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繡

(民間傳統美術)

鎖定
漢繡,湖北省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繡是流行於湖北省荊沙、武漢、洪湖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據史書記載,它始於漢,興於唐而盛於清。作為古楚之地,武漢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漢繡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石首市繡林鎮、洪湖市峯口鎮一帶的繡花堤和漢口的繡花街等皆因刺繡集中而得名。漢繡構思大膽,色彩濃豔,畫面豐滿,裝飾性強,處處流露出楚風遺韻。 [1] 
2008年6月14日,漢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75。 [1] 
中文名
漢繡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14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編號
Ⅶ-75
遺產序號
851
申報地區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

漢繡歷史淵源

承載着楚文化的漢繡,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斯時,南方楚國的絲織業相當發達,其製造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屈原的《楚辭》曾吟歎道:“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翦阿拂壁,羅帳張些。纂祖綺縞,結琦黃些。翡幃翠帳,飾高堂些。”“被紋服纖,麗而不奇些。”而後江陵二號出土的戰國中期繡品,與近代漢繡針法極為相似,更證明了漢繡與楚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據《湖北民俗志》載,明清之際,楚地上至官賈,下至名妓優伶,多有喜用漢繡為服者。
漢繡
漢繡(3張)
漢繡的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初。咸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晚清時期,在武昌的營房口、塘角、白沙洲、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大夾街一帶,皆開又繡鋪。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上萬名繡花匠人、近40家漢繡鋪子,以至於“家家繡花,户户刺繡”。
抗戰時期,日軍侵佔武漢,漢口繡花街被毀,漢繡日趨凋零,技藝幾近失傳。
建國後,漢繡一息尚存,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入“四舊”之列加以掃除,大批精美繡品被燒燬,漢繡幾遭滅頂之災。
20世紀80年代後,漢繡得到了些許發展和恢復。漢繡產品已由原來的民用小繡品和少量戲劇繡服發展到帳簾、披風、被面、枕套、服裝、大幅、中堂、條屏、摺頁、搖件和屏風等十多個品種。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下,漢繡日趨凋零,問津者甚少。
如今,對漢繡的傳承僅有兩支主脈:一支是漢口的任氏漢繡,另一支是武昌遷移至洪湖的吳氏漢繡。 [2] 

漢繡文化特徵

漢繡配色

漢繡
漢繡(2張)
漢繡在配色方面用色大膽且濃豔,多偏向於強烈的色彩效果。在配色上受五行色的影響延續着上五色為主的傳統,上五色源於五行學説而衍生出的色彩即指:木青、火赤、土黃、水黑、金白,在遵守傳統色彩觀念的同時也對現代視覺審美的色彩進行關注,漢繡色彩搭配的演變就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漢繡用色喜對比。漢繡尤其會對紅黑這兩種顏色進行強調,這與楚文化中楚人崇尚紅黑兩色有關。紅黑色彩的組合對於楚人來説也是陰陽色彩的組合,紅色代表太陽生命,黑色代表黑暗和死亡,楚人對這兩種顏色都含有敬畏之情,紅黑兩種顏色的組合有陰陽調和之意。在色彩的搭配上漢繡的色階差異度大,以強烈的明暗對比為主,從漢繡的配色中可以反映出荊楚文化中的浪漫主義特色,追求豔而不俗的美感,使得漢繡藝術特色鮮明。 [3] 

漢繡紋樣

漢繡繡制的紋樣不僅具有裝飾性的美學價值,更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載體。受荊楚文化的影響,多表現荊楚文化的神巫性。在神巫性的影響下,楚國人不會過度表達寫實的現實主義,而是通過異化將紋樣進行誇張處理,想象力十分豐富。
動物紋樣中“鳳”是其典型的紋樣代表,雖然鳳在各個地區的繡品中都會出現,但是在漢繡中“鳳”這一形象被表達的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神氣。楚人對“鳳”的崇拜使得鳳這一形象成為楚文化的“意向代表”,而漢繡作為荊楚文化的傳播載體,更是將其文化內涵通過刺繡的方式加以創新利用。
漢繡中的植物紋樣多和動物紋樣相結合,採用的植物紋樣多是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蓮花多寓意連生貴子,有時候也象徵着愛情;牡丹作為花中之王多含有富貴吉祥的寓意,除此之外梅蘭菊等植物紋樣也常出現在漢繡之中起到象徵性的作用。
漢繡中的人物繡多表現宗教人物,在人物的形式表現上多注重原創性,形象生動多彩。宗教是人們的精神之所,因此漢繡中的佛像紋樣具有非常高藝術和文化價值。漢繡中的人物多用金銀線來勾勒人物的外部輪廓造型,這是區別於其他刺繡的特色之一。金銀線的運用使得漢繡在人物造型的表達上構圖更加簡潔圓潤,其人物形象在繡制過程中漢繡藝人會採用了多種針法組合來繡制,人物形象與蘇繡細膩温柔的油畫般質感不同,漢繡的人物形象十分粗獷豪邁,生動傳神,這也是漢繡的地方性特色。
漢繡的文字繡即指在文字中繡上植物或動物元素的圖案而形成的新視覺形象,這也是漢繡的一大特色。其文字繡的題材範圍廣泛且多含寓意,可以是單個的繡字或重複組合的繡字。其中“福”字在漢繡中常被應用,在福字中間用花卉等植物進行裝飾,可用梅花或喜鵲等繡樣,寓意吉祥;“壽”字常出現在服飾當中,“壽”字可用仙鶴、牡丹、壽桃等進行裝飾,寓意萬壽無疆。漢繡中的漢字常用的表現形式是將漢字中穿插着植物或動物的紋樣,局部填充於漢字之中,常用於門簾、窗簾、堂彩上,如此進行繡制的漢繡不僅具有美學價值,更是代表着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價值。 [3] 

