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備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鎖定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樹樓桑村) [130]  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年5月15日 [97]  ~223年6月10日 [41]  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創業屢遭失敗 [6]  [12]  [16]  ,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謙劉表表態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10]  [21]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羣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安葬於惠陵 [134]  蜀漢未給劉備奉上廟號,漢國皇帝劉淵稱其廟號為烈祖。 [1]  [199]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稱讚為“古今之盛軌” [2]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為之紀念。
全    名
劉備
別    名
漢昭烈帝
蜀漢先主
劉玄德
玄德
諡    號
昭烈皇帝 [132] 
封    號
宜城亭侯、漢中王(稱帝前) [11]  [131] 
廟    號
烈祖 [1] 
年    號
章武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涿郡涿縣(位於今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日期
161年
逝世日期
223年6月10日
逝世地
永安宮(位於今重慶市奉節縣) [41] 
陵    墓
惠陵 [132] 
安葬地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133] 
在位時間
221年5月15日 至 223年6月10日 [41]  [97] 
前    任
漢孝愍皇帝劉協
繼    任
漢孝懷皇帝劉禪
主要成就
奪取益州
建立蜀漢
對抗曹操

劉備人物生平

劉備早年經歷

劉備畫像 劉備畫像
劉備是漢景帝劉啓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 [155]  (《典略》稱劉備原本是東漢臨邑侯國枝屬 [3]  )。
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劉備家屋舍東南角籬上有一桑樹高有五丈餘,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車蓋一樣,來往的人都覺得這棵樹長得不像凡間之物,認為此家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着桑樹説:“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劉備叔父劉子敬説:“你不要亂説話,讓我們一家遭滅門之罪。” [4] 
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行學。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常常資助劉備,將他和劉德然同等對待。此舉招致劉元起妻子的不滿,劉元起説:“我們宗族中有這樣一個孩子,不是個平常人。”公孫瓚與劉備結交為好友,公孫瓚比劉備年長,劉備將公孫瓚視作兄長。劉備不怎麼愛讀書,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兩手下垂等到膝蓋,能看見自己的耳朵。不愛説話,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着依附劉備。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販馬來到涿郡,見到劉備,於是給其資助,劉備得以用來集結到很多人。 [5] 

劉備征戰立功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二十四歲的劉備在鎮壓起義的戰鬥中立下戰功,而後又於中平五年(188年)參與鎮壓張純叛亂的戰鬥,以前後軍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後來,朝廷有令:如因軍功而成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選淘汰,該郡督郵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消息後,到督郵入住的驛站求見,督郵稱疾不肯見劉備,劉備懷恨在心,將督郵捆綁起來鞭打兩百下後,與關羽張飛棄官逃亡。後來,大將軍何進毌丘毅到丹楊募兵,劉備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立功,任為下密縣丞,不久又辭官。後來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職。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於是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 [6]  《英雄記》聲稱劉備在董卓之亂時曾“起軍從討董卓 [120]  ,但有觀點認為這則記載不可信,或者劉備只是隨公孫瓚進行了一些策應性的行動。 [121-122] 
初平二年(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為累次建立功勳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劉備外御賊寇,在內則樂善好施,即使不是身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會有所揀擇。劉備當平原相時深得人心,郡民劉平不服從劉備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 [7-8]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讓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以威脅袁紹響應袁術,被袁紹聯合曹操擊敗。 [129] 

劉備入主徐州

黃巾餘黨管亥率眾軍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軍所圍,情勢危急,便派太史慈突圍向劉備求救。劉備驚訝地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劉備!”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隨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黃巾軍聞知援軍至,都四散而逃,孔融得以解圍。後袁紹攻公孫瓚,劉備與田楷東屯齊。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與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劉備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到徐州後,陶謙又給劉備增丹楊兵四千,劉備於是又歸屬陶謙。而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攻打曹操,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安排他駐軍在小沛 [9] 
劉備在豫州時,闢陳羣為別駕,舉袁渙為茂才。 [170-171] 
漢末軍閥形勢 漢末軍閥形勢
同年,陶謙病重,對別駕麋竺説:“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謙死後,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劉備,劉備不敢接受。陳登對劉備説:“如今漢室四分五裂,海內傾覆,要建功立業,機會就在今日。徐州富裕,有户口百萬,想委屈使君管理本州。”劉備説:“袁公路近在壽春,他四代人裏有五位做到三公,為海內所歸,您可以把徐州交給他。”陳登説:“公路驕縱而奢侈,不是治理亂世的人。現在我們願意為使君提供步騎十萬,上可以匡君濟民,建立五霸之業,下可以割據守境,在竹帛上留下功名。如果使君不願聽從,那陳登也不敢聽從使君説的。”北海相孔融對劉備説:“袁公路豈是擔憂國家到能忘記自家的人?墓中的枯骨,又何足介意呢!今日的事,是百姓希望能託付於一個有能力的人,上天賜予而不收下,將來會追悔莫及。”劉備遂領徐州牧。 [10]  [169]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留張飛守下邳,自己率軍迎擊袁術,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一個多月,各有勝負。這時,張飛欲殺陶謙舊將曹豹,曹豹率眾自守,並引呂布偷襲下邳,擊破張飛,俘虜了劉備的妻小。劉備得知後引軍退還,到下邳時,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困頓至極,吏士大小相食。東海麋竺以家財相助,軍士才得以脱困。劉備打算回到小沛,於是向呂布求和,呂布以劉備為豫州刺史,讓他回到豫州,與自己併力攻擊袁術,又將劉備的妻小以及部曲家屬歸還,在泗水上為劉備送行,劉備回到小沛。 [11]  [164-167] 
袁術又命紀靈率三萬人攻打小沛,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屯在小沛外,派人招劉備、紀靈前來,以“轅門射戟”化解此事。 [168] 
不久後,劉備再度召募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皆稱劉備有雄才,向曹操建議趁早對劉備動手,曹操不從,給與劉備兵馬糧草,讓劉備做豫州牧。其後,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12]  [173-174] 
建安三年(198年)春,呂布派人帶着黃金到河內買馬,被劉備的兵士鈔掠。於是,呂布派遣中郎將高順和北地太守張遼進攻劉備,曹操雖派夏侯惇援救,但被擊敗。九月,沛城被攻破,劉備妻小再次被擄,劉備單身逃走。十月,劉備在梁國國界中與曹操相遇,於是與曹操聯合進攻呂布,呂布投降後,劉備力勸曹操殺死呂布。其後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被封為左將軍。曹操厚待劉備,與他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13-14] 
建安四年(199年),車騎將軍董承衣帶詔,與劉備及偏將軍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謀誅曹操。尚未行動,曹操對劉備説:“當今天下可稱英雄的,只有你和我。袁本初那些人,不足掛齒。”劉備正在吃飯,聽到這話暗吃一驚,不覺將筷子掉在地上。恰巧天上打了個響雷,劉備藉機對曹操説:“聖人説,迅雷風烈必變。這話真不錯,一個響雷,竟使我驚成這樣!” [15]  [108]  [162]  [163] 
袁術欲從下邳北上投靠袁紹,曹操令劉備督朱靈路招出征,前往下邳截擊袁術。夜間,劉備立即東行,程昱、郭嘉再次勸曹操,曹操於是派人去追劉備,但已追不上。袁術無法通過下邳,很快就病死了。 [118]  [162]  [172] 
劉備到下邳,朱靈等人返回。劉備於是殺死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自己回到小沛。昌豨起兵反曹操,徐州眾多郡縣也響應劉備,劉備的軍隊到達數萬人,又派孫乾北上聯合袁紹,袁紹派遣騎兵佐助劉備。曹操令劉岱王忠率軍攻擊劉備,但不能取勝。劉備對劉岱等人説:“讓你們前來,奈何不了我,若曹公親自來,結果尚未可知。” [118]  [161]  [175]  [177]  [191]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帶詔事發,董承等人被殺。於是,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夏侯博、關羽被擒。劉備逃往青州,曾被劉備舉薦為茂才的青州刺史袁譚率領軍隊迎接劉備。劉備隨袁譚平原,派人告訴袁紹,袁紹離開鄴城二百里來迎接劉備,停留了一個多月,劉備被打散的士卒也慢慢地集結於此。 [16]  [176] 

