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公展

鎖定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幹卿,號公展。浙江吳興(今湖州)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曾任《商報》《申報》編輯。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歷任上海市社會局局長、中國公學副校長、《晨報》社長等職。1938年後,任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49年去香港,辦國際編譯社,後赴美,辦《華美日報》。1975年6月歿於紐約。著有《羅素的哲學問題》,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等。 [1] 
中文名
潘公展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75年6月23日
畢業院校
上海聖約翰大學
原    名
有猷
幹卿

潘公展人物生平

潘公展早期經歷

潘公展,原名有猷,字幹卿,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人,1895年10月23日生。吳興乃產絲勝地,其父經營絲業,曾設大集成絲行。潘公展少年時入吳興丁氏私塾讀書,私塾教師受革命風潮的影響,經常向學生講授革命救國的思想,受其薰陶,潘公展與同學秘密組織革命團體,編寫《自強》壁報鼓吹排滿。潘公展發給同學每人一把小刀,準備謀刺清朝官吏。潘公展離開私塾後,經當地一個美國傳教士介紹,於1912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外語系。潘公展在聖約翰大學就讀期間,成績斐然,常在英語講演比賽中獲第一名,為老師所稱讚,同學所羨慕。潘公展的文筆也甚好,經常為校刊《約翰聲》投稿,並先後兼任《時事新報》“學燈”副刊和《國民日報》“覺悟”副刊的特約撰稿人,他經國文老師龐檗子介紹參加了著名詩社“南社”。 [2] 
五四運動爆發後,上海學生聞訊積極響應。5月7日,上海學生聯合會成立,潘公展被推舉為評議部秘書、財政委員會委員,同時任學生會會刊主編,是上海學生運動的骨幹。 [2] 
1919年夏,潘公展大學畢業後,到上海私立市北中學執教,兼教務主任。教學之餘,潘公展常在上海各大報紙上發表時事評論和學術性雜文。 [2] 
上海亞東書局還請潘公展編著《中國學生救國運動全史》,潘公展文筆犀利、見解獨到,他的文章深受讀者喜歡,在新聞界的名氣日勝一日,故在1921年《商報》正式出版時,湯節之聘潘公展為電訊主編。潘公展自有一套,他一改往日成規,按事分類,有條不紊地編列電訊與要聞。《商報》的“每日時評”和“每週大事述評”也由潘公展負責撰寫,時陳布雷任《商報》主筆,陳、潘二人共事6年,珠聯璧合,文名漸著。 [2] 

