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書遺址

鎖定
漢書遺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月亮湖鎮漢書村端基屯(鎮、村所在地)北側,是一處青銅時代文化遺存,被譽為吉林省“露天博物館”“地下文物倉庫”。漢書遺址被發現後,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兩次對漢書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根據漢書遺址的地層和文化內涵,初步區分漢書遺址有兩種不同文化層互相疊壓,其下層文化稱漢書一期文化,上層文化稱為漢書二期文化。
漢書遺址本體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240米,大體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面積約為23.6萬平方米,遺址內已墾為耕地,遺址埋深約為2.25米。漢書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學術界命名了“漢書文化”,遺址保留着穢貊族和夫餘族在這裏生活的大量遺蹟和遺物,集中反映了松嫩平原青銅時代的文化面貌,不僅對研究穢貊族、夫餘族及夫餘國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高句麗族的起源和東北肅慎、東胡族的源流乃至東北歷史的考證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1-3]  [5-7] 
2001年6月25日,漢書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漢書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月亮湖鎮漢書村端基屯(鎮、村所在地)北側
所處時代
青銅時代
佔地面積
約 23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26-1-26
氣候類型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9] 

漢書遺址歷史沿革

漢書遺址發現於1960年,被發現後,考古工作者曾多次來這裏調查,並先後兩次對漢書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
漢書遺址 漢書遺址
1974年5月,吉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聯合考古隊,在對漢書遺址進行的科學發掘中,根據漢書遺址的地層和文化內涵,初步區分漢書遺址有兩種不同文化層互相疊壓,其下層文化稱漢書一期文化,上層文化稱為漢書二期文化。
2001年6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漢書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中,找到了與1974年發掘時相同的文化層,而且還新發現了早於漢書一期文化的A、B兩組文化遺存和晚於月亮泡漁場古代墓地的一個層位。 [5] 
漢書遺址 漢書遺址

漢書遺址遺址特點

漢書遺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月亮泡鎮漢書村(端基屯)北月亮泡水庫南岸,本體東至保護標誌牌東300米處旱田耕地中,南至保護標誌牌南200米處旱田耕地中,西至保護標誌牌西700米處旱田耕地中,北至保護標誌牌北40米斷崖處。遺址本體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240米,大體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面積約為23.6萬平方米,遺址內已墾為耕地。該遺址埋深約為2.25米。可能埋藏區面積約為23.33萬平方米,經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區面積約為2700平方米,發現房址21座、灰坑94個,墓葬、窖穴若干。 [7] 
漢書遺址北鄰月亮泡水庫南岸,由於庫水長年對遺址沖刷侵蝕,北側形成東西走向長達1350米、高達20餘米的弧形斷崖(東部最高處為20.1米,西部最低處高度為10.3米)。
斷崖剖面文化層堆積清晰可見,1998年發生洪水時嫩江流域的月亮泡水庫也受到嚴重衝擊,水位急劇上漲,持續時間較長,斷崖被庫水沖刷侵吞南移10餘米。後來又因受到強降雨影響,斷崖每年都有局部坍塌,遺物和遺蹟不斷向外暴露,斷崖下已積存了很多陶片。這都對漢書遺址造成了嚴重的損毀。 [5] 

漢書遺址文物遺存

漢書遺址綜述

早在20世紀60年代,漢書村的農民在土崗上種地時就經常能刨出一些陶器的殘片。 [8] 
經過吉林省有關考古研究部門對漢書遺址進行的兩次局部發掘,大量的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蹟,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骨器、青銅陶範等遺物隨之出土。根據遺址的地層和文化內涵,分為兩種互相疊壓的不同時期的文化層。下層的漢書一期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年代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上層的漢書二期文化的年代相當於戰國至西漢時期。 [12] 
漢書遺址 漢書遺址

漢書遺址漢書一期文化

漢書一期文化的文物遺存以土坑墓為代表。內置3個人的頭骨和零亂且有缺失的肢骨,屬二次葬。經頭骨鑑定,1人為40歲以上的男性,另兩人均屬20歲左右的女性。隨葬品有陶罐、銅釦、銅片等。其他幾座墓葬,一般都有青銅器,如銅釦、銅環、銅刀、銅針、動物形的飾品等。説明漢書一期文化的居民已經廣泛使用了青銅器,進入了青銅時代。 [11] 
漢書遺址出土最晚的墓葬是魏晉時期的,也許從那時開始,打井技術已經普及,農業取代了漁獵,人們可以遠離水域而選擇更新更美的生存空間。 [10] 

