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國際教育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漢語國際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4]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漢語國際教育基本素養及基本技能和漢、英(外)雙語知識及實際運用能力,能在各類學校從事國際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和在國內外相關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關文秘工作的雙語型、跨文化、複合型、實踐型專門人才 [9] 
中文名
漢語國際教育
外文名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29] 
專業代碼
050103
授予學位
文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文學
專業層次
本科
專業類別
中國語言文學類

漢語國際教育發展歷程

漢語國際教育學科設置沿革

1986年,在國家教育委員會學生管理司,國家教育委員會計劃財務司編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對外漢語專業為新設專業,培養既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英、德、日、俄語),又具有較全面的中國語言文學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學制四年。前兩年主要學習外語(英、德、日、俄四種外語,學生選學一種),並輔以中文表達能力基本功的訓練,後兩年則主要學習有關中國語言文學的必要知識 [28] 
1987年,原國家教委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並未出現對外漢語或相似的專業名稱,對外漢語只是作為二級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或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研究方向而存在 [2] 
1981年,對外漢語專業第一次招收本科生 [2]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增設對外漢語專業,屬適當控制設點專業 [2]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對原1993年頒佈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做了修正,《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外漢語專業依然保留,仍屬控制設點專業 [2]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對外漢語專業的專業代碼由050112*變更為050103* [14] 
1999年,上海財經大學、山西大學、蘇州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對外漢語專業 [16] 
2000年,黑龍江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對外漢語專業 [17] 
2001年,南開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延邊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安徽大學、華僑大學、鄭州大學、洛陽工學院、洛陽師範學院、重慶師範學院、雲南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對外漢語專業 [18] 
2003年,南京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遼東學院、徐州師範大學、安慶師範學院、淮北煤炭師範學院、福建師範大學、贛南師範學院、五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綿陽師範學院、雲南師範大學、西安外國語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對外漢語專業 [19] 
2004年,河北經貿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師範大學、通化師範學院、長春師範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師範大學博達學院、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合肥學院、集美大學、宜春學院、井岡山學院、江西科技師範學院、九江學院、濟南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對外漢語專業 [20-21] 
2010年,武漢理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天津天獅學院、河北科技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發展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學院、黑河學院、徐州師範大學科文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池州學院、河南大學、許昌學院、湖南第一師範學院、賀州學院、西南石油大學、貴州師範學院、陝西國際商貿學院獲批設立對外漢語專業 [22]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對外漢語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不再屬於控制設點專業 [2]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050103)由對外漢語(050103*)、中國語言文化(050106W)和中國學(050108S)合併而成 [3] 
2013年,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長春大學旅遊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曉莊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魯東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武昌工學院、湖南女子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四川文理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普洱學院、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23] 
2014年,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安徽外國語學院、深圳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24] 
2015年,東北師範大學、河北外國語學院、張家口學院、上海杉達學院、南京工業大學、寧波大紅鷹學院、江西財經大學、煙台南山學院、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安陽工學院、廣東培正學院、桂林旅遊學院、遵義師範學院、雲南農業大學、西安思源學院、河西學院、蘭州財經大學、寧夏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賀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撤銷 [25] 
2016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北理工大學、浙江樹人學院、山東現代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梧州學院、興義民族師範學院、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武漢紡織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撤銷 [26] 
2017年,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河北地質大學、河北中醫學院、山西工商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瀋陽城市學院、合肥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仰恩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撤銷 [27] 
2020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文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50103,屬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6] 
2020年,長沙醫學院、隴東學院獲批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廣東財經大學、雲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撤銷 [15]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沿革

  • 1998年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將本科對外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設定為:本專業注重漢英(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則以下有關用語做相應調整)雙語教學,培養具有紮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瞭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 [2] 
  • 2012年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外漢語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有了新的界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掌握紮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華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 [2] 

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沿革

  • 1998年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包括: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華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 [2] 
  • 2012年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核心課程規定為: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華文化通論、寫作、外國語(各語種) [2]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中國語言文字基礎和較高的文學修養,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學感悟能力、文獻典籍閲讀能力、審美鑑評能力和運用母語進行書面、口語表達的能力;掌握1門以上外語,有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能力和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學生畢業後能夠以專業優勢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所長;可繼續攻讀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機關以及文化教育、傳媒機構、對外交流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工作 [4]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基本學制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礎上,實行彈性學制,但學生修業年限不少於3年,總計130~140學分,2200~2600學時(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學生完成各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畢業。符合規定條件的,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4] 
  • 素質要求
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較高的審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體質;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瞭解國家關於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及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適應社會發展主動獲取和更新專業知識的基本素質 [4] 
  • 能力要求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語言文學現象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鑑賞、評價文學作品和相關文化現象。在母語和國家通用語的閲讀理解、口語表達、文字表達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4] 
  • 知識要求
牢固掌握專業知識,例如語言知識、文字知識、中國文學史知識。一定程度上了解相關知識,例如歷史學、哲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邏輯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數據庫應用、文獻檢索等工具性知識;同時對本學科的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4] 