潘公展加入國民黨

1926年年底,潘公展與《商報》主持人發生矛盾,亟欲離去。《申報》負責人史量才,遂乘機請他任《申報》主編,主編要聞。恰在這時,蔣介石以黨政軍首領自居,欲在南昌重新籌組中樞機關,急需秘書人才。經陳果夫介紹,潘公展於1927年1月與陳布雷同往南昌拜見蔣介石。兩次長談之後,潘公展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示從此要與蔣共命運。2月,與陳布雷一起正式加入了國民黨。後蔣介石決定獨留陳布雷在南昌任秘書,潘公展返滬繼續在《申報》任職,“以利鼓吹國民革命”,“為本黨宣揚主義”。 [2]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清黨”反共,在上海設立政治分會,張靜江任主席,潘公展任分會委員。潘公展由一個報人變為國民黨要員,其政治生命由此開始。5月上海特別市黨部開始清黨,潘公展被聘為整理委員,又當選為常務委員。自此,從事人事黨務工作達數十年之久。6月上海市特別市政府成立,黃郛任市長,潘公展任農工商局局長。不久農工商局改社會局,潘仍為局長併兼任市政府秘書長。 [2] 
1929年,國民黨“中央俱樂部”成立。“中央俱樂部”以陳果夫、陳立夫為中心,集結蔣介石的親信、黨徒,為蔣的獨裁統治效命。潘公展加入“中央俱樂部”,並很快成為CC系的主要骨幹。潘公展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出席了國民黨第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而且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 [2] 
1932年8月,潘公展改任上海市教育局長。他活躍在上海文化宣傳和教育界,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奔走呼號,不遺餘力。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鑲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全國掀起反蔣怒潮。潘公展在上海唆使和支持一批反動文人進行文化“圍剿”,製造白色恐怖。他制定了一套新聞、書報送審制度,就連小人書畫稿也要經過審核,企圖以此“杜絕赤化宣傳”,“達安內鑲外之成功”。 [2] 
“一·二八”事件後,上海各高校學生的抗日運動風起雲湧。他們多次選代表赴南京請願、包圍《中央日報》、火燒上海真如車站,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甚至擅自開火車載請願學生直衝南京,學生們以實際行動反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希望政府能迅速起兵抗日。潘公展身為教育局長,一方面假意答應學生的要求,安撫學生,一方面又會同上海市社會局長吳醒亞、上海市黨部常委吳開先等人,在各高校精選“優秀青年”,組成上海大學聯合會,從內部瓦解學生運動。 [2] 
同時,在教育局領導下,另成立“中學聯”、“大教聯”、“中教聯”及文藝團體等其他組織,以壓制廣大師生的抗日愛國運動,“減少中央麻煩”。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波及上海時,潘公展嚴令各學校阻止學生遊行示威。當500餘名學生到市政府請願時,潘公展竟悍然下令“所有全市公私中學校於即日起提前放假”,企圖以此破壞學生愛國運動。
潘公展於1932年6月在上海創辦了《晨報》,自任社長,建立起自己的反共宣傳陣地。他鼓吹“本位救國論”,即所謂:“人人均宜為本業致其最善之努力,謀如殊途同歸之救國。”他還説:“吾人若不喚起國人本位救國之意義,則國人或將中風發狂”,以此誘導工人、學生脱離抗日救亡運動。以後,潘公展又辦起《晨報晚刊》(後改名《新夜報》)和《兒童晨報》、《兒童畫報》。 [2] 
1934年3月,國民黨統治集團標榜“依據三民主義建設新中國的文化”,設立了“中國文化建設協會”,蔣介石為名譽會長,陳立夫為理事長,潘公展為常務理事兼書記長。潘公展隨即在上海組設分會,藉口“把以往此種凌亂的無條理的各自為政的文化工作,改變為有計劃的協作,將上海的文化界謀通盤規劃的辦法”,以改變“以往的所有個人或團體做文化工作沒有中心”的狀態。他力圖嚴密控制,以扼殺革命文化事業。潘公展還鼓吹要徹底“剿匪”,就要“肅清有階級色彩及共產主義的出版物”。他下令銷燬大量進步書籍和雜誌,郭沫若的《創造十年》和《蔣光慈遺集》等均未能倖免。 [2] 
1935年8月,吳醒亞因高血壓逝世,潘公展兼上海市社會局局長。11月,出席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2] 