劉備依附劉表

漢昭烈帝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前往㶏強諸縣,與劉闢寇略許都以南,諸縣舉眾響應劉備,關羽得知後從曹操處亡歸至劉備處助之。曹操派遣曹仁來攻擊劉備,劉備敗走,於是回到袁紹處。劉備打算離開袁紹,以連結劉表為由,再次帶兵到汝南,聯合當地賊寇龔都,眾有數千人,曹操派遣蔡陽前來攻打,被劉備所殺。 [17]  [196]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荊州,先遣麋竺、孫乾去拜見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遂屯於新野。荊州豪傑都前往歸附劉備,引起劉表的猜疑,劉表暗裏提防劉備。 [18]  [197-198]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縣,與夏侯惇于禁等相拒於博望坡。劉備以偽遁之計,設下伏兵,夏侯惇、于禁中計,一起追擊劉備,最終,被劉備率軍打敗,恰逢李典率兵前來救援。劉備因為軍力過少,於是不再繼續追擊夏侯惇、于禁。 [19] 
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192]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沒有采納。曹操從柳城回軍後,劉表對劉備説:“我當初沒聽你的話,結果失掉了這個大好機會。”劉備説:“如今天下分裂,戰爭不斷,機會豈會消失呢?如果能利用好以後的機會,則這次也不足以遺憾。” [20]  [193] 

劉備對抗曹操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派劉備屯兵高唐,單經屯兵平原,陶謙屯兵發乾威脅袁紹,袁紹聯手曹操擊敗了他們,這是劉備與宿敵曹操的首次交手。 [128]  [194]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南陽卧龍崗請回諸葛亮到新野。同年,兒子劉禪在新野出生。 [236-237] 
隆中對 隆中對
諸葛亮在草廬之內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根基,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構想,被後世稱作《草廬對》 [238]  (又名:《隆中對》)。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
劉表病重時,準備把荊州託付於劉備,並對劉備説:“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劉備回答道:“您的諸位兒子當然是賢明的,請您安心養病。”有的人勸劉備應該聽從劉表所言,備曰:“劉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兒子,人們必定會認為,我待劉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這麼做。” [21]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而此時劉表病死,其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當時屯兵於樊城,過了許久才知道劉琮投降之事,於是派親信去問劉琮。劉琮令宋忠去告知劉備,當時曹操軍已經到了宛城,劉備得知大驚,對宋忠説:“諸位做出這種事情,不早告訴於我,如今大禍將到才相告,豈不是太過分了!”又引刀向宋忠,説:“砍了你的頭,不足以消除憤怒,也恥於在離別之時殺死你們這種人!”於是釋放了宋忠。劉備引軍離開,路經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可佔據荊州,但劉備因和劉琮同宗,不忍相奪。劉備於城外喊劉琮,劉琮因為害怕不敢出來,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劉備到劉表墓前祭拜,流涕而去。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眾,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劉備另派遣關羽乘船數百艘,讓他和自己於江陵會合。有人勸説劉備:”現在應該迅速保住江陵,我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來了,我們怎麼阻擋?“但劉備説:“想要成大事必須以人為本,現在這麼多人背井離鄉跟着我,我怎麼忍心拋下他們!” [22] 
曹操因江陵的器械糧食充足,擔心被劉備佔據,於是捨棄輜重,輕軍前往襄陽。得知劉備已走,又以五千精鋭騎兵急追,到當陽長坂。劉備棄妻小,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奔走,人眾、輜重多為曹軍所獲。劉備之子劉禪與其母甘夫人在趙雲的護衞下得以免難,劉備的兩個女兒則被曹軍擒獲。劉備奔赴漢津,與關羽率領的船隊相逢,得以渡過沔水,又與劉表的長子江夏太守劉琦率領的一萬多人相遇,兩軍共同前往夏口。起初,劉表去世時,孫權令魯肅前往荊州,慰問劉表二子,魯肅在當陽與劉備相遇,表示殷勤之意,又詢問劉備下一步打算,劉備以自己與蒼梧太守吳巨過去有交情,打算依附他,魯肅述説江東實力強固,勸劉備與孫權併力,劉備十分高興。於是在到達夏口後,遣諸葛亮為使拜見孫權。 [217-220] 

劉備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程普率領聯軍大敗曹操赤壁。劉備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操引軍北歸,留下曹仁守南郡。 [23] 
百科x混知:圖解赤壁之戰 百科x混知:圖解赤壁之戰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與周瑜在南郡共攻曹仁,迫使曹仁龜縮在江陵城 [24-25]  。因江陵城堅固,一時難克,劉備又表劉琦為荊州刺史,率眾南征荊州南部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郡雷緒率領私人武裝數萬人前來歸順。劉備表孫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劉琦病逝後,部屬們推舉劉備為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縣。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雙方關係。 [26]  [28]  [190]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江陵附近的巴丘病逝,東吳西征入蜀的計劃中止。 [27]  劉備趁機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陵(南郡),於是據有荊州五郡。 [28] 

劉備奪取益州

赤壁之戰後,益州牧劉璋聽信張松之言,與曹操斷絕關係,派法正為使與劉備結交。法正回到益州後,對張松説劉備有雄略,於是兩人共同密謀戴奉劉備為益州之主。 [187-188] 
劉備畫像 劉備畫像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説曹操將派鍾繇到漢中征討張魯,心中恐懼。張松問劉璋:“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如果得到張魯的物資再攻取蜀地,誰能阻擋他呢?”劉璋説:“我也深以為憂,但想不到應對的方案。”張松趁機提議:“劉豫州,是使君的同宗、曹公的仇敵,善於用兵,如果令他討伐張魯,必定能得勝。等攻破張魯,益州實力強盛,曹公再來也無能為力了。”張松又説:“現在州中將領龐羲李異等人都居功自傲,且心懷異志,如果得不到劉豫州的幫助,益州外有強敵攻擊,內遭亂民騷擾,必定走向敗亡。”劉璋聽從張松之言,立刻派法正率四千兵馬迎接劉備,前後贈送的物資數以億計。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城時。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擊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劉備也推劉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如故。劉璋配給劉備士兵,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北至葭萌,駐軍不前,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29]  [178]  [189]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孫權,孫權求助於劉備。劉備向劉璋請求東行,請劉璋給他一萬兵馬及物資,劉璋只許給四千兵,其餘物資只給一半。張松寫信給劉備、法正説:“如今大事即將成功,何故舍此而去啊!”張松的哥哥張肅害怕禍端惹到自己頭上,把事情告訴給劉璋,劉璋於是將張松收捕處死,劉備得知後嘆道:“是君矯殺了我的內應啊。”劉璋與劉備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併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梓潼令王連堅守城池,劉備以他為守義之士,不願強攻。 [30]  [179]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張任、劉循退守雒城,劉備率軍進攻,張任出擊,被劉備軍斬殺,劉循遂堅守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 [31]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説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璋令張裔拜見劉備,劉備許諾必定禮待劉璋、安撫百姓,並派簡雍入城勸説劉璋。劉璋出城投降,劉備把振威將軍印綬和財物還給劉璋,讓他到南郡公安居住。劉備大擺筵席犒勞將士,拿出成都庫中的金銀賞賜給將士,把谷帛還給百姓。劉備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龐羲、麋竺、簡雍、伊籍為賓友。董和、黃權、李嚴原來都是劉璋任用的官員,吳懿、費觀是劉璋的姻親,彭羕是被劉璋排擠的人,劉巴更是劉備向來討厭的人,如今他們都被安排在了重要的職位上,得以各盡其才。於是有志之士,都互相勉勵。 [32]  [180-181] 