漢語國際教育課程體系

漢語國際教育總體框架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三部分構成。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體育、實踐訓練。專業教育課程包括本學科基礎性課程、相關專業的專業性課程以及專業實習實踐。綜合教育課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活動、文體活動以及其他自選活動。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知識覆蓋範圍包括:中國語言知識領域(核心知識單元為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文學知識領域(核心知識單元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理論知識領域(核心知識單元為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以及相關知識領域,如外國文學 [4] 

漢語國際教育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中華文化典籍導讀等。
  • 公共基礎課程
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體育、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等。
  • 基礎(必修)課程
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概論、語言教學法、漢語寫作。
  • 選修課程
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層次、教育目標及學科條件自主設置。以下僅為舉例。
第二語言習得概論、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概論、語音與語音教學、語法與語法教學、詞彙與詞彙教學、漢字與漢字教學、中國文化概論、外國文化概論(根據培養對象側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現代教育技術、海外漢語教學研究、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漢語修辭學、語用學、中華才藝、外語等 [4] 

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

安排學生進行第二語言教學實踐活動,參與教學的所有環節並撰寫實習報告 [4]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條件

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人數和結構要求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具體人數根據專業的學科地位、招生規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因素確定。生師比應符合教育部的規定。承擔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少於6人,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
教師應具有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研究生學歷。師資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且相對穩定,擁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適當考慮學科內部的專業平衡和學緣結構,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擁有海外求學、訪學經歷的教師應占有一定比例 [4] 
  • 教師水平要求
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職業操守,熱愛中華文化;具有堅實的專業素養和開闊的視野,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具備獨立從事教學科研的能力,能夠適應中文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4] 
  • 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和院系應當鼓勵和組織教師圍繞教書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個人發展規劃,並在時間、經費、國際國內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師能夠有計劃地以多種方式參加相關培訓或訪學研修,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應增強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提升相應的教學能力 [4] 

漢語國際教育設備資源

專業所在高校的基本辦學條件,須達到教育部公佈的指標要求。不同類型高校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積極改善教學條件,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和支持 [4] 
  • 教學設施
辦學單位應擁有公共圖書館或中文資料室。專業圖書、期刊,文獻資料、數字化資源和檢索工具等配備充分。新開設的專業,公共圖書館或資料室的專業圖書不少於100冊,教學行政生均用房面積不小於14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不低於5000元。教學活動場地的使用須有基本保障 [4] 
  • 信息資源
教師結合課程性質制定教學大綱,編寫講義,為學生提供參考文獻。注重教材選用的質量。基礎課程教材應為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優質教材或省級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規教材,專業課程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教材。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嘗試利用網絡優質資源(例如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古典文獻庫、愛課程網中文學科精品資源等),拓展學生的專業學習 [4] 
  • 實踐教學
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為學生在校內、校外開展實踐教學提供必要條件。
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校內專業實驗室建設,精心設計實驗內容,維護實踐教學秩序,建立健全實驗室的規章制度,為學生按計劃使用實驗室提供切實保障。
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簽訂合作協議,指派專任教師負責學生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管理,引導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校外實踐教學的目標 [4]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經費

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保證教學經費數量充足,規範使用。學生人均教學經費須符合教育部相關規定,生均年教學日常支出不低於1000元;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實際情況,合理提高教學經費的投入 [4] 

漢語國際教育質量保障

  • 質量管理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積極擴大小班化教學覆蓋面,鼓勵教師開展啓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和評估。
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帶有一定專業內涵的課外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方式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提升整體素質 [4] 
  • 質量保障規範
不同類型高校應結合各自的實際以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規範管理,強化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情況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評價機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內涵,提高教育質量 [4]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模式