漢繡構圖

漢繡
漢繡(2張)
漢繡構圖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最常採用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對稱式、均衡式和連續式,對稱給人以穩重感,連續給人以韻律感,將漢繡與現代視覺設計語言相結合來説,漢繡的構圖所藴含的法則有兩種:對稱均衡法則和自由構圖法則。
對稱均衡法則是漢繡中常用到的構圖法則,大部分情況下即指以一條中心線為基準兩邊圖形所含大小、顏色、紋樣等分量相同,除了完全相同的對稱之外,也包括不常用的對稱有旋轉對稱和反射對稱等,旋轉對稱指以圖形的一個點為對稱點而不是以某條線,將對稱點按照等量的某一角度將元素進行排列。
自由構圖法則是藝人在繡製圖形紋樣的時候不會侷限於圖形原本的形狀,而是融入藝人對於圖形的自身理解而進行變換,不會採用寫實的現實主義而是有一種浪漫主義在其中,這與荊楚文化的影響有關。在自由構圖法則中的S形構圖常被使用,S形構圖在漢繡構圖方式中常被稱為“太極一劃”,S形構圖類似人們打太極時的動作,這也是民間藝術當中的陰陽學的體現。 [3] 

漢繡視覺

粗而不漏,粗獷豪邁,鮮豔活潑是漢繡給人帶來的直觀視覺效果。漢繡作為民間藝術,其開始的創作用途主要是民俗活動,其特殊用途決定了其特色的視覺效果。“花無正果,熱鬧為先”是漢繡的設計特色,這裏的“花”指的是漢繡的紋樣,“無正果”即指漢繡的紋樣不會按照自然形態所呈現的那樣所製作,而是會秉持着“熱鬧為先”的原則,將畫面進行補充和裝飾,以達到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視覺效果。 [3] 

漢繡技法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繡法之長,逐漸形成以鋪、壓、織、鎖、扣、盤、套為主要針法,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刺繡藝術體系。漢繡強調“花無正果,熱鬧為先”,一般從外圍起繡,逐層向內走針,直到鋪滿繡面為止。根據繡品不同的質地和花紋,刺繡時需靈活運用各種針法,做到下針果斷,講究圖案邊緣的齊整即“齊針”,講究分層破色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1] 

漢繡製作工序

漢繡工具材料

  • 繡底
繡底就是用來刺繡的底布。漢繡的繡底一般是綢、緞、呢、絨、棉、麻、葛、夏等一系列天然面料, 其底料可薄可厚。顏色多采用紅、黃、綠、白、黑等, 可根據題材和內容等來選擇繡底。 [4] 
  • 繡線
繡線是刺繡用到的線。漢繡常用繡線有純棉繡線、真絲繡線、金銀繡線等, 其中純棉繡線應用最為廣泛, 真絲繡線則能達到色彩豔麗的視覺效果, 多用來裝飾或者用來製做龍鳳等動物。漢繡為了在工藝上達到工巧材美的效果, 為了盡顯漢繡的雍容華貴, 大量使用真絲繡線和金銀。 [4] 
  • 繡針
繡針是繡制任何繡種必不可少的常用工具。挑選繡針時要特別注意針鼻和針尖。常用的繡針針鼻應為橢圓形, 這樣的針鼻不咬線。針尖則越細越長越好。 [4] 
  • 剪刀
在剪線頭時使用的一種剪刀是專業剪刀。剪線頭的剪子, 剪子尖往上翹, 這樣的剪子避免剪針頭時剪尖挑到繡花上;雕繡和抽絲的剪刀, 剪尖細尖鋒利。 [4] 
  • 繃子
用來固定繡底的工具。繃子有手繃、卷繃兩種, 可方便刺繡者在不同場合和繡制不同作品。手繃由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圈組成, 使用相對簡單, 繡制的圖案通常小一點, 但是攜帶方便, 而比較大一點繡品一般使用卷繃。卷繃由兩根繃軸、繃栓以及繃釘組成。繃軸一般為木製, 繃軸中間呈圓柱形, 兩端呈方形, 中間圓軸上開一條嵌槽, 兩端方子上有插繃栓的長方形孔, 繃栓一般木質或鐵質, 上面有兩行小孔, 是用來插繃釘的, 繃釘就是常用的鐵釘子。 [4] 