漢書遺址漢書二期文化

漢書二期文化的文物遺存為房址和窖穴。共出土房址20座,均為半地穴式。在一較典型的房址中,室內正中有一灶,灶的四周有柱洞12個。靠西牆有一窖穴,呈袋形。居住面的大部分有一層炭屑,還有被燒成木炭的木柱,20多件完整的或可復原的陶器及一些炭化的糧食作物和魚骨。研究者認為,此房址因火災而廢棄。值得注意的是,二期文化的地層堆積和遺蹟中,魚骨、魚鱗堆疊混雜,俯拾皆是。大量陶網墜的發現,表明當時的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大規模的聚落建築,標誌着人類穴居生活的消亡。漢書文化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文明的社會階段。
漢書遺址房址 漢書遺址房址
遺物比較典型的有四大類:陶器、石器、骨器、青銅器。
陶器
漢書二期文化中,出土的陶器頗具特點,既有生活用具,又有生產用具。生活用具從器型來看有鬲、壺、罐、缽碗、杯、支座、船形器等。質地多為泥質紅褐陶。主要紋飾有繩紋、按壓紋、錐刺紋,還有飾以“紅衣”的彩繪。生產用具以陶網墜為最多,還發現了50多件澆鑄青銅器的陶範。製陶業的發現,是當時人類社會由不穩定的遊牧業向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邁進的標誌。
漢書遺址出土的陶罐 漢書遺址出土的陶罐
石器
漢書二期文化中,出土的石器主要用於農耕生產,如石斧、石錛、石錘、鏟型器等。説明當時已經形成了較有規模的農耕生產部落。
骨器
漢書二期文化中,也發現了較多的帶孔骨片。這種骨片可能就是甲衣的附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軍事活動的頻繁。
青銅器
漢書二期文化層,還發現了鑾形斧和刀等鐵器。翌形斧的形制與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漢族使用的同類器物一樣。反映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對古代漢書居民的影響。 [13] 

漢書遺址研究價值

漢書遺址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青銅時代的代表性文化遺存,根據漢書遺址的地層和文化內涵,分為漢書一期文化和二期文化類型,其絕對年代上起商代中晚期,下至西漢,文化內涵豐富,學術界命名為“漢書文化”。
漢書遺址保留着穢貊族和夫餘族在這裏生活的大量遺蹟和遺物,集中反映了松嫩平原青銅時代的文化面貌,不僅對研究穢貊族、夫餘族及夫餘國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高句麗族的起源和東北肅慎、東胡族的源流乃至東北歷史的考證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1]  [2]  [3] 

漢書遺址保護措施

1986年4月17日,漢書遺址被大安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大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87年10月26日,漢書遺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吉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6月25日,漢書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漢書遺址旅遊信息

漢書遺址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月亮湖鎮漢書村端基屯(鎮、村所在地)北側。 [1] 

漢書遺址交通路線

自駕
北京——大廣高速——琿烏高速——琿烏線——漢書遺址
廣州——機場高速——大廣高速——樂廣高速——京港澳高速——許廣高速——蘭南高速——大廣高速——黃石高速——津石高速——津晉高速——長深高速——大廣高速——琿烏高速——琿烏線——漢書遺址
參考資料
  • 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506.
  • 2.    梁建軍,孫恆臣主編.大安市不可移動文物彙編[M].2016:2.
  • 3.    梁建軍,孫恆臣主編.大安市不可移動文物彙編[M].2016:4.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引用日期2022-09-19]
  • 5.    梁建軍,孫恆臣主編.大安市不可移動文物彙編[M].2016:2-4.
  • 6.    戴婉詩.大安市:依託濕地資源,發展生態旅遊[J].綠色中國,2017:24.
  • 7.    大安市人民政府  .關於對《關於複核確認第一至第七批全國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清單的函》的覆函[引用日期2022-09-20]
  • 8.    伊秀麗主編.吉林史蹟探幽[M].2013:42.
  • 9.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市縣要聞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引用日期2022-09-20]
  • 10.    伊秀麗主編.吉林史蹟探幽[M].2013:45-46.
  • 11.    伊秀麗主編.吉林史蹟探幽[M].2013:43.
  • 12.    伊秀麗主編.吉林史蹟探幽[M].2013:42-43.
  • 13.    伊秀麗主編.吉林史蹟探幽[M].2013:43-4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