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魏許都故城

鎖定
漢魏許都故城俗稱張潘古城,是東漢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漢魏皇城所在地,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張潘鎮古城村、盆李村、門道張村一帶,原系西周時許國都城。 [4]  [8] 
漢魏許都故城分為內外兩城,文化層堆積層厚約6米,上層為漢魏文化層,中層為西周和戰國時期文化層,下層為二里崗文化層,內涵豐富。其出土文物有漢朝銅鼎、銅矛等,以及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等建築物件。尤其是戰國玉璧、漢魏時期建築物件四神柱礎,均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漢魏許都故城為研究三國文化提供了史料佐證,也為文物研究展示了大量素材,具有較高文物價值。作為中國古代早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建築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7-8] 
2013年5月,漢魏許都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漢魏許都故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張潘鎮古城村、盆李村、門道張村一帶
所處時代
漢、魏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28-1-328

漢魏許都故城歷史沿革

漢魏許都故城,是東漢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漢魏皇城所在地。 [4]  [8]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北周大將周幾焚燬許昌城,一代帝都化為廢墟。 [4] 
1993年以來,許昌市先後三次組織對漢魏許都故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 [3] 
漢魏許都故城 漢魏許都故城
2020年,為全面摸清漢魏許都故城地下文物遺存分佈情況,為後續保護展示利用工作提供基本遵循,許昌市文廣旅局編制了《漢魏許都故城考古勘探實施方案》,並向河南省文物局爭取了200萬元的漢魏許都故城考古勘探專項補助資金。同年11月,許昌市文廣旅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了漢魏許都故城第四次考古勘探工作。第四次考古勘探第一階段工作於2021年3月底結束,勘探面積約40萬平方米,基本摸清了漢魏許都故城西北部及西南部文化遺存,對城內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區、生活區等功能分區有了初步認知,共發現墓葬41座、灰坑592個、窯址9處、古井20口、夯土區42處、道路7段、溝5條。 [3] 
專家取土樣 專家取土樣
2022年年初,為積極配合全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按照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專班要求,許昌市文廣旅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溝通協調,重啓了漢魏許都故城考古勘探第二階段工作。在原來勘探已發現漢魏許都故城內外城城牆、城門、城壕、部分道路、碼頭等的基礎上,徹底搞清漢魏許都故城的整體佈局、城市結構、功能分區、重點遺址分佈、文化內涵等情況,全面完成漢魏許都故城考古勘探工作,為下一步開展考古發掘、編制保護規劃、保護利用遺址提供科學依據。 [3]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特點

漢魏許都故城
漢魏許都故城(2張)
漢魏許都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基本為方形,東西長約1220米,南北寬約1180米,面積約144平方千米。每邊各有一座城門,寬約6米,城外有護城河,寬約8米。外城遺址依稀可見,內城輪廓較為分明,高出地面約3米。內城還發現縱橫的大道路土。 [7-8] 
文化層堆積
漢魏許都故城文化層堆積厚約6米左右,內涵豐富,可分三層:上層為漢代文化層,出土有大量漢代陶器、銅器和少量石雕器物;中間為西周和戰國文化層,發現有這一時期的灰陶、灰坑、灶壁等;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 [7] 
毓秀台
漢魏許都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是漢魏許都故城遺址上的唯一遺存,高約15米、寬約200米,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是漢獻帝祭天地之壇,又是軍事防禦之烽火台。 [7-8] 

漢魏許都故城文物遺存

綜述
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魏許都故城遺址相繼出土四神柱礎、銅司馬將印、戰國玉璧、漢磚、瓦當等文物,共計百餘種上千件。 [2]  [9] 
四神柱礎
四神柱礎 四神柱礎
四神柱礎材質為青石,刻有栩栩如生的“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是漢魏時期畫像石中的上乘之作,為國家一級文物。 [2]  [9] 
萬歲磚
萬歲磚 萬歲磚
“萬歲磚”是半塊殘磚,殘長13釐米、寬11.7釐米、厚5.2釐米。從外形上看,呈一頭寬一頭窄的梯形。漢磚較窄的一頭刻有“萬歲”二字,為篆書,字體疏密自然,刀法流暢,顯得質樸、渾厚、飽滿。 [5]  [9] 
“千秋萬世”瓦當
“千秋萬世”瓦當 “千秋萬世”瓦當
“千秋萬世”瓦當共有兩片,其中一片直徑14.2釐米、厚2釐米,1987年出土於張潘鎮漢魏許都故城遺址。該瓦當中間刻有一隻蟾蜍,伸出四肢將當面分成4區,間飾篆書“千秋萬世”4個字;邊輪為一週凸弦紋,平緣凸起。古代,蟾蜍為吉祥之物,可招財進寶。另一片直徑14.4釐米、厚2.6釐米,是在建安區徵集來的文物。其中心刻有龜形凸起,雙線界格分當面成4區,間飾篆書“千秋萬世”4字;邊輪內為一週凸弦紋,平緣高凸。屬於東漢晚期。 [5]  [9] 
三國曹魏青瓷四系鳳耳罐
三國曹魏青瓷四系鳳耳罐子母口、斜肩、鼓腹、內凹小平底。斜肩之上飾有以浮雕工藝製作的四隻鋪首銜環,兩對兒長尾、高冠、引頸、瞠目的鳳鳥形穿孔式系耳,同鋪首均等相錯間隔,即兩鳳鳥之間加一鋪首,兩鋪首之間加一鳳鳥。該罐高11釐米,內口直徑6.5釐米,外口直徑10釐米,最大腹部直徑16.5釐米,底部直徑7釐米。此器除器底凹處和露胎處泡紅外,其餘均呈青色,釉色凝重,厚薄一致。瓷罐的釉色和裝飾圖案,仍有商周時的某些特徵,但和原始青瓷相比顏色較重且泛灰色,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胎質組織堅細,火候較高。罐胎釉結合緊密,吸水性差,敲擊可發出近似金屬之聲。在鳳頭和鳳頸之下留一透孔,以作繫繩之用。其鋪首銜環粗糙,細部刻畫模糊,耳、鼻、目等均無稜角呈低平狀貼於肩部。 [6] 

漢魏許都故城歷史文化

詩詞
民國六年(1918年),毛澤東曾經來到漢魏許都故城舊墟,留下《過魏都》一詩:“橫槊賦詩意飛揚,自明本志好文章。蕭條異代西田墓,銅雀荒淪落夕陽。” [4] 

漢魏許都故城研究價值

漢魏許都故城在歷史沿革、文化內涵、規模佈局等方面與古文獻記載基本吻合。尤其是水系入口的發現,對研究秦漢時期都城建築制度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4] 

漢魏許都故城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漢魏許都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漢魏許都故城旅遊信息

漢魏許都故城地理位置

漢魏許都故城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張潘鎮古城村、盆李村、門道張村一帶。

漢魏許都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漢魏許都故城遺址,路程約30千米,用時約4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