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潁川書院

鎖定
後漢三國時期並無書院這種地方教育組織,真正的教育機構有官學與私學兩種,而書院正式創建於唐朝,東漢時期是否存在潁川書院實際上無史料可考,但漢末私學盛行。世家大族或名士或多開設私學授書育人,如郭嘉、荀彧、荀攸、戲志才、鍾繇等知名人士,我們亦可認為是從潁川眾多的私學中走出的。今日後人雖無法考證這些名士是否當時統一在此處奮筆疾書,但依舊可以在潁川書院憑弔懷古。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曆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中文名
潁川書院
類    型
書院
位    置
河南省禹州市
名    人
郭嘉、荀彧、荀攸
興盛時期
三國時期
原    址
荀氏莊園

潁川書院歷史淵源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税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十七城,户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潁川書院 潁川書院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八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説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裏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薰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裏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郭嘉、少典、許由、大禹、夏啓、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曆史的人物,三國時代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就曾説起“汝潁固多奇士”……

潁川書院旅遊信息

潁川郡是個美麗的地方,青山綠水,土地肥沃,雖然經過了黃巾之亂,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荒涼對比已是繁華熱鬧不少,而且此處民風淳樸,看往來之人,雖是街井小民,卻也是謙恭有禮,一派斯文,不愧是三國時期名士的發源地,算起來,三國的名士十之八九都出自這裏。
潁川郡多是山地,所以潁川書院是倚山而建的,書院坐落在城郊。它原本是潁川豪門荀氏的一座別莊,書院成立後就被捐出來做學堂。

潁川書院其它

赫赫有名的潁川書院,沒有高大的圍牆,沒有燙金的匾額,沒有黃銅的獸面門環,低矮的圍牆刷得雪白,一扉顯然年深日久的木門開啓着,正門的上方掛着一塊黑漆紅字木匾,上面書着大大的四個字:潁川書院,落款:水鏡先生。字體遒勁有力,紅與黑相映,紅如鮮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沉穩而凝重。
進入大門,走過青石板路,正對着是一間大屋,屋宇方正,青磚砌就,上有雕花瓦當,屋中央是一個大大的香案,香案後懸着孔夫子的畫像,黃銅香爐中插着幾枝香,嫋嫋香煙緩緩上升,浙浙散開,穿過旁門,就是讀書的地方,矮几上滿滿都是書卷,坐墊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擺放一邊,輕輕撥弄一下琴絃,音色圓潤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