潘公展抗戰時期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全國進入了“結束內戰,一致抗日”的新階段,潘公展卻仍頑固地堅持國民黨獨裁專政的反動立場。1937年2月10日,中共致電國民黨,提出了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以期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潘公展執迷不悟,誣衊中共的主張“是有糖衣的毒藥”,並於2月18日至24日在《中央日報》上連續發表了題為《統一與和平》的長文。他重彈“先安內後鑲外”的謬論,鼓吹“必須內部統一,才能抵抗外敵…統一就是安內,抗敵就是壤外。”為蔣介石製造內戰進行粉飾。 [2] 
1937年11月,上海落入日軍之手。潘公展離滬經港到達武漢,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參事,並參加了國民黨臨全大會。1938年3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在漢口開辦獨立出版社,潘公展任出版社經理。這一年,他寫了一本題為《領袖、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宣傳“一個主義、一個領袖、一個國家”及“一黨專政”,為維護蔣介石的獨裁專制統治搖旗吶喊。 [2] 
國民政府遷移重慶後,潘公展被任命為湖南省政府秘書長。長沙大火後,湖南省政府改組,潘公展辭職赴渝。不久,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兼《中央日報》總主筆。繼而兼任軍事委員會戰時新聞檢查局副局長、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2年12月升任主任委員)、中國公學副校長,並在中央訓練團、中央政治大學及新聞學院授課。 [2] 
潘公展利用手中控制的各種宣傳工具,打着“國家至上”、“民族至上”和“建設三民主義”的旗號,竭力扼殺言論出版自由、破壞進步文化事業。潘公展還在重慶創辦了勝利出版社,在福建等省設立分社,除出版一些鼓勵抗戰、揭露日軍暴行的書籍外,還出版了一些反馬列主義的書,進行反共宣傳。 [2] 
1941年1月,蔣介石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事變發生後,潘公展一面不準《新華日報》報道事件真相,一面指揮國民黨報刊反誣新四軍“違反軍紀”、“破壞統一”。潘還在《中央日報》發表了《軍紀根源論》,説“新四軍之違反軍紀,其根源乃由於三民主義信仰不誠、信仰不堅所致”,為蔣介石殘殺抗日將士開脱罪責。 [2] 
潘公展利用手中的宣傳大權,密切配合蔣介石的每次行動,深得蔣的青睞,其地位也日益提高。在1942年11月國民黨舉行的五屆十中全會上,潘公展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2] 
1945年5月,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以討論抗戰和準備實施“憲政”為名,實際上反共才是中心議題,國民黨冀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和維持其一黨專政,潘公展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他在5月12日的大會上作了“關於中共問題的總報告”,誣衊中國共產黨“武裝割據”、“破壞抗戰”,“顛覆政府”、“危害國家”,還説:“與中共之鬥爭無法妥協。今日之急務,在於團結本黨,建立對中共鬥爭之體系,即創造鬥爭的優勢與環境”。他提出“當前對中共之爭論,應集中於反駁聯合政府,反駁抗日戰爭中有兩條路線的論調,反駁中共具體綱領,與反對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 [2] 
大會根據潘公展的報告,通過了兩個決議:一個是對外發表的,説對中共要“採取政治解決之方針”,“盡力於團結禦侮”;另一個是對內的,説“根據中共問題之總報告,中共一貫堅持其武裝割據,藉以破壞抗戰…最近更變本加厲,提出聯合政府口號,並陰謀製造其所謂‘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企圖顛覆政府,危害國家”。決議要求國民黨員對共產黨“提高警覺,發揮革命精神,努力奮鬥,整軍肅政”。 [2] 
大會選舉中央委員時,一些代表不滿蔣介石、陳果夫等人控制的代表,在選票上畫烏龜或罵“總裁獨裁,中正不正”。潘公展得知後,提議陰謀加害這些“不聽話”的代表,遭到一些代表的責罵和反對,並有二三十人喊打,拉起椅子奔向潘公展。潘公展對蔣介石的忠心由此可見一斑,因而繼續受到蔣介石的重視,在六屆一中全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並任中央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 [2] 

