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潔字村

鎖定
潔字村位於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城西10公里處,東經123°54′11″,北緯44°50′――45°00
中文名
潔字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地理位置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城西10公里處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潔字村自然條件

潔字村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全鄉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66小時,年均温度4℃,≥10℃積温2850℃,平均無霜期145天,土壤凍結期214天。贊字鄉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温熱多雨,冬季嚴寒少雪。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蒸發量為1870mm,夏季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佔年降水量的72%,地下總儲水量為2500萬噸/年,可開採量為1700萬噸/年,且水質好,深層地下水為重碳酸鈣型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灌溉係數大於6,酸度小於8,適合人類飲用及農田灌溉
自然植被以羊草、鹼蓬為主,人工植被以楊樹為主農田防護林。耕地以淡黑鈣土為主,適宜玉米、高粱、綠豆、辣椒、穀子、蓖麻、小麥、瓜菜等作物生長。潔字村井旁經濟發源地。

潔字村旅遊資源

乾安縣文物管理所在遺址羣發現了上千個土台基,最多一處發現土台基500餘個,延續範圍近4公里之長。土台基中有圓形、長方形,其中最大的圓形土台基直徑長達30米、高約1.5米。
“這些台基是人工推成的台基,有固定的幾何形狀,很多出於當年湖泊水位線的附近,符合遼代契丹人近水而漁獵的習俗。”傅佳欣説。
乾安縣文物管理所還在遺址羣附近採集到大量的古錢幣和陶、瓷片等物品,均為遼代、北宋年間。傅佳欣説:“此次發現有遼代非常典型的灰陶的輪齒紋陶片、瓷片,還有一些北宋的銅錢。”
據史書記載,遼代的“四時捺缽”即“春水”“夏涼”“秋山”“坐冬”中的“春捺缽”,正位於現在的吉林省境內,其他三時“捺缽”均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根據這些依據,考古學家初步認定在乾安縣發現的這些遺址為遼代皇帝“春捺缽”遺址羣。
傅佳欣教授介紹説,遼代“捺缽”與國家政事緊密相連,遼代一切國家政事基本都在“捺缽”中進行,據史料記載,遼代皇帝前後來過吉林“春捺缽”29次,一般是從正月上旬從首都“上京”出發,一路東行,最後來到查干湖西南處設“春捺缽”,前後歷時60余天。
每次“捺缽”都“興師動眾”。“遺址羣發現了多處土台基,就是當時行宮扎帳用的。以每個台基設一處營帳,每個營帳住8人計算,這與史料記載的‘捺缽’時百官、嬪妃及4000名御林軍與皇帝同行的情況相呼應。”傅佳欣説。
根據史料記載,“春捺缽”的活動以捕魚獵雁為主,並借漁獵之機,大宴羣臣和使節,約見各族首領、接納貢品,商議國事。“春捺缽”時,方圓千里的女真首領都要前來朝賀。傅佳欣説,“春捺缽”在漁獵宴飲的時候,也兼顧着統一國家、安頓後方的重大政治任務。
遼代其他三時“捺缽”的主要活動為: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中上旬以避暑、議政為主的“夏捺缽”,每年7月中上旬至10月以射鹿、召見各部落首領為主的“秋捺缽”,以及每年10月至次年正月上旬以避寒、議政為主的“冬捺缽”。
遼代的“捺缽”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金代、元代都有這一制度。“甚至到清朝,還有‘春水’‘秋山’儀式,實際上是‘捺缽’制度的延續。”傅佳欣説。
傅佳欣教授認為,遼代“春捺缽”遺址羣是中國對遼代“捺缽”遺址的首次發現。它將有助於理清中國地理考證中有關遼代“捺缽”地點的種種猜測,有助於驗證史書中遼代“捺缽”制度的記載,研究這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此外還有助於對遼代另外的夏、秋、冬“捺缽”遺址的認定。
據悉,吉林省正組織有關專家對這一遺址進行深入考察,並將適時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