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陽舊城

鎖定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漢津縣更名漢陽縣。其城是在東漢末年(公元180-190年)所築魯山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城一步擴建。
中文名
漢陽舊城
原    址
武漢市漢陽區市區
擴建時間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
原    名
漢陽縣

漢陽舊城原址

漢陽舊城原址在今武漢市漢陽區市區內。

漢陽舊城擴建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漢津縣更名漢陽縣。其城是在東漢末年(公元180-190年)所築魯山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城一步擴建。據《漢陽縣識》記載,北宋時的漢陽城,城周圍達3.54公里,有8個城門:東迎春,南沙洲,西孝感,北漢廣,東南朝天,西南漢南,東北慶賀,西北下議。 形成“東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鳳棲山(今風凰山)和魯山(今龜山)一部分的一座大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江河大水成災,漢陽城被沖毀。

漢陽舊城修復漢陽城

南宋嘉定初年,漢陽知軍黃幹曾多次呈請修復漢陽城,並提出縮小範圍,城北由大別山(今龜山)退至鳳棲山的修復方案。鹹淳十年(1274年),根據黃乾的方案修築城牆。元末時因兵燹,且年久失修,已敗圮不堪。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楚地後,漢陽知府程瑞重修漢陽城,建成後設立二千户所守禦。此城基本上依據南宋漢陽城的基礎,“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城牆周圍2.5公里,為單磚、無裏城。有4個城門:東朝宗,南南紀,西風山,北朝元,每個城門建有譙樓。不久朝元門被塞,只留下3門。嘉靖年間(1522--1 566年)始築裏城。明清兩朝因戰爭及風雨、江水浸蝕,漢陽城屢毀屢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漢陽知府嚴舫、知縣林瑞枝等修復城牆及東譙樓後,改東譙樓為漢江樓,准許老百姓登樓遊覽,眺望大江景色。

漢陽舊城修護城石堤

為防江水浸蝕,明、清兩朝曾修護城石堤,自朝宗門起,過南紀門至小西關,堤長1. 75公里,亦是多次塌陷多次修復。 漢陽城歷經1 400多年,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先後曾為郡、縣、軍、府的治所,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元末農民起義軍徐壽輝的“天完國”曾建都於此達5年,在城內鳳棲山西麓建有宮殿。1925一1928年,漢陽城牆被逐步拆毀,東、南、西三面城基被改築成馬路,只有北面鳳棲山上尚隱約可見當年城牆遺蹟。

漢陽舊城武漢新區項目

舊城改造
舊城改造(6張)
2005年,漢陽舊城風貌區一期工程舉行推介會,規劃部門向外界展示了未來風貌區藍圖:沿西大街、顯正街佈置包括漢陽老建築在內的湖北傳統民居,形成集商業、休閒、文化於一體的歷史文化步行街區和旅遊商業區。同時,武漢新區指揮部也對外宣佈,2005年年底前,將啓動風貌區的建設。
漢陽舊城風貌區是2005年武漢新區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為30億元。規劃範圍東起濱江大道、西到鸚鵡大道、南起攔江路、北到漢陽大道,總面積為1086畝。一期範圍為鸚鵡大道、漢陽大道和漢陽樹公園、天主教堂廣場圍合區域,用地面積為470畝,建設週期為5年。漢陽舊城風貌區啥模樣?兩條主軸線和5大區域整個風貌區一期規劃有兩條主軸線,分別是以西大街和顯正街為主要景觀軸線和步行軸線。在西大街這一主軸線上,設有翠微入口廣場、漢陽樹-天主教堂中心廣場、顯正街-共勉街傳統展示區、朝宗門廣場,展示歷史文化,供遊人休閒和娛樂。整個一期分為傳統風貌核心展示區、商業金融街區、商住金融區、傳統住宅風貌區、時尚生活社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