劉備漢中之戰

成都武侯祠劉備塑像 成都武侯祠劉備塑像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認為劉備已經佔據益州,想要要回荊州,劉備迴應説:“等得了涼州,就把荊州給你。”孫權忿怒,於是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於是率兵五萬下公安,讓關羽入益陽。同年,曹操定漢中,張魯逃往巴西,劉備聽説後一方面與孫權議和,平分荊州,另一方面派遣黃權為護軍去迎接張魯,但張魯已經投降曹操。黃權又擊破了曹操所設的三巴太守杜濩樸胡袁約。曹操留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多次入侵巴西,劉備派遣張飛與張郃戰於瓦口,張郃敗歸南鄭。 [33]  [184]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回到成都 [185]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147]  ),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且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劉備贊同,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 [147]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兵進攻漢中,派遣吳蘭雷銅等奪取武都,被曹洪所殺。劉備率軍佔領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相拒。 [3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劉備令黃忠進攻,大破夏侯淵軍,斬殺夏侯淵及趙顒。而後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聽説後説:“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到漢中之後,劉備斂眾拒險,黃忠趙雲又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曹軍奔走逃亡的越來越多,不得已退軍。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 [195] 
同年七月 [156]  ,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大司馬,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五郡為漢中國。劉備回到成都,以魏延鎮守漢中。 [35]  [182-183] 

劉備建國稱帝

然而,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孫權派遣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 [159]  ,關羽遂敗走麥城,最後被吳軍擒獲 [158]  ,遭到殺害。 [36]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 [148]  ),曹操去世,其子曹丕襲位,改元延康 [149]  。十月辛未日(12月11日 [150]  ),曹丕代漢稱帝 [150]  ,建立曹魏 [150]  ,改元黃初 [151]  [150]  。漢獻帝遜位為山陽公 [151]  。當時蜀中有傳聞稱漢獻帝已遇害 [152]  ,於是劉備遂為其發喪,追諡其為“孝愍皇帝”。 [95]  [139]  (《華陽國志》則稱此事在曹丕即王位後 [152] 
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 [141]  ,國號“漢”,史稱蜀漢 [95]  [96]  ,年號“章武 [140]  。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95]  [96]  [97]  設置百官,立宗廟,祫祭漢高祖劉邦以下的漢朝皇帝 [205]  。五月辛巳日(6月19日 [143]  ),立夫人吳氏為皇后 [143]  、子劉禪皇太子 [143]  。六月,封子劉永魯王劉理梁王 [144] 

劉備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 [142]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權派遣使者前來請和 [37]  ,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兵巫縣 [37]  秭歸 [37]  ,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軍佔據秭歸,與此同時武陵五溪蠻夷也派遣使者請劉備出兵 [37]  [37] 
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率領水軍屯紮在夷陵,沿着江東西岸安營紮寨 [40]  。二月,劉備率領諸將進攻吳軍 [40]  ,黃權勸阻,劉備不聽 [233]  。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統領江北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40]  。劉備自秭歸率領諸將進軍,翻山越嶺,於夷道猇亭駐營,又從佷山翻越到武陵,同時派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於是他們都紛紛率軍響應 [40]  。閏六月 [138]  ,被吳將陸遜在猇亭打敗 [40]  ,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38] 程畿 [39]  等戰死。黃權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無法返回蜀地,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曹魏 [234]  。劉備自猇亭回到秭歸,收離散兵,丟棄船舫,改由步行返回魚復,改魚復為永安 [40]  。吳國派遣將軍李異劉阿踵躡劉備的軍隊,屯駐於南山 [40]  。八月 [40]  ,劉備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235]  。”十月 [40]  ,劉備詔令丞相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紮營 [40]  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十分害怕 [40]  ,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於是派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40]  [40]  十一月,劉備患病 [227]  。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得知劉備患病,舉兵拒守。次年(223年)三月 [186]  ,黃元進兵攻臨邛縣,兵敗被擒殺。 [186] 

劉備病逝白帝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丞相諸葛亮成都永安 [41]  。三月,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受詔。同時,劉備囑咐太子劉禪事諸葛亮如父,並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89]  [106]  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 [132]  ,廟號烈祖 [1]  ,葬於惠陵。 [41]  [134] 

劉備主要成就

劉備郵驛建設

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闢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 [97]  ,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漢中與關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白水關周圍的山上佈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裏間設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蜀漢與北方的魏和東邊的吳之間,皆有通信往來。史書記載:名士許靖在蜀漢任太傅後,和他過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都不斷有書信往來,“申陳舊好”。《三國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寫給許靖的信,稱“前夏有書而未達,今重有書,而並致前問”。魏國其他大臣和蜀漢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國官至尚書僕射的陳羣,就曾有書信給諸葛亮,打聽蜀漢尚書劉巴的消息。蜀漢與吳國的友好書信往來更多,陳震在出使吳國的時候就曾與吳國關將説道此事。 [42]  而諸葛亮與兄諸葛瑾、大將陸遜都常有書信上的往來。
蜀漢郵驛的特點是幾乎沒有車傳,郵遞大部用驛馬傳送,從事此項工作的人稱為“驛人”。這大概是因為蜀國地處西南,大部為僻遠山區,道路不整的緣故。

劉備制定蜀科

法正 法正
蜀科是蜀漢的法律,劉備初入蜀時,百廢待興,乃命當時對典制、舊法熟悉者許慈胡潛孟光來敏典掌舊文、草創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後,便着手製定典律,據《三國志》記載,參與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 [43]  蜀科的具體內容已經丟失,但是據《三國志·諸葛亮傳 [44]  》記載,蜀漢雖然執法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44] 
劉備對劉表、劉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諸葛亮也指出了劉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認為,劉璋實施的所謂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攏人,用美好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而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45]  不但包含了法家認為法治優於德治的觀念,也體現了法家理論建立的基礎——性惡論。
劉備諸葛亮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着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着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而蜀漢後期,執政者費禕多次施行大赦,大司農孟光引諸葛亮、劉備故事對費禕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46] 

劉備歷史評價

劉備漢末三國

劉備 劉備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劉子平:備有武勇。 [2]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陶謙: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47] 
袁術: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48] 
太史慈: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49] 
呂布:是兒最叵信者。 [48]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50] 
曹操: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當時有袁紹、袁術、孫策、劉表、劉璋、馬騰等大軍閥) [51]  ②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50]  ③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法正:①先主有雄略。 [52]  ②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53] 
陳羣: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54] 
華核:蜀為西藩,土地險固,加承先主統御之術,謂其守禦足以長久。不圖一朝,奄至傾覆。 [55] 
曹丕:①劉備既孤老智窮,勢極正使欲與死爭,則諸將軍便當就穴中,持取之爾 [56]  ;②非賢兄之貢,則執事之貽也; [57]  ③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58] 
曹奐:於時乃考因羣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 [59] 
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60]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61] 
劉琮:吾不若也。 [62] 
張悌: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 [63] 
賈詡:劉備有雄才。 [137]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64] 
孔融:今日之事,百姓與能。 [47] 
司馬懿: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 [65] 
諸葛亮:①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②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66]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彭羕:①老革荒悖,可複道邪!②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 [67] 
蒯越傅巽: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 [68] 
傅巽: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 [62]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69] 
魯肅: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69] 
黃權: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70] 
劉備畫像
劉備畫像(15張)
陸遜:①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②備是猾虜,更嘗事多。③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71] 
張輔:世人見魏武皇帝處有中土,莫不謂勝劉玄德也,餘以玄德為勝。夫撥亂之主,先以能收相獲將為本,一身善戰,不足恃也,世人以玄德為呂布所襲,為武帝所走,舉軍東下,而為陸遜所覆。雖曰為呂布所襲,未若武帝為徐榮所敗、失馬被創之危也;玄德還據徐州,形勢未合,在荊州,景叔父子不能用其計,舉州降魏,手下步騎,不滿數千,為武帝大眾所走,未若武帝為呂布北騎所禽、突火之急也;為陸遜所覆,未若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然其忌克,安忍無親,董公仁、賈文和恆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豈若玄德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弘而大略乎?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玄德無強盛之勢,而令委質,張飛、關羽皆人傑也,服而使之,夫明闇不相為用,能否不相為使,武帝雖處安強,不為之用也,況在危急之間,勢弱之地乎?若令玄德據有中州,將與周室比隆,豈徒三傑而已哉? [102] 
王朗:劉將軍之與大魏,兼而兩之,總此二義。 [72]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73] 
楊戲:①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74]  ②自我中漢之末,王綱棄柄,雄豪並起,役殷難結,生人塗地。於是世主感而慮之,初自燕、代則仁聲洽著,行自齊、魯則英風播流,寄業荊、郢則臣主歸心,顧援吳、越則賢愚賴風,奮威巴、蜀則萬里肅震,厲師庸、漢則元寇斂跡,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復皇漢之宗祀也。然而姦凶懟險,天徵未加,猶孟津之翔師,復須戰於鳴條也。天祿有終,奄忽不豫。雖攝歸一統,萬國合從者,當時俊乂扶攜翼戴,明德之所懷致也,蓋濟濟有可觀焉。遂乃並述休風,動於後聽。 [75] 
韋昭:漢王據蜀郡,崇好結和親。乖微中情疑,讒夫亂其間。 [76] 

