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好禮

鎖定
潘好禮(生卒年不詳):唐代良臣,貝州宗城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侯寨)。主要活動年間為唐玄宗開元初期。生平主要事蹟見《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下》 [1] 
中文名
潘好禮
朝    代
唐代
籍    貫
貝州宗城人
官    職
監察御史

潘好禮人物簡介

明經出身,當出任上蔡令。因政績優異,擢升為監察御史。任上最著名的經歷是援引《春秋》大義和利害關係,打消了唐玄宗立最為寵愛的武惠妃為皇后的念頭。
此外,以王府司馬身份隨邠王李守禮(章懷太子李賢之子,金城公主生父)外放滑州,規勸邠王體恤百姓、不要踐踏禾苗。
為官清廉,不阿附於權貴,然而過於講究細節甚至苛刻,也讓一些下屬不勝其煩;生活過於簡樸,也被有些人私下裏議論為博取名聲。

潘好禮生平經歷

潘好禮是貝州宗城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侯寨)。年少時與同鄉孟温禮、楊茂謙為摯友。明經出身,逐漸晉升到上蔡令,憑藉突出的政績進而擢升為監察御史。
開元三年,被授為邠王府長史。不久,邠王李守禮外放華州刺史,潘好禮隨行並擔任王府司馬,管理滑州政事。邠王生活放縱,酷愛出遊打獵。潘好禮常常規勸阻止。後來邠王駕鷹縱犬,帶着家人出獵。潘好禮聽説後攔住道路,勸邠王回去。眼見邠王不肯聽從,潘好禮乾脆卧倒在馬前,大聲呼道:“如今正是農時。大王為什麼非要在此時縱容惡少和狗馬踐踏莊稼,為了自己享樂盡興而禍害百姓!如果非要如此,請大王先放馬踩死我,然後隨心所欲好了!”邠王不禁既慚愧又害怕,向潘好禮道歉,取消了出獵。
後來,潘好禮擔任豫州刺史。為官清正廉明、不徇私情、勤於政事。他的兒子請求去考明經,潘好禮説:“如果不通曉經典的話,不能貿然去考。”並且親自出題測試兒子,發現兒子的水平果然不夠。一怒之下加以鞭打,甚至給他戴上枷鎖,到門口罰站。後來,潘好禮因為公事上受到牽連,改任温州別駕,在任上去世。
潘好禮生平最聞名於世的舉動,莫過於擔任監察御史時,援引《春秋》大義、引經據典陳述厲害關係,勸説唐玄宗放棄冊立最寵愛的武惠妃為皇后的念頭。武惠妃是武則天的堂侄孫女,姿容美麗、慧黠過人且野心勃勃。在玄宗原配王皇后因故被廢后,位列後宮之首,待遇等同於皇后。並且希冀子以母貴,先做皇后,再為兒子謀取太子之位。當玄宗把冊立武惠妃為後的打算公佈時,潘好禮上疏勸阻:“《禮書》上説,‘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也説,做子女的不為父母復仇,枉為人子。陛下如今要立武氏為後,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武惠妃的堂叔武三思、叔父武延秀,都曾犯下擾亂朝政、破壞倫常的大罪,被天下人所憎恨……平民婚娶尚且要加以選擇考察,何況天子呢?……古代的聖人都要明確嫡庶之分。地位穩定,那麼奪嫡的野心也就被壓制了。如今的太子(是趙麗妃之子),並非武惠妃所生。而且武惠妃自己也生了皇子。一旦冊立惠妃為後,太子必定地位不安。”潘好禮的這番勸諫,犀利有力。先是直接挑明武則天當政時大肆迫害李唐皇室,玄宗生母竇德妃正是死於武則天之手,連埋葬之地都無處可尋。武惠妃是武家後人,而且又有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李瑛生母趙麗妃正是因為失寵鬱郁而亡。如果立她為皇后,那麼太子的儲君位置難免不保。最終成功説服唐玄宗。
潘好禮,貝州宗城人。少與鄉人孟温禮、楊茂謙為莫逆之友。好禮舉明經,累授上蔡令,理有異績,擢為監察御史。開元三年,累轉邠王府長史。俄而邠王出為滑州刺史,以好禮兼邠王府司馬,知滑州事。王欲有所遊觀,好禮輒諫止之。后王將鷹犬與家人出獵,好禮聞而遮道請還。王初不從,好禮遂卧於馬前,呼曰:“今正是農月,王何得非時將此惡少狗馬踐暴禾稼,縱樂以損於人!請先蹋殺司馬,然後聽王所為也!”王慚懼,謝之而還。
好禮尋遷豫州刺史,為政孜孜,而繁於細事,人吏雖憚其清嚴,亦厭其苛察。其子請歸鄉預明經舉,好禮謂曰:“國法須平,汝若經業未精,則不可妄求也。” 乃自試其子。經義未通,好禮大怒,集州僚笞而枷之,立於州門以徇於眾。俄坐事左遷温州別駕卒。好禮常自以直道,不附於人。又未嘗敍累階勳,服用粗陋,形骸土木,議者亦嫌其邀名。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下》
將遂立皇后,御史潘好禮上疏曰:"《禮》,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復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氏為後,何以見天下士!妃再從叔三思也,從父延秀也,皆幹紀亂常,天下共疾。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尚相擇,況天子乎?願慎選華族,稱神祇之心。《春秋》:宋人夏父之會,無以妾為夫人;齊桓公誓葵丘曰:'無以妾為妻。'此聖人明嫡庶之分。分定,則窺競之心息矣。今人間鹹言右丞相張説欲取立後功圖復相,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儷宸極,則儲位將不安。古人所以諫其漸者,有以也!"遂不果立。 [2]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后妃傳上》

