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口語語法

鎖定
《漢語口語語法》是中國語言學家趙元任編著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8年。
《漢語口語語法》一書共8章,論述了漢語語法中詞法和句法部分中的重要問題,作者在書中運用了結構主義語法和轉換語法的研究方法對漢語的日常口語進行了描述和分析,從而揭示了漢語口語語法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法體系。 [1] 
《漢語口語語法》一書是趙元任研究漢語口語語法的成果,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著作。該書所依據的資料是二十世紀中葉的北京方言,用非正式發言風格説出,有時也用文言或別的方言形式作比較。趙元任在書中採用的結構主義學派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為研究結構的主要方法。 [2] 
中文名
漢語口語語法
作    者
趙元任
類    別
語言學
首版時間
1968年
字    數
254000

漢語口語語法內容簡介

《漢語口語語法》共分八章:第一章序論,第二章句子,第三章詞和語素,第四章形態類型,第五章句法類型,第六章複合詞,第七章詞類體詞,第八章動詞和其他詞類。其中,第二、第五章專門談漢語句法中的結構(短語)和句子的問題,其餘五章(3、4、6、7、8)主要談漢語語法中的語素和詞的問題,但作者並沒有將詞語問題與句法問題截然分開,而是穿插起來介紹。 [2]  [1] 

漢語口語語法作者簡介

趙元任(1892—1982),美籍語言學家,原籍江蘇常州。早年就學於清華大學,青年時代兩次赴美留學,先攻讀數理,後轉學哲學、音樂,最後專攻語言學。曾任清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和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63年退休後,留居美國。趙先生在語言學方面造詣較深,撰寫了大量研究漢語、漢字的學術著作,其代表作品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方言中爆發音的種類》《鍾祥方言記》《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山方言》《漢語常用植物詞》《漢語稱呼用詞》等。 [4]  [2] 

漢語口語語法作品目錄

第一章序論
1.1語法
1.2漢語口語
1.3語音
第二章句子
2.1概論
2.2零句
2.3整句的結構
2.4主語、謂語的語法意義
2.5邏輯的謂語
2.6主語、謂語作為一問一答
2.7整句由零句組成
2.8主語的類型
2.9謂語的類型
2.10整句(S—P)做謂語
2.11複合句
2.12複雜句
2.13兼語式
2.14有計劃的句子和無計劃的句子
第三章詞和語素
3.1總論
3.2自由形式和黏着形式
3.3節律方面
3.4替換和隔斷
3.5放在功能的框架裏
3.6作為意義單位
3.7詞的同一性和語素的同一性
3.8句法詞的定義和測驗
3.9類似word的各種單位綜合表
第四章形態類型
4.1總論
4.2重疊
4.3前綴
4.4後綴
4.5中綴
第五章句法類型
5.1總論
5.2並列結構
5.3主從結構
5.4動賓(V—O)結構
5.5連動式(V—V)
5.6動補(V—R)結構
第六章複合詞
6.1複合詞的性質和分類
6.2主謂(S—P)複合詞
6.3並列複合詞
6.4主從複合詞
6.5動賓(V—O)複合詞
6.6動補(V—R)複合詞
6.7複雜的複合詞
第七章詞類:體詞
7.1詞類總論
7.2名詞
7.3專名
7.4處所詞
7.5時間詞
7.6D—M複合詞
7.7N—L複合詞
7.8區別詞(D)
7.9量詞(M)
7.10方位詞(L)
7.11代名詞
7.12別種替代詞
第八章動詞和其他詞類
8.1動詞(包括形容詞)
8.2介詞(K)
8.3副詞(H)
8.4連詞(J)
8.5助詞(P)
8.6嘆詞(I)
參考書舉
後記 [3] 

漢語口語語法創作背景

趙元任1968年出版的《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國話的文法》),是為英美讀者學習或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用的。1979年,呂叔湘先生將該書譯成中文,書名改為《漢語口語語法》;為了合乎中國讀者的需要,斟酌情況,重要的地方全譯,多數地方刪繁就簡,少數地方從略,但是就內容説,沒有實質性的削減。 [2] 

