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家崖村

鎖定
潘家崖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位於鎮政府駐地100處。東靠逯家嶺,北鄰中法山,南靠山泉。
潘家崖村耕地297畝,現有55户。據《崔氏譜》記載,清乾隆(1736年)崔姓有博山桃花泉村遷次建村,他們是崔元亭、崔元劇兄弟,他們起初靠放養為生,因家貧無力建房,在崖下扎窩棚度日,盼望回老家,曾名盼家崖,後諧音成潘家崖。 [1] 
中文名
潘家崖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

潘家崖村村轄簡介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盼望崖“。據《茶業史志》記載,1942年潘家崖村劃歸淄川縣新六區;1946年2月劃歸萊蕪縣;1951年3月,隸屬十一區;1955年10月屬茶業區管轄;1959年3月屬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為茶業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屬茶業口鄉;2001年,成立茶業口鎮,潘家崖屬茶業口鎮至今。

潘家崖村村務文化

潘家崖村南,坐落在橫貫潘家崖村至逯家嶺的一條巍峨的山崖之下,如同坐落在山之巨人的巨膝上。這裏山勢高峻,綠樹葱蘢,陽光明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夏天南風清,冬天大山又把凜冽的寒風據之村外,人們沐浴的是暖暖的陽光。
大山養育了潘家崖村人,大山鑄成了潘家崖人勤奮、淳樸,堅強不屈的性格。自從他們攜帶家眷定居此處,就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寧靜生活,靠勤勞養家,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和睦共處。
抗日期間,只有幾十户人家的潘家崖村人,就有6人踴躍參軍抗日,他們離開了大山,奔赴了那血與火的戰場,他們是崔葉德、崔位德、崔懷德、崔才德、崔義德、崔繼祥,其中崔懷德、崔德才在抗戰中為國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抗戰期間,《泰安時報》報社和一家兵工廠(子彈組),曾駐紮於此。他們以大山作為天然屏障,以淳樸、堅強的潘家崖村人作後盾,白天村人幫部隊拆卸機器藏到各秘密地點,夜裏村人們又幫部隊人員將機器安裝好進行工作。潘家崖村也因此遭日寇掃蕩,小小的村莊也因此兩次化為灰燼,可潘家崖村人從沒有畏懼,退縮,一如既往的支持部隊工作,沒有使我黨的工作受到任何損失。
戰爭唸叨的潘家崖村人展現了英雄的風采,建設時期又奏響了一曲曲戰勝大自然,走向致富路的凱歌。
因為村居山上,水源不足,潘家崖村人從1957年10月22日拉開了治水戰役的序幕。1957年10月22日至1958年3月12日,苦戰一冬,在村西南白菜欄建成蓄水池一座,池長10.5米,寬10米,深5米,可水太小潘家崖村人不氣餒,接着幹,又分站半年在這座池的下方建起長20米,寬5米,深5米的水池一座。一年的奮戰,300多個日日夜夜的血汗揮灑,可沒換來如願的成果,水不能滿足村人的需求。在縣水利站的協助下,他們奮戰5個多月,挖機井(深18米)一口,可當筋疲力盡的人們打到18米深處時,看到的也只是細小餓一股泉水。經勘探,井的上方可能是水源,於是馬不停蹄,又在上方打井,已經14米了,比預測已深了兩米了,仍未見水源。
潘家崖村人是不會向困難低頭的,大山鑄就了他們愈挫愚勇的性格,此處無水,另找水源。1970年又打響了治水的第三次戰役,在村後建設揚水站。在萊蕪縣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手拉肩挑,晚上點上煤油燈夜戰,吃住在工地,多少人工程中受傷,簡單包紮一下就又上陣了。原計劃3年的工程一年完成了。共建成水池兩座,一座在泉子峪,長10米,寬10米,深4米,蓄水400立方米:一座在村中,蓄水250立方。鋪設管道530米,揚水站揚程127米,斜坡230米。汩汩甘甜的泉水流進了潘家崖村,潘家崖村從此結束了吃水貴如油的歷史。揚水站初用60馬力柴油機,1983年通電後,1984年換用45千瓦時電機,迄今,此村仍飲用着這股甘甜的山泉水。
治水的三大戰役,歷時四年,共修蓄水池5座,深井2口,揚水站一座。1400多個日日夜夜,巨大的工程量,充分體現了潘家崖村人不屈的性格,頑強的意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能忘記的是在治水工程中擔任工程總指揮的崔興德等老人。
水解決了,在修路。自1983年開始修路,他們劈山築堰,隆隆的炮聲震開了千百年阻擋潘家崖村人腳步的山崖,凍裂的雙手壘起了一條條護堰。3年的時間,修通了與逯家嶺相通,與崖下相連的山間公路,動用炸藥400多公斤。
種植業是遮蓋村的經濟支柱,櫻桃,花椒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不甘寂寞的潘家崖村人掙脱了大山的束縛,他們下博山,去萊蕪,賣水果,幹早點,現已有十幾户在城裏乾的飲食買賣頗有名氣,又大又笨的手做出了讓城裏人可口的飯食,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 [1] 

潘家崖村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公示名單。 [2] 
2023年3月,入選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