漢繡繡制流程

在民間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藝人們總結了一套具有漢繡特色的繡制工序即“―畫、二繡、三修飾”。
“一畫”是指首先需要創作繪出適合各類繡品的彩色、黑白畫稿,即現在所説的設計。它是指在畫稿的時候,應當注意既要發揮繪畫的造型與色彩功能,又要注意發揮刺繡獨特的藝術語言。漢繡的圖案主要是靠畫工自己設計,不依附名人名家的字畫。
“二繡”是指由繡工依樣繡制繡品,包括穿針、運針、起花、剪絲等。刺繡時起落針要快,收線要鬆緊一致,這樣才能使繡面光滑勻稱。
“三修飾”是由繡工進行收飾修改,畫龍點睛,以臻出神入化之境,這是漢繡工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要求繡工的針法更為嫺熟,技藝更為高超,在傳統漢繡中多為男繡工來完成這工序。 [4] 

漢繡傳承保護

漢繡傳承價值

從文化精神而言,漢繡色彩濃麗、構思大膽、手法誇張、繡工精細,其設計思想,或者是精神內涵,實是繼承春秋、戰國南方楚地色彩斑斕、宏富豔麗、想象奇特的文化特色,楚人浪漫闊達,追求明豔錦麗、富麗堂皇的審美文化取向,因此,漢繡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其源頭正緊接民族早期文化之根源,亦對認識、瞭解與傳承民族文化精粹有深遠意義。因此,挖掘、保存、繼承、光大漢繡技藝,不僅是保存漢繡所承載的文化,也是弘揚民族國粹的根本所在。 [2] 

漢繡傳承狀況

隨着現代化的推進和麪對世界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漢繡工藝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實用性刺繡品, 取代了人民千百年來使用的刺繡品;年輕人不屑於學習、傳承刺繡老藝人的技藝;隨着老人們的過世, 漢繡工藝繼承、傳承出現危機。 [4] 

漢繡傳承人物

黃聖輝,女,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漢繡代表性傳承人。 [5] 

漢繡保護措施

2011年,武漢市武昌區政府在“曇華林藝術村”打造漢繡基地,制定漢繡發展三部曲。
2012年11月,由武漢紡織大學馮澤民教授編寫的國內首部漢繡專著《荊楚漢繡》正式出版、並相繼出版《漢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集》等相關著作。 [6] 
2013年4月,武漢商業服務學院(今武漢商學院)與武漢漢繡藝術研究院簽訂協議,聯合開辦服裝設計(漢繡方向)專業。以此將傳統文化帶入高等教育,增加漢繡人才的培養數量,擴大漢繡從業人員範圍。 [6] 
2013年6月,佔地面積達1000㎡的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市漢繡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小區掛牌成立。 [6] 
2013年7月,由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紡織大學、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在武漢紡織大學南湖校區簽署武漢漢繡產業發展戰略協議,漢繡產學研發中心正式揭牌。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武漢市江漢區文化館獲得“漢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武漢市江漢區文化館獲得“漢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9] 

漢繡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漢繡 漢繡
2011年11月,湖北省“首屆楚風漢韶刺繡精品展“及巡迴展在武漢成功舉行。在巡迴展現場展示了以古老漢繡技藝製作的漢繡服裝,類型豐富、設計感十足,除全手繡的傳統戲服、荊楚民間服飾外,還有運用漢繡元素的婚慶旗袍、褂裙及晚禮服等。 [6] 
2013年6月,湖北首屆“漢繡文化節暨第二屆‘楚風漢韻’刺繡精品展”在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舉行,通過漢繡論壇、漢繡講堂進社區、漢繡作品展、漢繡藝術時裝秀等各類活動,向漢繡愛好者和普通羣眾展示了漢繡璀璨的手工藝之美和豐碩的藝術文化成果。 [6] 
2019年6月8日,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武漢市主會場活動暨“中國漢繡圈”揭牌儀式在湖北武漢舉行。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