漢語口語語法作品思想

作者認為語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語法是一種語言的全面敍述,包括語音。該書用語法的狹義,即比語音更高一層的語言結構的研究。另外,該書是結構的語法,而不打算建立一種漢語生成語法的系統。書中所説的漢語口語指的是二十世紀中葉的北京方言,是用非正式發言的那種風格説出來的。作者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作為語法研究的重要手段,作者指出:語法上值得考慮的單位有一定的統一性,會在類似的環境中以類似的形式出現。這樣的形式叫做成分,以區別於從較大的形式中任意切割下來的部分。一當一個複雜的形式分割成若干成分的時候,第一次分割的結果是它的直接成分。例如“説中國話”,直接成分是“説”和“中國話”,“中國話”的成分是“中國”和“話”。 [4] 
作者採用結構主義理論為句子下定義,指出:句子是最大的語法分析上重要的語音單位。一個句子是兩頭被停頓限定的一截活語,這種停頓應理解為説話人有意作出的。一個句子是一個自由形式,如果一個可能成為句子的形式跟另外一個形式連結起來,中間沒有停頓,那麼它不再是一個句子,而那個更大的形式可能成為一個句子。作者從結構上把句子分為零句和整句。整句有主語,謂語兩部分,是連續話語中最常見的類型。零句沒有主語—謂語形式,最常見於對話及説話,行動摻雜的場合。主語和謂語在印歐語法中往往是動作者和動作的關係,但在漢語裏這種句子的比例是不大的。為此作者認為把漢語裏的主語、謂語當作話題和説明來對待比較合適。同樣,在分析謂語時,作者指出,漢語的邏輯謂語和語法謂語有可能不一致。另外,作者指出,整句由零句組成,零句是根本。一般中國語法學家把句子分為敍述句、描寫句、判斷句,大體上分別與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名詞謂語句相當,但是不完全相當,有些參差。但作者認為另一種分類在形式上更有依據,是按謂語的作用分為:(1)對比(2)肯定(3)敍述。作者指出:未必每種語言都有一種單位,它的作用大致跟英語裏的word相同。在漢語裏我們將會遇到各種類似word的單位,都有資格叫做詞,它的範圍有交叉,但都跟word不完全一致。但作者仍用“詞”這個術語並加以限定,而不肯另造新術語。他認為新術語雖然不會被誤解,但也不會被理解。作者指出:我們不要求詞是一個最小的可以單獨説的單位,我們只要求它是最小的能夠填進某些功能框架裏的空位的單位。 [4] 
作者根據句法功能區分詞類,為每一種詞類下了比較嚴格的定義,這種做法跟以前的漢語語法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在具體分類上,把體詞分為名詞、專名、處所詞、時間詞、限定詞量詞複合詞、名詞定位詞複合詞、限定詞、量詞、定位詞、代名詞。對於量詞、助動詞、介詞等封閉性的詞類,乃可能窮盡地列舉其成員,一一描寫它們的功能和團結。作者還分析了詞類和形式類,指出形式類是語言形式按其功能分的類,一般地説,一個詞類是一個其成員都是詞的形式類。詞類和其他形式有時候能用列舉成員來規定而不必説明成員的共同性質(例如代名詞,句末的助詞),但名詞和動詞卻不能在一個語法書的範圍內窮舉,前者是可列舉的類,後者是開放的類。另外,每種語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詞是兼屬兩類或三類。 [4] 
在討論形態和句法時,作者指出:按一般定義,形態研究詞的內部結構,句法研究詞和詞之間的關係。因此,只要廣種語言裏邊詞這個單位能夠標誌清楚,那個語言裏形態和句法的界限也就分明。古代漢語形態手段是少數,而且是非能產性的,因此西方學者通行的説法是漢語語法全是句法,但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多音節詞佔多數,少數複合詞裏的粘着形式已變成語綴,標誌該詞的功用以形成各種類型的派生詞。作者列出了4種形態類型:重疊、前綴、中綴、後綴。由詞根造成的複合詞,其涉及的關係多數跟句法結構中的關係相同。在討論句法類型時,作者指出,人們常説漢語的語法全部是句法,漢語的句法全部是詞序。但實際上語音和選擇性也很重要。布龍菲爾德認為語言形式的配置有四個要素,合起來構成語法:(1)次序,(2)節律,(3)語音改變,(4)選擇。該書指出:這四個要素在漢語語法裏的作用有大有小。在近代漢語裏,節律和語音改變的作用不太重要,次序和選擇在語法安排上起主要作用。選擇性是指某些種類的形式跟另外某些種類的形式結合起來構成某些種類的句法結構。選擇性的重要性僅次於詞序。另外,句子裏的主要句法劃分是分為主語和謂語,構成主謂結構,還有一些更小的結構,即並列結構、主從結構、動賓結構、連動式、動補結構。結構中詞語的種類不等於詞類。作者借鑑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詞語裏有內中心結構和外中心結構。關於複合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該書採取廣義。複合詞如何分類,作者介紹了八種分類角度,然後就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即從結構的角度分類,詳細地舉例討論。這部分和可列舉的詞類部分,作者收集了大量實例,篇幅較長。 [4] 
該書以直接成分分析法作為研究語法的重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作者雖借鑑結構主義,但不拿事實遷就理論,注意照顧到漢語的實際。 [4] 

漢語口語語法作品影響

《漢語口語語法》是第一部運用結構主義和轉換語法的研究方法,對純正的漢語口語進行全面描寫和精到論述的漢語口語語法著作,在中國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1] 
《漢語口語語法》一書資料豐富,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中國台灣、香港等地用轉換生成語法理論或格變語法理論研究漢語語法的學者,也用它作為主要參考書。同時,該書對進一步研究漢語口語語法,活躍學術空氣,也能起一定的作用。 [2] 

漢語口語語法出版信息

該書原名《中國話的文法》(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1968年由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出版社出版,1979年呂叔湘將此書譯成中文,書名改為《漢語口語語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另有一個漢語譯本名為《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1980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1]  [5] 
參考資料
  • 1.    袁寶華,翟泰豐主編. 中國改革大辭典 公元前21世紀-1992年5月[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2.12.第2821頁
  • 2.    馬松亭編著. 漢語語法學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06.第310-315頁
  • 3.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 漢語口語語法[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目錄頁
  • 4.    本社社科編輯室組編本冊編著洪範,芝田. 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語言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2.10.第132-135頁
  • 5.    王國安主編. 世界漢語教學百科辭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0.12.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