭”,於1943年12月15日(一説為1942年12月15日 [3]  )在家鄉病逝。 [1] 

潘康時紀念緬懷

董必武得知潘病逝後悲痛的心情難以抑制,1944年元旦寫下《懷怡如兄》五言律詩:
  
投筆從戎日,潛懷救國忱。
不甘胡虐政,始結漢同心。
直道雖存古,時宜未合今。
同歸期白首,一往見情深。
  
1944年3月19日,董必武在《新華日報》上發表題為《辛亥革命老前輩潘怡如先生病逝》的文章報道其生平事蹟。3月31日,董必武就潘怡如逝世後的善後工作致信周恩來。   
1944年3月又作輓詩《哭潘怡如》以寄託他對亡友深深的哀思:
  
故交輾轉問平安,總謂虯松耐歲寒。
多病所需惟藥餌,真情直欲吐心肝。
  憨中嫵媚誰能識,閒裏淒涼我有關。
  江漢滔滔流不返,幾回重啓舊函看。
  客年未接一封書,消息何如問亦疏。
  只為兵戎多間阻,不圖人事有乘除。
  楚雲黯黯新秋後,夜雨潺潺近夏初。
  再過西州門首路,也應慟哭恨難攄。
  避寇山中五度秋,壯懷激發賦同仇。
  須知不合時宜處,致有難言滿腹愁。
  勞苦生民悲重荷,腐陳壓力欲殘留。
  卌年奮鬥如一日,瞻望晨曦未到頭。
  投筆從戎為自由,帝王軍閥是君仇。
  逐層顯現迴天力,次第清除匝地憂。
  薑桂性成彌老辣,雲霞交契愈輕柔。
  平生我愧為知已,未把英雄史蹟留。 [1] 
參考資料
  • 1.    董必武與潘怡如  .湖北黨史網-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引用日期2023-04-25]
  • 2.    《潘康時,投筆從戎為自由》,《週末報》2012年12月13日,第22版。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編,辛亥首義回憶錄 第3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07,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