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興錢

鎖定
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錢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中文名
漢興錢
所屬年代
西漢

漢興錢來歷

據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李壽》載,李壽於成都南郊稱帝並首鑄“漢興”年號錢。此錢徑約1.67釐米至1.7釐米,重0.7克至1.1克,錢文隸書,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右左,兩字皆順讀,近於其他蜀地鑄錢形制,另有錢背刻有陰文者。1976年湖北長陽東晉窖藏古錢中曾發現一枚背穿下有“王”字的漢興錢。漢興錢主要見於四川,其他地區不多見。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最重要的民族混戰時期。氐族李壽入主巴蜀於成都稱王,為便於轄區貨幣流通管理,廢除舊錢制,又統一貨幣與紀年同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穩固新政,漢興錢見證了當時民族鬥爭與融合的歷史。

漢興錢出土時間及介紹

1985年11月上旬,成都市電視台和計生委在人民公園後面的小南街轉角處修建宿舍時發現一些文物,該工地西側為近年發掘的方池街古代遺址。成都市博物館隨即作搶救性發掘,從11月5日至次年元月4日。遺址內出土一批歷代錢幣,其中有11枚直書漢興錢和與此相關的減重直百五銖較有價值。
遺址地層及錢幣分佈情況如下,第一層為現代擾土層,厚約1-2米;第二層為唐宋至明清層,為黃褐色土層,厚約1.5米,內出開元通寶、乾元重寶當十錢等;第三層為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層,為灰褐色沙層,厚約1.5米,內出半兩、五銖、大泉五十、貨泉、直百、直百五銖、漢興、蕭梁公式女錢和陳五銖等;第四層為黃沙礫石層,厚約1.5米;第五層為洪水衝擊的再生堆積的灰沙及礫石層,厚約1米。
在小南街遺址探方一的地層第三層出土一些三國蜀漢錢幣,有直百五銖1枚,直百錢3枚。直百錢中,標本一:錢文小篆,已不清,字體修長與穿等齊,筆劃較細;面背均有外郭,並郭細且淺,內郭不方正;錢質青銅,上有鏽痕;錢徑19,廣穿,穿徑8.5,外郭厚1.2毫米,重約1.8克(圖1)。標本二:錢文清晰,錢面略凹,肉面光滑,形制如標本一;錢徑18、廣穿,穿徑8、外郭厚1.2毫米,重約1.6克(圖2)。標本三:肉面光滑,形制如標本一;錢徑13、廣穿,穿徑6、外郭厚0.8毫米,重約0.5克(圖3)。
小南街遺址地層第三層共出土直書型漢興錢11枚,在探方一、二內各出3枚,在探方三內出5枚。漢興錢肉面光滑,面背均有內外郭,錢文直書,字體隸書兼楷意,字扁平,外接郭內接穿,錢文細淺。錢徑均為17.5毫米,廣穿,穿徑有6和7毫米兩種,外郭厚有1和0.8毫米兩種,錢重有0.8、1和1.3克三種。其中出於探方一的標本一,錢形精整,肉面光滑,青銅質,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3克(圖4);探方二的標本二,特徵如標本一,錢徑17.5、穿徑7、外郭厚0.8毫米,重約0.8克(圖5);探方三的標本三,特徵如標本二,錢徑17.5、穿徑7、外郭厚0.8毫米,重約1克(圖6);標本四,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7);標本五,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8);標本六,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9);標本七,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10);標本八,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11);標本九,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12);標本十,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13);標本十一,錢徑17.5、穿徑6、外郭厚1毫米,重約1克(圖14)。

漢興錢形成

漢興錢為兩晉十六國成漢政權所鑄。西晉末東晉初年,成漢政權建立。301年李特佔四川廣漢,304年其子李雄打下成都,於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16年西晉亡後,大成國改稱為漢,史稱成漢。其後李壽於漢興年(338-342)鑄漢興錢。此錢薄小,重約1克;按錢文排列可分為直書漢興與橫收漢興兩種;為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漢興錢考察

我們對漢興錢作了一番考察,並有所必得。
三國末年蜀國,約在建興十三年(235),因諸葛亮對外戰爭不斷,經濟衰退,直百五銖減至3克以下,因此進行了一次幣制改革,鑄行2克重的直百錢。此後有十四年沒有戰事,直百錢的重量得以維持。到延熙十二年(249)以後,因姜維屢次出戰,開支加增,該錢開始減重。當時蜀漢僅以一州之力與魏吳十二州抗衡,自然力不從心。除了諸葛亮治蜀有方,也不得不靠貨幣貶值來維持,使得蜀中“虛用其眾,刻剝眾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①。蜀漢經濟遭重創,已無法加增租税,只能進一步將貨幣貶值,直百錢重量從2克相繼減為1.4克、1克、0.6克,直至0.4克②。
在蜀漢亡後27年,李特自北方入馬蜀,為爭霸蜀中連年與晉室爭戰,經濟衰弱無異於蜀漢末年;又據《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壽》,李壽奪位後不久,便施暴政。人有小過,輒殺以立威;同時“修宮室,引水入城,務於奢侈,又廣太學,起讌殿,百姓疲於使役,呼嗟滿道,思亂者十室而九矣。”類似的經濟政治狀況使李壽只能採取蜀漢末年鑄小型錢的辦法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因此筆者認為,李壽所鑄1克重的小型漢興錢,承襲了蜀漢末年減重直百錢的衣缽。
不但如上所説,漢興錢的形制與減重直百錢也有承襲關係。對照小南街出土的漢興與直百錢,除了錢語言書體不同外,錢的重量和錢徑基本相同,也同為廣穿,並均有內外郭,兩者的錢形特徵基本相同:直百錢徑13-19、穿廣6-8.5、外郭厚0.8-1.2毫米,重0.5-1.8克;漢興錢徑17、穿廣6-7、外郭厚0.8-1毫米,重0.8-1.3克。錢文書體,直百錢為小篆,漢興錢為橫書隸楷,但也不乏相同點,錢文均纖細秀美。此外,兩者的面北郭均細且淺,錢型均小,都重1克左右。

漢興錢漢興錢的意義

漢興錢是中國最早的年號錢,開創年號錢之先河,是中國古代錢幣從重量記名到年號詞句的轉折點。

漢興錢註釋

①《三國志?蜀志》卷三《劉禪傳》,注引《蜀記》曹奐語。
②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