潘公展抗日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潘公展奉命回上海蔘加接收工作。他先接辦《申報》,並任社長,後任臨時參議會議員,併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常委。後來蔣介石標榜“還政於民”,“實施憲政”,在各地建立參議會。1946年3月上海蔘議會成立,潘公展以高票當選為議員。杜月笙以體弱為由堅辭議長之職後,潘公展被選為議長,他以“民意領袖”自居,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四處奔忙。1946年11月,上海3000多攤販為抗議當局的無理取締,結隊遊行示威。潘公展以議長身份公開出面講話,要求“當局施政必須慎重,亦望市民共同維持秩序”,貌似公正。可當上海當局無理拘捕700餘人,並拘捕送飯家屬160餘人時,潘公展猶如縮頭烏龜,沒有再公開露面。 [2] 
1947年,蔣介石決定用召開“行憲國大”和選舉總統的辦法,來挽回敗局,穩定統治。潘公展在上海積極響應,到處發表“競選演説”,鼓吹“行憲要義”,“民主政治真諦”等等。1948年3月,潘公展以上海市行憲國民大會代表的身份親赴南京參加“行憲國大”,並被推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2] 
但“行憲國大”也沒能扭轉時局,到1948年底國民黨的統治已是朝不保夕。潘公展希望美國能在蔣介石危難之時出手相助,便出面聯絡上海各界名流,竊取人民名義,致電美國政府:“當此決定生死存亡之際,我們人民不得不向閣下及貴國人民呼籲,假如欲及時避免此人類歷史上之大慘劇,數萬萬愛好和平之士被迫而受共產黨之迪克推多統治,則貴國必須加以援助,刻不容緩。”同時,潘公展發起成立“上海自救救國會聯合會”,號召“擁護元首,協助政府”,“堅定人心,自救救國”,他在市參議會上聲稱要“全力救上海”。 [2] 
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出“求和聲明”,想以此苟延殘喘。潘公展立即起而呼應,以上海蔘議會的名義,於3日“呼籲停戰,商談和平”,並於9日“建議”各省市參議長、各團體理事長或代表,於2月10日來滬開會,“共商促進和平”問題,極力為蔣介石的假和平張目。 [2] 
針對蔣介石的“求和聲明”,中共中央於1月14日,提出和談的8項條件。潘公展於16日指出:“此時亟應暫時不提出任何條件”,而應“先立刻同時命令停戰”,企圖為國民黨反動派爭得喘息機會。此外,他還在上海拼湊起“全國和平促進會”,並揚言“人民代表應參加和平談判”,想要擠進和談會議,直接從事破壞活動。4月15日,國共雙方和談代表擬定《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定案”。潘公展於當晚立即召開上海市參議員座談會“徵詢”意見。他首先發言反對修正案,並主張發表一份反對和平協定的意見書。最後他不顧部分參議員擁護和談的態度,悍然發表了意見書,暴露了他追隨蔣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 [2] 
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任潘公展四處奔走呼號,也絲毫不能挽救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厄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潘公展逃到香港,應趙棣華、董霖二人之邀,開辦“國際編譯社”,出版《國際文摘》,年底跑到加拿大。次年5月又轉赴美國,初在《紐約新報》撰稿。1951年5月與陳立夫、項定榮、賴璉等人創辦了《華美日報》,潘公展為社長兼總編輯。 [2] 
他雖庇身美國,卻經常寫文章為蔣介石的“反共復國”獻計獻策,歷時20餘年,陳立夫誇讚他“是近數十年來最難得的一位文化鬥士”。除此,潘公展還被浙、蘇、贛三省華僑推為其統一組織“三江公所”總董,主持僑務。美國務院討論中國問題時,常邀潘公展參加。 [2] 

潘公展晚年生活

1974年10月,潘公展80壽慶之時,《華美日報》社長項定榮蒐集潘公展著作300餘篇,經陶百川選120篇,編為《潘公展先生言論選集》,作為一份特殊的壽禮出版發行,潘公展還得到10萬元的禮金。他將此鉅款移作獎學金,遂在台灣設立“潘公展先生新聞獎學金管理委員會”,推陳立夫為主任委員,季灝為總幹事,周世輔為副總幹事,決定在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及新聞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文化學院日、夜間部新聞系和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等校,設獎學金6名(後增加為8名),每名4000元,1975年9月1日進行了第一項頒獎。潘公展死後,又有50餘萬元併入獎學金。 [2] 
1975年6月12日,潘公展因腦溢血住進紐約市皇后區醫院,昏迷多日,6月23日逝世,終年81歲。因潘公展是佛教信徒,在美親友于27日為他舉行佛教儀式的追悼會。潘公展的靈柩安厝於一殯儀館室內,期望有朝一日能“落葉歸根”。7月18日,台灣當局在台北善導寺為潘公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公祭,“總統”嚴家淦、“資政”張嶽軍、“院長”倪文亞、“院長”餘俊賢、“院長”楊亮功、秘書長鄭彥棻、秘書長谷鳳翔,以及谷正綱、蕭錚、吳開先、胡健中等400餘人參加了公祭,極具哀榮。 [2] 

潘公展主要作品

潘公展著有《中國學生救國運動史》、《羅素的哲學問題》、《陳英士先生傳》、《戰時政治制度》、《領袖、政府、主義》等。他後期寫的文章,編有《潘公展先生言論選集》,晚年詩詞編為《潘公展先生詩詞選集》。他還主編過《五十年來的世界》、《五十年來的中國》兩書,並譯有《兒童愛》等。 [2] 
參考資料
  • 1.    張明觀,張慎行,張世光編著,南社社友圖像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0,第598頁。
  • 2.    金雄鶴編著,國民黨八十四位中常委實錄 下,台海出版社,2013.05,第8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