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漲渡湖黃顙魚

鎖定
漲渡湖黃顙魚,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漲渡湖黃顙魚,又名黃辣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等,屬鮎形目、鱨科、黃顙魚屬。黃顙魚廣佈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毫米,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 [3] 
2008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漲渡湖黃顙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漲渡湖黃顙魚
產地名稱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品質特點
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145號
批准時間
2008年12月31日

漲渡湖黃顙魚產品特點

漲渡湖黃顙魚生物學特徵

漲渡湖黃顙魚體形側扁,較粗短,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口亞下位,口裂寬,呈弧形。須4對。背鰭硬刺後緣粗糙,鋸齒不明顯;脂鰭短小;胸鰭硬刺粗壯。前後緣均具鋸齒,後緣發達,前緣細小;臀鰭條20—23;尾鰭呈深叉形,尾柄較短。全身裸露無鱗,體青黃色。 [4] 
漲渡湖黃顙魚 漲渡湖黃顙魚

漲渡湖黃顙魚年輪特徵

漲渡湖黃顙魚的脊椎骨錐體為雙凹型。透射光下,椎體中心至邊緣有透明的亮帶和不透明的暗帶相間排列成同心圓形環帶,其暗帶較寬,亮帶較窄。亮帶與暗帶之間可判斷為年輪。剛形成的年輪特徵為:在椎體凹面色較深暗的窄帶外緣生長出白色細帶,即正在形成中的寬帶;在這窄帶的白色帶相交處就是年輪。 [4] 

漲渡湖黃顙魚品質特性

黃顙魚隸屬於鮎形目,鱨科,黃顙魚屬,除西部高原及新疆外,廣佈於各水系,為底層肉食性小型魚類,多生活在江河緩流、岸邊或湖泊中,因其肉質鮮美而深受人們喜愛。 [4] 

漲渡湖黃顙魚產地環境

漲渡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是長江中游的一個附屬淺水型湖泊,面積約37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30米。 [4] 
漲渡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南部,東至舉水,南臨長江,西至倒水,北抵汪集鎮,總面積18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6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為47平方千米,實驗區面積為102平方千米,具有灘塗、沼澤、水域等多種生態系統,自然景觀獨特,生態地位突出。
漲渡湖區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6.3℃,是長江北岸距長江最近的典型淡水湖泊自然保護區、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敏感區,也是亞太地區珍稀候鳥遷徙中轉通道和越冬場所。
漲渡湖湖區界於西部山地與東部海洋、沙漠與森林之間,是世界上內陸濕地生態系統中最具特色的類型,歷來是“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漲渡湖因此而得名。汛期整個湖區多為一片汪洋的明水地貌生態景觀,枯水期少雨多洲,既有明水,又有沼澤、沙灘,呈現出多種濕地生態景觀格局。
漲渡湖濕地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淺水植物濕地亞區。植物區系具有温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特點,以廣佈型植物為主。據統計,浮游藻類共有82種,分屬9個門,共有維管束植物478種,隸屬113科、315屬。
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為17.0℃,冬暖夏涼。湖區水域面積大,水的比熱大,具有調温作用,所以湖區夏季要比周圍温度低,冬季比周圍温度高。漲渡湖具有豐富多樣的野生生物資源,湖區濕地動植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產量也很高,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物種較多。湖區尚未有工業污染源,水質優良,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是中國生態環境最好的濕地之一。
優越的地理氣候環境,優質的水資源狀況,豐富多樣的餌料資源,十分適宜於漲渡湖黃顙魚的生長棲息。 [5] 
漲渡湖 漲渡湖

漲渡湖黃顙魚歷史淵源

漲渡湖黃顙魚是武漢市新洲區傳統生產的小型獨特魚類。
2000年,漲渡湖黃顙魚良種場在中國率先人工孵化種苗200萬尾,2006年增加到1.5億尾。隨着這一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新洲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建設黃顙魚楚天第一區”的想法。
結合漲渡湖黃顙魚養殖產業化的趨勢,武漢市新洲區成立了黃顙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把黃顙魚“一條魚”工作納入“十五”發展規劃。區質監分局將其列入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的申報項目,制訂黃顙魚養殖地方標準。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武漢水生所、長江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對種質資源、環境資源和品種提純等方面展開科技攻關,為穩定良種和科學養殖提供了技術保障。標準化養殖則在親本選育、人工孵化、種苗培育、成魚生產和收購銷售等環節,嚴格按照規程操作,確保黃顙魚的優良品質。
2006年,武漢市新洲區質監分局和新洲區水產局曾聯合開展無公害黃顙魚標準化示範區建設,通過農業標準化的引導,將黃顙魚納入名優品牌的培育。此間,他們從品種繁育、無害養殖、綠色飼料、科學管理等方面,建立標準化體系,指導農民網箱養殖,在2007年制定通過了《漲渡湖黃顙魚》湖北省地方標準。 [6] 
2008年底,漲渡湖黃顙魚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業績,成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工程,並取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漲渡湖黃顙魚全面推行“公司+基地+農户”的生產模式,逐步擴建600公頃標準化專養示範區,以此帶動3000多公頃的養殖面積。 [7] 