潘好禮人物軼事

追慕先賢
潘好禮很推崇武則天時期的名臣徐有功。徐有功曾任秋官郎中、司刑少卿。長年擔任法官,幾次出生入死,志節不改。堅持秉公斷案,保全了好幾百家人的生命。
潘好禮很仰慕徐有功的氣節,撰文稱讚,大意是:”昔日西漢名臣張釋之擔任廷尉,天下沒有被冤枉的人;而徐有功斷案,天下也沒有蒙冤之人。但是,張釋之做起來很容易(身處文景之治時的明君漢文帝之時)。而徐有功所做的一切都異常艱難(武則天稱帝前後為了鞏固統治,大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壓異己,株連甚廣)。難易相較,二者誰更優秀,可想而知。“正人君子很贊同潘好禮的觀點。
原文
徐有功,為秋官郎中、司刑少卿,歷居法官,數折大獄,持平守正,不以生死易節,全活者數千百家。有鹿城主簿潘好禮者,慕其為人,乃著論稱有功斷賢於張釋之,其略曰:“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人;有功之斷獄,亦天下無冤人。然釋之所行甚易,徐公所行甚難。難易之間,優劣可知矣!”君子以為知言。
——《大唐新語》(唐)劉肅

潘好禮相關詩文

晚唐詩人羅隱有首詩名為《寄大理徐郎中》,藉以上典故,表達了對二位先賢高風亮節的敬仰之情,和世無知己的寂寥。
佐棘竟誰同,因思證聖中。事雖忘顯報,理合有陰功。
官序詵枝老,幽塵範甑空。幾時潘好禮,重與話清風。
翻譯
斷案這方面和誰一樣呢,於是我想到了證聖年間的徐有功。
從他的事蹟雖然可以看到好人沒有好報(一生坎坷,幾起幾落),但是他做的事情應該是符合陰功的説法(他必然給自積了很多陰德)。
政績卓著,而沒有被重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即使如此,也毫無怨言,願意做一個安貧樂道之士。
什麼時候能遇上潘好禮這樣的知己,和他一起談論一些高尚的道義,清明的風氣呢?
註釋
佐棘:古代最高刑獄機關大理寺別稱棘寺,因稱佐治大理寺刑獄為佐棘。
因思證聖中:證聖中,徐有功為大理少卿,執法平恕,鹿城主簿潘好禮論以美之也。
官序:官吏的等級次第。
詵枝:《晉書·郤詵傳》:(詵)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因以“詵枝”為頌揚政績卓著者之典。
範甑:猶“範釜”,借指士之清貧。範冉,字史雲,東漢陳留人。曾師事馬融 ,通五經。桓帝時為萊蕪長,遭母憂,不就。性狷急,常佩韋以自緩。罹黨錮之禍,遁跡 梁 沛 間,賣卜為生,清貧自守,時或糧絕,窮居自若。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範史雲 ,釜中生魚範萊蕪。”冉,或作“丹”。見《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後以“範丹”指代貧困而有操守的賢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