劉備兩晉南北朝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2]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詩云“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77] 
陸機:劉公因險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矣。 [78]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而魏武神武幹略,戡屠蕩盡。於時先主名微人鮮,而能龍興鳳舉,伯豫君徐,假翼荊楚,翻飛樑、益之地,克胤漢祚,而吳、魏與之鼎峙。非英才命世,孰克如之!然必以曹氏替漢,宜扶信順,以明至公;還乎名號,為義士所非。及其寄死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陳子以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79] 
劉淵: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 [80] 
孫盛:①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啓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衞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謂之為權,不亦惑哉! [112]  ②劉備雄才,處必亡之地,告急於吳,而獲奔助,無緣復顧望江渚而懷後計。江表傳之言,當是吳人慾專美之辭。 [2] 
習鑿齒: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劉備隋唐

虞世南:劉公待劉璋以賓禮,委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於斯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臣主同心,魚水為譬。但以國小兵弱,斗絕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國。若使與曹公易地而處,騁其長算,肆關、張之武,盡諸葛之文,則霸王之業成矣! [100]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於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朱敬則:蜀先主抱英濟之器,無角逐之材。遠竄荊蠻,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劉璋之政衰。國小人夷,風頹俗陋。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堅之用景略,雖關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與秦皆君安國理,非專任之效歟?

劉備兩宋

蘇軾: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 [103]  至説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123] 
何去非:方其豪傑並起,而備已與之周旋於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呂布奪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奪之,晚得荊州而孫權奪之。備將興復劉氏之大業,其志未嘗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無以暫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孫權之兵軋之也。
胡寅:①君子有言,劉備敏於曹操,世多未喻。以言起兵,則備最在後;以言成事,則操先定都。劉曄善料彼此者,亦稱玄德有度而遲也。愚謂英雄豪傑,周遊中土,莫不以人材為急務。方是時,四方賢德隱而未見者,緊人所聞知如何?玄德南趨,屯於新野,豈已知有孔明耶?不然,何其得徐庶一言,遂屈體枉駕,三顧草廬,諮大計而委心腹乎?比曹操下荊州,所得者韓嵩蒯越和洽王粲之徒,而天下第一流乃為玄德所有,吳、魏諸臣,無能與對,備敏於操,殆謂是耶?②漢主與關羽久要深契,羽既為吳所禽,若不為報仇,君臣之分不終矣。然命一二將東出可也,乃以萬乘之重,崎嶇山谷間,持敵逾半年,卒為晚生新進所困,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失策沮威,亦已多矣。是行也,諸葛公不諫,何也?必玄德志意已定,有非言辭所能止者。杜甫以吞吳為孔明遺恨,諒矣哉!③或謂昭烈自知劉禪之不才,羣臣無出孔明之右者,不能保孔明之必與禪也,故於臨終正言之,冀亮德己而不忍取。嗚呼!可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矣!玄德襟度夷曠,磊磊落落,與孔明兼君臣師友之契,三代以還,未見其比也,夫豈以欺詐相待,如市道之交乎?曹操偽定一時,名在英雄之列,夷考其事,乃真小人耳。雖暴戾強伉,殺人不忌,至其病亡,子孫滿前,咿嚶涕泣,留連妾婦,分香賣履,區處衣物,平生奸偽,死乃盡見。方之玄德治命,無一語及私,豈不猶蔓草之與長松乎?先主語禪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旨哉此言,皆可師法。則知玄德天資既高,克己亦力,其從盧植陳元方鄭康成遊,啓告詳至,弘益多矣。 [107] 
蕭常:昭烈父子以帝室支屬,介在一隅,而正位號,尚數十年,由先漢至是,垂祀五百,三代以還,葢未之有。人主之結人心,其效廼爾,有大物者,庸可忽諸。
朱熹:當時只有蜀先主可與有為耳……只有先主名分正。 [101] 

劉備元明清

郝經:漢得天統,莽簒而在光武,操竊而在昭烈。魏吳雖僣,猶夫吳楚也。昭烈天資仁厚,宇量(闕)毅,巋然一世之雄。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崎嶇百折,僨而益堅。顛沛之際,信義逾明。故能終系景命,信大義於天下。任賢使能,灑落誠盡,使諸葛亮以死自效。復見三代君臣,高、光為不亡矣。國賊未討,境土未復,而僨軍崩殂,哀哉!
方孝孺: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順,固可以為君臣師表。 [81] 
朱天然:帝室之胄,蓋世之雄。正統之紹,太史之公。 [82] 
陶宗儀:備又非人望之所歸。周瑜以梟雄目之,劉巴以誰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 [83] 
楊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 [84] 
胡三省:自漢以下,所以詔敕嗣君者,能有此言否? [85] 
王夫之:劉先主以漢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賢圖治,民用乂安,尚矣。 [87] 
孫承恩:賢矣昭烈,寬厚弘毅。崎嶇立國,仗信履義。推誠任賢,肝膽孚契。顧命數詞,可訓後世。
張龍岡:昭烈君臣當時發兵新野,其有功德於人民者甚厚,千載而下,不可無祠。 [104] 
劉良卿:竊惟漢室傾頹﹐羣雄並起,曹操篡逆之賊,孫權僭竊之豪,無足道者。獨昭烈以帝室之胄,三顧孔明,以討賊恢復為己任,信義著於天下。間關百戰,勞苦萬狀,始得王於一方,以紹漢統。使假之年,則削吳、魏,正位中原不難矣﹐而卒不能者,天也。 [105] 
《清拓本歷代君臣圖鑑》:漢賊固多、惟操是最、三顧忠良、志除奸偽、正統宜承、謀䣭弗遂。
高宗哲:桓靈不君、炎祚鉂運、有卓帝胄、奮戰涿郡、三分勢弱、一隅義抗、泣髀想憤、躍馬懷壯、眷託孱禪、實賴忠亮、嗟天不祐、大功中渙、昭烈哀諡、永帝蜀漢。