漲渡湖黃顙魚生產情況

1992—2001年,漲渡湖捕撈產量變幅在25萬千克到105萬千克之間,其中有6年在60萬千克到100萬千克之間。漁獲物中,放養魚類佔94%,其中以鰱、鱅為主,佔整個漁獲物的69%,黃顙魚佔1%,其他小型魚類佔2%。 [4] 
2002年以後,漲渡湖經營方式轉為個體承包經營,生產模式基本不變。2003—2004年漲渡湖捕撈產量在60萬千克到80萬千克之間。漁獲物中,放養魚類佔85%,其中仍然以鰱、鱅為主,佔整個漁獲物的65%,黃顙魚佔2.24%,黃顙魚比例雖然增加,但體重多分佈在40—110克之間,個體小型化,表明資源開始衰退。 [4] 
2009年,漲渡湖黃顙魚良種保育區、親本提純復壯區相繼建成,漲渡湖黃顙魚的總產提高到55萬千克,實現產值600萬元,為全區74萬農民人均增收6.76元。 [7] 
漲渡湖黃顙魚 漲渡湖黃顙魚

漲渡湖黃顙魚產品榮譽

2008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漲渡湖黃顙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漲渡湖黃顙魚地理標誌

漲渡湖黃顙魚地域保護範圍

漲渡湖黃顙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農場、龍王咀農場、雙柳街以及汪集街、邾城街、陽邏街的部分地域現轄行政區域,東經114°34′28″至114°50′40″北緯30°32′25″至30°50′15。 [1-2] 

漲渡湖黃顙魚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黃顙魚,屬鮎形目、鱨科、黃顙魚屬。
(二)養殖環境條件
漲渡湖自然湖泊水域。保持江湖相通,流動水體,水質清新,空氣清潔,無污染,透明度30釐米至80釐米,pH值7.5至8.5,溶氧5毫克/升至7毫克/升,底質為灰潮土沙性壤和紅粘土黃棕壤。
(三)魚苗繁殖
1.自然繁殖:漲渡湖自然湖泊灌江納苗獲取苗種,經湖泊肥育,達到性成熟,在湖泊水域中自然產卵繁殖。
漲渡湖黃顙魚
漲渡湖黃顙魚(4張)
2.人工繁殖:人工繁殖F1代黃顙魚。選擇從漲渡湖自然湖泊中捕撈的體格健壯、無病無傷無畸形的2齡以上黃顙魚作親魚,雌魚100克/尾以上,雄魚150克/尾以上。催產季節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適宜水温23℃至28℃,產卵採取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兩種方式。魚卵孵化密度0.8×104粒/立方米至1×104粒/立方米。
(四)苗種培育
1.魚苗培育:放苗密度0.5×104尾/立方米至0.8×104尾/立方米。投餵浮游動物、豐年蟲等飼料,投餵量佔體重的5%至10%。
2.魚種培育:放種密度3×104尾/畝至5×104尾/畝魚苗下池前培肥池水,魚苗下池後投餵水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動物性飼料1至2周。
(五)養殖技術
1.成魚養殖:湖泊人工放流增殖,放養黃顙魚規格3釐米以上、密度≤20尾/畝。以天然餌料為食,不投餵人工飼料。
2.日常管理:重點加強水位、水質管理,保持湖泊正常的養殖水位和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預防和控制魚病的發生。
3.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活魚體背部墨綠色,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商品魚規格:雌魚≥50克/尾,雄魚≥100克/尾。
2.理化指標:蛋白質≥16.9%,脂肪≥0.9%,二十碳五烯酸(EPA)≥13.9毫克/千克,二十二碳六烯酸(DHA)≥50.1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1-2] 

漲渡湖黃顙魚專用標誌使用

漲渡湖黃顙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