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銅燻爐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鎖定
漢銅燻爐,藏於開封市博物館,高10釐米,腹圍30釐米,底徑13釐米,造型規整,製作精美,具有典型漢代特徵。 [1] 
中文名
漢銅燻爐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漢朝
類    別
青銅器

漢銅燻爐文物特徵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漢銅燻爐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漢銅燻爐 [1]
這件銅燻爐高10釐米,腹圍30釐米,底徑13釐米,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蓋上有一鳳鈕;爐身較小,鏤孔,蓋上鏤孔較為規則,蓋與爐腹之間有卯榫相接,有托盤,爐底有三足與盤相連。下有一圓柱和底盤相連。盤內盤踞一條口噙圓柱的蛟龍。圓柱中部有四片向四周伸展的葉片。整個燻爐造型規整,製作精美,具有典型的漢代特徵。 [1] 

漢銅燻爐文物背景

燻爐是古代用作燃香的器具,它最遲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漢代比較流行。燻爐的質地有陶質、銅質和瓷質等。 [1]  考古發現有大量漢代銅質燻爐, 它是一種實用器, 類型豐富, 裝飾風格獨特。據統計,截至2014年,已公佈的資料中漢代銅質燻爐數量達到177件, 多數出自墓葬中,少數出自窖藏之中。銅燻爐的分佈地較為廣泛,以陝西、江蘇、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出土數量較大,餘地則屬於零星出土。 [2] 
説文·艸部》解釋“燻”:“火煙上出也,從屮從黑, 屮黑燻象。”段玉裁認為:“此煙上出,而煙所到處成黑色之象也。合二體為會意。”《辭海·燻爐》解釋為: “古時用來薰香和取暖的爐子。”因此,判斷一個器物是否為燻爐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一個可供燃燒的爐子;其次,燃燒時要達到“火煙上出”的效果。 [2]  燻爐原本所燃之香是一種名為燻草的草本植物,據孫機先生考證, 薰草就是蕙草。 [3] 
考古發現中可定為燻爐的器物最早現於楚地,形似深腹豆、器蓋鏤孔的陶燻爐,在戰國晚期南楚地區墓中即已出現,且器形已十分成熟。燻爐最早在楚文化墓葬中出現,此地河湖遍佈,濕氣較重,適宜蚊蟲滋生,人們為了祛除蚊蟲,就將常用的陶豆與可燃燒的蕙草相結合,通過燃燒蕙草達到祛除蚊蟲的目的。漢文化繼承併發揚楚文化因素,在器物形態方面燻爐可做其中一個代表性器物。至東漢時,銅燻爐數量劇減。這種變化與漢代青銅文化的整體發展態勢密切相關,東漢時期,銅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逐步被高級釉陶器及瓷器所取代。因此出土銅燻爐數量較少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2] 
參考資料
  • 1.    漢銅燻爐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4-05]
  • 2.    楊金東.漢代銅燻爐研究[J].華夏考古,2014,No.108(02):83-94.DOI:10.16143/j.cnki.1001-9928.2014.02.011.
  • 3.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5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