劉備近代以來

蔡東藩:“劉先主起自寒微,以一販履織蓆之貧民,獨能具有大志,交結英雄,為國討賊,較諸曹阿瞞之已為朝吏,奉遣出兵,其難易固屬不同,其忠義亦自有別,正不特一為漢裔,一為閹奴已也。關張兩人,或剛或暴,而與劉先主交遊,偏能沆瀣相投,誓同生死,此正可見劉先主之駕馭英雄,自有令人傾倒、樂為用命者,怒鞭督郵一事,閲者稱快,安得舉天下後世之貪官污吏,盡付英雄之鞭笞乎?” [86] 
易順鼎:“元勳無命惜關張,羽葆空留故宅桑。得婦肌膚明似璧,生兒心性闇如璋。一雙龍鳳臣開國,四萬魚蠶帝破荒。衣帶詔兼衣帶水,英雄遺恨兩茫茫。” [126] 
孫中山:“我等之興中會便是漢朝之劉備、諸葛亮,今之滿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馬懿。” [88]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終成大事。羣眾就是孔明,領導者就是劉備。 [119]  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124] 
王震:劉玄德憎惡不仁不義,我認為他是個重仁義,道德方面也很高尚的領導者。

劉備軼事典故

劉備名字由來

劉備字玄德,清桂馥在《札樸•蜀先主名字》中認為:“備謂五色備。《考工記》:‘畫繢之事五色備謂之繡。’馥案:五色至黑乃備,故字玄德。”《三國志•蜀志•杜瓊傳》也説:“先主諱備,其訓具也。”青、黃、赤、白、黑,至黑乃全具。玄即黑色,故曰玄德。又《書•舜典》有“玄德升聞”之言。 [114] 

劉備以德服人

劉備臨死之前教育自己的兒子劉禪,告訴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89] 

劉備使君失箸

劉備因兵敗依附曹操,有一次,曹操與劉備共論天下英雄,曹操神色從容地對劉備説:“今日天下英雄,只有使君與我曹操了。袁紹等人,算不得英雄之數。”劉備正在進食,聽了曹操的話暗自一驚,不自覺將筷子掉到地上。恰巧當時天上正打雷,劉備趁機説:“聖人説,迅雷風烈必然生變。一個驚雷威力,竟然讓我受驚成這樣。” [232] 

劉備英雄種菜

曹操為人多疑,經常派手下人暗中窺探部下諸將,見有人經常接待賓客,就伺機暗害。劉備當時在曹操帳下,只是關起門來種菜,曹操派人來窺探。來的人走了以後,劉備就對張飛關羽説:“我哪是個種菜的人?曹操一定是猜忌我,不能再呆下去了。”當天夜裏開了後門,與張飛等輕騎逃去。 [111] 

劉備求田問舍

求田問舍出自《三國志·陳登傳》,本意是指只知道購置房田產業,沒有遠大的志向。
許汜和劉備一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坐,劉表與劉備一起品論天下人。許汜説:“陳登是個江湖之士,豪橫之氣不加檢點。”劉備問劉表:“許汜君説的對不對啊?”劉表説:“要説不對,許汜君是個善士,不會説虛假的話;要説他對,陳元龍(陳登 [90]  可是名重天下呀。”
劉備問許汜:“你説他豪橫,難道有什麼事例嗎?”許汜説:“我曾經遭遇戰亂路過下邳,我去見陳登。他沒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長時間不跟我説話,他自顧自地上大牀睡卧,讓我這個客人睡下牀。”
劉備説:“您有國士的名聲,現在天下大亂,皇帝不能執政,希望您憂國忘家,有一點救世的念頭。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購土地,到處詢問房產價格,説的話沒有能採為良言的,這是元龍所忌諱的做派,他憑什麼跟您説話呢?如果是當時是在下,我會自己睡在百尺樓上,讓您睡地板,怎麼會只是上下牀之間呢?” [90] 

劉備死裏逃生

據《典略》記載:張純反叛時,平原劉子平推薦劉備參軍討伐,途中遭遇敵軍被打敗,劉備佯裝假死。敵軍退散後,劉備遇上故人,一同乘車離去,逃過一劫。 [2] 

劉備髀肉復生

出自《九州春秋》。形容長久過着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後表示感嘆虛度光陰,想要有所作為。
據記載: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後,在荊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劉備發現自己大腿生出贅肉,由此感概而落淚。劉表見了,詢問何因,劉備回答:“我過去常常騎馬,大腿沒有贅肉。現在不再騎馬了,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時光飛逝,人即將步入垂老,卻沒能建功立業,因此感到悲傷。” [2] 

劉備掛劍槐

劉備屯駐新野期間,常在縣衙的後院的一棵樹下舞劍。練劍完畢,就把劍掛在這棵樹上。劉備不太熟悉這兒的樹種,時常吩咐童子讓他到‘槐樹’上把劍取下。久而久之,該樹顯靈,變成了一棵長着槐樹葉子,結滿皂角莢,沒有皂刺,很是奇特的樹。 [236] 

劉備躍馬檀溪

相傳劉備屯軍於樊城時,劉表怕影響到自己的勢力,想除掉他以絕後患。一天,劉備應邀赴宴。席間,劉表部下蒯越蔡瑁欲加害於他,被劉備察覺,以上廁所為由偷偷溜掉,然後騎上愛馬的盧飛速逃奔。慌亂之中,掉進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無論如何也拔不出來。劉備非常着急,哀求馬兒道:“的盧啊的盧,現在正是十萬火急的時刻,你一定要加把勁呀!”的盧好像聽懂了主人的話似的,一躍三丈,從溪水中跳了出來,劉備終於得以逃脱。 [109] 

劉備智者意同

據《江表傳》記載,張紘建議孫權移都秣陵,説:“秣陵是楚武王所立,取名為金陵。其地勢險要,山陵一直連綿到石頭山。我曾訪問故老,他們説秦始皇東巡會稽時經過此縣,望氣者稱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因此掘斷連山,將其改名秣陵。如今處所俱存,地有王氣,是天之所命,應該作為都邑。”孫權認為張紘説得好,但還沒做決定。後來,劉備東至京口,宿於秣陵,觀察秣陵周遭地形,也勸孫權移都秣陵。孫權聽後説道:“智者所見相同。”於是移都。 [239] 

劉備芳蘭生門

蜀人張裕曾私下對人説:“庚子年(220年)將改朝換代,劉氏國祚衰微將盡。”有人把他的這番話密告給劉備。劉備本來就常怨張裕言辭不遜,積恨在心,加之其預言不祥,於是將張裕逮捕下獄,準備處死。諸葛亮問張裕犯有何罪,劉備回答:“蘭花擋着門生,不得不鋤掉!(芳蘭生門,不得不鉏)”於是殺了張裕。 [110] 

劉備感化許胡

劉備平定蜀地,其地方歷經喪亂破壞,學問之事久廢不舉,於是聚集法典圖籍,淘汰各家學説,許慈胡潛同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一起掌典文獻古籍。當時正是百業草創之際,動輒就引發不少疑議,許慈、胡潛互相爭勝攻擊,忿爭毀謗,聲色俱厲,兩人之間書籍從不互通有無,有時還尋釁廝打,以此震懾對方。他們誇耀自己貶抑他人,以至達到如此程度。劉備憐惜他們如此情形,於是會集百官,讓演員假扮他們二人模樣,仿效他們相互控告對方的情形,飲酒奏樂,以此演出來開心,起初各自據理爭辯詰難,最後則刀杖相攻,想借此演出情景來感悟他們。 [113] 

劉備英雄忌人

孫策十四歲那年去壽陽拜見袁術。剛到不一會兒。劉備就來了,孫策要走。袁術説:“劉備來了,這與你有什麼關係?”孫策回答説:“不然,英雄忌人(孫策雖然不知,劉備是否忌自己,但卻自知,自己忌劉備)。”説完就往外走。他從東面台階剛下去,劉備就從西面台階上來了,但轉頭看見孫策英雄一般的走路資勢,便停駐下來不再往前走了。 [127] 

劉備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226] 