  • 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向“二者良性互動”轉變
應該做到“請進來”與“走出去”二者相互配合,“請進來”的主要原則是“培養師資和高級漢語學習者”,而“走出去”的原則是“師資培訓和初中等級漢語學習者的培養”。
從“請進來”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培養教師的專業,教師可以是母語者,也可以是非母語者。母語者是目前培養的主要對象,而非母語者應該是今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主要對象之一,這一轉變可以使漢語國際推廣更具合理性和正當性,使漢語需求者更易於接受。高級漢語學習者在目的語環境中,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等與中國有關的事情,對其以後的教學具有較大裨益。
從“走出去”看,教師知識需要不斷更新,不論母語者還是非母語者漢語教師都需要定期更新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專家講學的方式到各國給教師講學,提高其專業知識和相關學術修養;而對於初中級漢語學習者,考慮到在學習初期,到目的語環境對其語言學習的幫助也並不明顯,可以通過母語者或非母語者漢語教師實現本地化教學,而無需專門到中國國內學習 [8] 
  • 從“強調漢語、漢文化”向“中外語言文化共性與差異並重”轉變
“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雖然漢語、漢文化是漢語國際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內容。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母語的正遷移作用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從學習者母語與漢語共性的角度出發,積極加以利用和引導,同中求異。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要將人類的文明史與中華文明相結合,輔以中國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階段性的文化發展,既凸顯中華文明的特點,同時也將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結合,闡述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背景下產生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文化 [8] 
  • 從“知識性”向“解釋性”和“實踐性”轉變
以往的專業教育過於注重知識性,缺乏對這些專業知識合理的解釋(即與文化、政治、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相互關係和影響),因而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將所學知識落實到實際運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後要加強域內外實習和教育基地的建設,提供更多更真實的實習基地。
而國際漢語教育階段,應該更多地重視語言能力方面,相對淡化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語言能力是指人們所具有的語言知識,是一種內化了的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等的語言規則體系。如何將語言知識轉變為語言能力,這要經過兩個階段:一是要加強對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解釋,二是要真正做到將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 [8] 
  • 從“專業型”向“複合型”“工具型”轉變
國際漢語教育專業要從“專業型”向“複合型”“工具型”轉變。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課程設置和知識結構要進行相應的改變。
語言的本質是工具。學習工具只是為了使用工具,其目的不在於工具,而在於其他,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等。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除了講授專業知識之外,還要與其他相關領域、相關學科和專業結合起來。同時對於今後要“走出去”的從業者來説,具有多元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更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也就更能勝任所從事的職業 [8] 
  • 互聯網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高等教育已日趨向國際化發展,漢語國際推廣是中國教育國際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舉措。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還基本處於半封閉狀態,加之互聯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在某種程度上脱離社會需要,畢業生已難以直接與社會接軌。互聯網教學的出現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僅提供了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學習中針對性地回爐再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供了真實語料及用户需求以供研究分析,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現產學研相融合 [10] 
  • “2+1+1”培養模式
這種“理論—海外實踐—高層次理論”的“2+1+1”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校授課+海外實習+返校學習”相互輪替的教學方式,既填補了本科實習的空白,又彰顯了此專業的“國際化”特徵,這一模式將使學生:在知識方面得到深化;在素質方面得到提升;在能力方面得到加強。實現以素質培養、綜合應用能力提升為主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這一模式培養出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生將更具國際競爭力和就業競爭力,這一改革性的創舉無疑會促使地方高校在辦學模式上更加發揮地方優勢,向“特色性、靈活性、開放性”方向發展,以適應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需要 [11] 
  •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
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一是修訂培養目標,要求體現職業需求、突出校本特色、加強學生文化傳播大使身份的認同感導向;二是改進教學方法;三是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課的課時比例,開設“一帶一路”實習及就業重點關聯國的文化課程,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重點實習國家的小語種選修課;四是海內外實習兼顧,有“送出去”和“請進來”等方式 [12] 

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前景

漢語國際教育就業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可在海外教育機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在中小學、教育機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在媒體、出版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新媒體編輯等工作,以及外交、外事、外貿、中外文化交流、新聞等需要兼具漢語和外語能力的工作 [1]  [5] 

漢語國際教育考研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相近考研方向有漢語國際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教學(語文)、中國語言文學 [13] 

漢語國際教育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16000-18000人 [13] 

漢語國際教育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學
上海
重慶
河北
河南
鄭州大學
山東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蘇
浙江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四川
陝西
寧夏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新疆
內蒙古
包頭師範學院
海南
福建
甘肅
(部分內容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2年6月27日;此表為不完全統計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