劉備廟號烈祖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王朝的創立者 [95]  [96]  [140]  [141]  ,但是據《三國志·先主傳 [2]  》所載,他有諡號“昭烈皇帝 [132]  ”,卻沒有廟號。劉備未能享有廟號的原因,是在他去世之時,尚未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如果以“祖有功”的原則來衡量,其功業尚有遺而未圓滿。蜀漢政權沒有給劉備奉上廟號,但是後來卻有人這樣做了。據《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記載,十六國時期建立漢國政權的匈奴族首領劉淵,在其稱王之時,宣稱自己上承西漢東漢蜀漢三代漢王朝的統緒,不僅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的溢號為“孝懷皇帝”,而且還確立自己的“三祖”。據清代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的解釋,所謂“三祖”,即高帝太祖劉邦、光武世祖劉秀,再加上蜀漢先主劉備。但是劉淵給劉備所追加的廟號究竟是什麼,《劉元海載記》並未明言。不過,《晉書》卷100《王彌傳》記載劉淵曾經親口説過如下一段話語:“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以“魚水”比喻君臣,本是劉備對關羽張飛的談話,事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16]  》。據此,李慈銘斷定劉淵給劉備所追加的廟號,便是“烈祖”二字。 [199] 

劉備親屬成員

劉備先世長輩

劉備后妃

  • 某氏,妻,呂布襲擊下邳時虜獲,同年求和後呂布歸還。
  • 吳皇后,妻,吳懿之妹,劉備入蜀後納為夫人,後為漢中王后、皇后 [143]  劉禪即位後 [157]  ,尊為皇太后 [157]  ,住長樂宮。史料並無生子記載。延熙八年(245年)去世,諡號穆皇后 [153]  ,與劉備合葬惠陵 [202] 
  • 甘夫人,妾,劉備駐紮小沛時納為妾,死後被追諡皇思夫人,後再追諡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惠陵 [203] 
  • 麋夫人,妾,麋竺之妹,劉備駐紮海西時,麋竺將她嫁給劉備。生卒年不詳。
  • 孫夫人,不詳,孫權之妹,赤壁之戰後嫁劉備,劉備入蜀後孫權接她回到東吳。生卒年不詳。
此外,劉備在進駐徐州(194年)前已數喪嫡妻,稱王稱帝后的後宮均不可考。

劉備子女

  • 劉封,劉備養子。本姓寇。後因不援助關羽而令關羽呂蒙擒殺,劉備將他問罪,賜死。
  • 劉禪(shàn),劉備之子,即蜀漢後主,甘夫人所生。劉備稱帝時最年長的庶子,後登上皇位,蜀漢滅亡後 [154]  ,被封為安樂公。
  • 劉永,劉備庶子,生母不詳。初封魯王 [144]  ,後改封甘陵王 [225]  。與劉禪寵臣黃皓不和,被劉禪疏遠。鹹熙元年(264年 [204]  )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 劉理,劉備庶子,和劉永異母,生母不詳。初封梁王 [144]  ,後改封安平王 [225]  延熙七年(244年 [146]  )去世 [146]  ,諡號悼王 [146] 
劉備有二女於南逃至長坂時被曹操部將曹純所俘 [231] 
劉禪、劉永、劉理三人的排行均不可考 [229-230]  。在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至少已有一子,但身份已不可考。

劉備孫子

劉備曾孫

劉備後世紀念

劉備惠陵

主詞條:惠陵
劉備惠陵 劉備惠陵
惠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載,章武三年(223年 [145]  )四月,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永安宮 [145]  (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劉備三義宮

主詞條:三義宮
三義宮俗稱樓桑廟,位於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鎮樓桑廟村建築東北隅,據記載重建於唐乾寧四年(897年),金、元、明皆有重修。佔地總面積2.7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門、馬神殿、正殿、後殿等。其大部分建築均在“文革”時拆毀,僅存山門一座及明正德碑一通。山門是磚石結構,單檐歇山三間,進深一間,東西長12.8米,南北寬10.07米,高6.7米。券門三洞。主券門頂部嵌石匾額,額題“敕建三義宮”。

劉備漢昭烈廟

漢昭烈廟又稱劉備殿,位於四川成都武侯祠正門之後,正殿中有劉備全身貼金泥塑坐像,高3米;左側陪祀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塑像。劉備像側原有其子劉禪像,因劉禪投降辱國,後被撒除。東西兩側的偏殿,分別配祀關羽張飛塑像。此外,西面的偏殿迴廊東西兩側,分別有“文臣廊”和“武將廊”,配祀有蜀漢一朝十四尊文臣塑像和十四尊武將塑像,塑於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為: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十四武將塑像排名依次為: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228] 

劉備史料記載

西晉·陳壽 [51]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2]  [51] 
東晉·常璩 [160]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160]  [160] 
北宋·司馬光 [92] 資治通鑑》卷六十《漢紀五十二》 [91]  至卷七十《魏紀二》 [92] 

劉備藝術形象

劉備文學形象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將劉備視為漢室正統,在史書記載的基礎上塑造了一個寬厚仁德,幾乎在道德上沒有瑕疵君主形象。劉備少年孤貧,以販鞋織草蓆為生 [206] 黃巾起義時,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 [207]  ,成為異姓兄弟,一同剿除黃巾,有功,任安喜縣尉,不久辭官 [207] 董卓亂政之際,劉備隨公孫瓚討伐董卓,三人在虎牢關戰敗呂布 [208]  。後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 [209]  ,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 [211] 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在荊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 [210]  。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212]  。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佔領荊州,不久又進兵益州,奪取漢中,建立了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 [213]  。後關羽戰死,荊州孫權奪取,劉備大怒,於稱帝后伐吳 [214]  ,在夷陵之戰中為陸遜用火攻打得大敗,不久病逝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215] 
劉備接納兵敗前來投奔的呂布,是其寬宏大度 [221]  ;劉備接受漢獻帝“衣帶詔”,與董承等人謀誅曹操,是其為臣盡忠 [222]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是其禮賢下士 [210]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 [206]  ,又在長坂坡時摔子撫慰趙雲 [223]  ,是其對下屬仁義 [223]  ;劉備兵敗逃走時不忍捨棄荊襄百姓 [224]  ,是其對百姓仁德 [224]  ;劉備任用益州舊臣 [213]  ,是其知人善任、賢明有方 [213]  。《三國演義》中劉備初次覲見漢獻帝,漢獻帝取宗族世譜查看,按照世譜排輩,劉備是漢獻帝之叔,因此被時人稱為“劉皇叔” [222]  ,但史書並無劉備被稱為“劉皇叔”的記載 [51]  ;演義中劉備時常哭泣 [210]  ,而《三國志·先主傳》中稱他“喜怒不形於色 [2]  。當代學者畢研文、王居宸分析演義中劉備的形象認為 [215]  ,演義中的劉備小到為人處世寬以待人,大到治理一方施行仁政,他都是一個從儒家角度來説兼具“忠義禮智信”,而且深入人心的君主形象 [215] 

劉備影視形象

時間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76
電視劇
陳振華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黃家德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熊德誠
1992
電視劇
關公
肖國隆
1994
電視劇
1995
電視劇
張復建
1996
電影
《諸葛孔明》
梁斌
1998
電影
1999
電影
梁斌
2000
電視劇
曹操
2001
電視劇
黃湘陽
2001
電視劇
2006
電視劇
《貂蟬》
肖國隆
2007
電視劇
2008
電影
嶽華
2008
電影
赤壁》(上)(下)
尤勇
2010
電影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0
電影
關雲長
2011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曹操
楊威
2016
電視劇
嚴屹寬
2016
電視劇
李朗
2017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祁晟原
2017
電視劇
黃偉晉
2017
電視劇
謝添亦
2018
電影
何育駿
2020
電影
2020
電影
《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
沈雪煒 [115] 
2020
電影
《趙子龍》
楊舒楓 [116] 
2021
電影
《青龍偃月刀》
董彥麟 [117] 
2021
電影
《真三國無雙》
參考資料: [93-94]  [98-99]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王彌》:及彌見元海,勸稱尊號,元海謂彌曰:“孤本謂將軍如竇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華也。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9]
  • 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2-07-11]
  • 3.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備本臨邑侯枝屬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 4.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 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 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着馬枊,五葬反。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
  • 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 8.    《魏書》: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
  • 9.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 10.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 11.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 1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還小沛,複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
  • 13.    《英雄記》:建安三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十月,曹公自徵布,備於梁國界中與曹公相遇,遂隨公俱東征。
  • 14.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
  • 1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1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
  • 1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説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 18.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 19.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20.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説表襲許,表不能用。
  • 21.    《魏書》: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 2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説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 23.    《三國志》: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 24.    《三國志·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 25.    《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吳錄》: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 2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
  • 27.    《三國志·周瑜傳》: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 28.    《三國志》: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説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
  • 29.    《三國志》: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説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説,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 30.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 31.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璋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 3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 33.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 34.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 3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3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 3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 38.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時又有義陽傅肜,先主退軍,斷後拒戰,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 39.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後隨先主徵吳,遇大軍敗績,溯江而還,或告之曰:“後追已至,解船輕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者。眾大至,共擊之,乃死。
  • 40.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駐營,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裏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 41.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 42.    《三國志·陳震傳》: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
  • 43.    《三國志·伊籍傳》:後遷昭文將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 44.    《三國志·諸葛亮傳》: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 45.    《條亮五事》: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 46.    《資治通鑑》卷七十五:漢大赦,大司農河南孟光於眾中責費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何有旦夕之急,而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惡乎!”
  • 47.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48.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49.    三國志·吳書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1-16]
  • 50.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2]
  • 51.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52.    三國志·蜀書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1-29]
  • 53.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54.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55.    《三國志·吳志·華核傳》:蜀為西藩,土地險固,加承先主統御之術,謂其守禦足以長久。不圖一朝,奄至傾覆。
  • 56.    《與諸將書》: 劉備既孤老智窮,勢極正使欲與死爭,則諸將軍便當就穴中,持取之 爾。
  • 57.    《答劉備書》:獲累紙之命,兼美之貺,他既備善,雙鈎尤妙,前後之惠,非賢兄之貢,則執事之貽也。來若川流,聚成山積,其充匱笥、填府藏者,固已無數矣。
  • 58.    三國志·魏書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16]
  • 59.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於時乃考因羣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
  • 60.    三國志 魏書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61.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62.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63.    《默記》: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
  • 64.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2]
  • 65.    卷一 帝紀第一-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66.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0]
  • 67.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09]
  • 68.    資治通鑑·卷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69.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14]
  • 70.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6]
  • 71.    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72.    裴注《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30]
  • 73.    三國志·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0]
  • 74.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0]
  • 75.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76.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樂四-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4]
  • 77.    《三國志 ·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詩云“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 78.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79.    華陽國志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1-29]
  • 80.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0]
  • 81.    《蜀漢本末·序》: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順,固可以為君臣師表;而蔣琬、費禕、董允之治國,關、張、趙、馬之用兵,與夫諸葛氏之有瞻、尚,關氏之有彝,張氏、趙氏之有遵及廣,推其所由來,昭烈、孔明之事,蓋有出乎區區功業之外、成敗之表者。
  • 82.    鄭振鐸 編.歷代古人像贊 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33-34
  • 83.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五:備雖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然其服屬疏遠,世數難考。温公謂猶宋高祖自稱楚元王后。故《通鑑》不敢以紹漢統,況備又非人望之所歸。周瑜以梟雄目之,劉巴以誰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亮獨何見而委身焉?藉使以為劉氏族屬,然獻帝在上,猶當如光武之事更始,東征西伐,一切聽命焉,可也。
  • 84.    明史 列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6]
  • 85.    《資治通鑑音注》:自漢以下,所以詔敕嗣君者,能有此言否?
  • 86.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羣寇識尊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87.    《宋論·卷一·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6]
  • 88.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網  .海南日報.2011-04-24[引用日期2021-01-16]
  • 89.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遺詔敕後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説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 90.    《三國志·陳登傳》:許汜與劉備並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間邪?”
  • 91.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92.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93.    《武神趙子龍》嚴屹寬版劉備“帥”新歷史  .網易.2016-04-30[引用日期2016-04-30]
  • 94.    電視劇-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第01集-騰訊視頻-20分50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2-10]
  • 9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是後在所並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鈎命決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羣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璿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羣下不敢漏言。頃者熒惑復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為天綱,經曰‘帝星處之,眾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原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 9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羣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 97.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蜀中傳言漢帝已遇害,於是漢中王發喪制服,諡曰孝愍皇帝。羣下競言符瑞,勸漢中王稱尊號。前部司馬費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王不悦,左遷詩為部永昌從事。夏,四月,丙午,漢中王即皇帝位於武擔之南,大赦,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 98.    專訪丨楊祐寧:站在40歲的門檻前,正是有衝勁的時候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6-05]
  • 99.    大泉洋主演電影《三國志新解》發佈30s預告 全新演繹三國亂世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1-06-05]
  • 100.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90頁
  • 101.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8]
  • 102.    《藝文類聚 卷二十二 人部六》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11]
  • 103.    嚴顏碑(補編) 宋·蘇軾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1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新野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新野文史資料 第16輯》:-,-:第169頁
  • 105.    朱一玄,劉毓忱編.《中國古典小説名著資料叢刊 《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05月:第515頁
  • 106.    《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107.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169、183、184頁
  • 108.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雲:“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 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 109.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謝之,曰:"何去之速乎!"
  • 110.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張)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人密白其言。……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 不得不鉏。’裕遂棄市。”
  • 11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胡衝《吳歷》曰:“曹公數遣親近密覘諸將有賓客酒食者,輒因事害之。(劉) 備時閉門,將人種蕪菁,曹公使人窺門。既去,備謂張飛、關羽曰:‘吾豈種菜者乎? 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復留。’其夜開後柵,與飛等輕騎俱去,所得賜遺衣服,悉封留之。”
  • 112.    《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3]
  • 113.    三國志·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114.    吉常宏,吉發涵.古人名字解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234
  • 115.    電影《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愛奇藝版)片尾字幕1小時13分34秒  .愛奇藝視頻[引用日期2021-11-18]
  • 116.    電影《趙子龍》(愛奇藝版/2020)片尾字幕1小時30分55秒  .愛奇藝視頻[引用日期2021-11-21]
  • 117.    電影《青龍偃月刀》(愛奇藝版/2021)片尾字幕1小時15分53秒  .愛奇藝視頻[引用日期2021-11-21]
  • 118.    《三國志·武帝紀》: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朱靈要之。會術病死。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119.    陳晉:從毛澤東評史看“出主意 用幹部”  .紅色文化網[引用日期2022-08-08]
  • 120.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引王粲《英雄傳》: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 121.    金良年.《三國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65頁
  • 122.    張作耀.《劉備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頁
  • 123.    第四講宋人之“説話”及其影響  .北京魯迅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10-18]
  • 124.    襄陽古隆中[1]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3-02-11]
  • 125.    想當年|《終極三國》:中二時期的經典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3-03-01]
  • 126.    詩詞 易順鼎 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十一 蜀漢昭烈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5]
  • 127.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3]
  • 128.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4-25]
  • 129.    《三國時·卷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 130.    大樹樓桑村 - 特色村鎮 - 保定地方誌  .保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引用日期2022-04-11]
  • 131.    《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硃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籓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衞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羣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羣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 132.    《三國志》:亮上言於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 133.    成都武侯祠簡介  .成都武侯祠博物[引用日期2023-07-21]
  • 134.    《三國志》:(章武三年)秋,八月,葬惠陵。
  • 135.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子哀王胤嗣,十九年卒。
  • 136.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子殤王承嗣,二十年卒。
  • 137.    《三國志》: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 138.    《三國志》: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三月,鄱陽言黃龍見。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 139.    《三國志》:(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 140.    《華陽國志》:(章武元年)夏四月丙午,先主即帝位,大赦,改元章武。
  • 141.    《資治通鑑》:(章武元年)夏,四月,丙午,漢中王即皇帝位於武擔之南,大赦,改元章武。
  • 142.    《三國志》:(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 143.    《華陽國志》:(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立皇后吳氏——吳懿妹,劉璋兄瑁妻也。子禪為皇太子。
  • 144.    《華陽國志》:(章武元年)六月,立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
  • 145.    《三國志》:(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 146.    《三國志》:延熙七年卒,諡曰悼王。
  • 147.    《三國志》:(建安)二十二年,正説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 148.    《三國志》:(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 149.    《華陽國志》:(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丕即位,改元延康。
  • 150.    《資治通鑑》:(黃初元年十月)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嶽瀆,改元,大赦。
  • 151.    《華陽國志》:(建安二十五年)冬,魏王丕即皇帝位,改元黃初,漢獻帝遜位為山陽公。
  • 152.    《華陽國志》: 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丕即位,改元延康。蜀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 153.    《三國志》: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
  • 154.    《三國志》: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故孕育羣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於時乃考因羣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諮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户,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 155.    《三國志》: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156.    《資治通鑑》:(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設壇場於沔陽,陳兵列眾,羣臣陪位,讀奏訖,乃拜受璽綬,御王冠。因驛拜章,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立子禪為王太子。拔牙門將軍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鎮漢川。備還治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餘皆進位有差。
  • 157.    《華陽國志》: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尊皇后吳氏曰皇太后。
  • 158.    《資治通鑑》:(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 159.    《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税。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
  • 160.    華陽國志(晉)常璩-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06]
  • 161.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先主遂殺徐州刺史車胄以叛,留關羽行下邳太守事,身還小沛。
  • 162.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袁術自淮南欲經徐州北就袁紹,公遣先主率軍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受帝衣帶中密詔,當殺公。承先與先主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以將行,未發。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會天震雷,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也!”公亦悔失言。先主還解,公使覘之,見其方披葱,使廝人為之,不端正,舉杖擊之。公曰:“大耳翁未之覺也。”其夜,先主急東行,昱、嘉復言之,公馳使追之,不及。
  • 163.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泄,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 16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英雄記曰: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於淮陰石亭,更有勝負。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備聞之,引兵還,比至下邳,兵潰。收散卒東取廣陵,與袁術戰,又敗。】
  • 16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英雄記曰: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布令備還州,並勢擊術。具刺史車馬童僕,發遣備妻子部曲家屬於泗水上,祖道相樂。魏書曰: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備。備心不安而求自託,使人説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 166.    《三國志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
  • 167.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備敗走海西,飢困,請降於布。布又恚術運糧不復至,乃具車馬迎備,以為豫州刺史,遣屯小沛。布自號徐州牧。
  • 168.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以攻備,備求救於布。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劉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騎千餘,馳往赴之。靈等聞布至,皆斂兵而止。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備,並請靈等與共饗飲。布謂靈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布即一發,正中戟支。靈等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 169.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徐州牧陶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謙病篤,謂別駕東海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卒,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許。陳登進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今日。鄙州殷富,户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孔融謂先主曰:“袁術豈憂國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牧。
  • 170.    《三國志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劉備臨豫州,闢羣為別駕。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羣説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備遂東,與袁術戰。
  • 171.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父滂,為漢司徒。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
  • 17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
  • 17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傅子曰:初,劉備來降,太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是時,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會太祖使備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 174.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備來奔。程昱説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 17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17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公還官渡,紹卒不出。
  • 177.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178.    《三國志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後松復説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
  • 179.    《華陽國志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十七年,曹公徵吳。吳主孫權呼劉主自救。劉主貽璋書曰:“孫氏與孤,本為唇齒。今樂進在清泥與關羽相拒,不往赴救,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求益萬兵及資實。璋但許四千,他物半給。張松書與劉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及己,白璋,露松謀,璋殺松。劉主嘆曰:“君矯殺吾內主乎!”嫌隙始構。璋敕諸關守不內劉主。龐統説曰:“陰選精兵,晝夜兼行,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豫備,一舉而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數有箋諫璋遣將軍還。將軍遣與相聞,説當東歸,並使速裝。二子既服將軍名,又嘉將軍去,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劉主然其中計,即斬懷等;遣將黃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梓潼令南陽王連固城堅守,劉主義之,不逼攻也。
  • 180.    《華陽國志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十九年,關羽統荊州事,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溯江降下巴東,入巴郡。巴郡太守巴西趙筰拒守,飛攻破之,獲將軍嚴顏,謂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逆戰?”顏對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飛怒曰:“牽去斫頭!”顏正色曰:“斫頭便斫,何為怒也!”飛義之,引為賓客。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巴西功曹龔諶迎飛。璋帳下司馬蜀郡張裔距亮,敗於陌下,裔退還。夏,劉主克雒城,與飛等合圍成都。而偏將軍扶風馬超率眾自漢中請降,劉主遣建寧督郵李恢迎超,超徑至。璋震恐。所署蜀郡太守汝南許靖將逾城出降,璋知,不敢誅。被圍數十日,城中有精兵三萬,谷支二年,眾鹹欲力戰,璋曰:“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以璋故也,何以能安!”遂遣張裔奉使詣劉主,劉主許裔禮其君而安其民。劉主又遣從事中郎涿郡簡雍説璋。璋素雅敬雍,遂與同輿而出降。吏民莫不歔欷涕泣。劉主復其所佩振威將軍印綬,還其財物,遷璋於南郡之公安。
  • 181.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饗食三軍。取蜀城中民金銀頒賜將士,還其谷帛。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萬匹,其餘各有差。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正揚武將軍、蜀郡太守,關羽督荊州事,張飛為巴西太守,馬超平西將軍,不用許靖。法正説曰:“有獲虛譽而無實者,靖也。然其浮名稱播海內,人將謂公輕士。”乃以為長史。龐羲為司馬,李嚴為犍為太守,費觀為巴郡太守。徵益州太守南郡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巴郡太守漢嘉王謀為別駕,廣漢彭羕為治中。闢零陵劉巴為西曹掾,廣漢長黃權為偏將軍。於是亮為股肱,正為謀主,羽、飛、超為爪牙,靖、羲及麋竺、簡雍、孫乾、山陽伊籍為賓友。和、嚴、權,本劉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璋之婚親也;彭羕,璋所排擯也;劉巴,己所宿恨也;皆處之顯位,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 18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羣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羣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敍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啓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羣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谷。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羣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 183.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衞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羣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羣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 184.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二十年,孫權使報先主,欲得荊州。先主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以荊州相與。”孫權怒,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下公安,令關羽下益陽。會曹公入漢中,張魯走巴西,黃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於是先主與吳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以權為護軍迎魯,魯已北降曹公。權破公所署三巴太守杜濩、樸胡、袁約等。公留徵西將軍夏侯淵、益州刺史趙顒及張郃守漢中,公東還。郃數犯掠巴界,先主令張飛等進軍宕渠之矇頭拒郃,相持五十餘日。飛從他道邀郃戰於陽石,遂大破郃軍。郃失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還南鄭也。
  • 185.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二十一年,先主還成都。
  • 18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
  • 187.    《三國志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瑁狂疾物故。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説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正遂還。
  • 188.    《三國志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還,為松稱説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而未有緣。
  • 189.    《華陽國志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十六年,璋聞曹公將遣司隸校尉鍾繇伐張魯,有懼心。松進曰:“曹公兵強,無敵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向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對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使之伐魯,魯必破;破魯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且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叛於內,必敗之道也。”璋然之,復遣法正迎劉主。主簿巴西黃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待之,則一國不容二君。客有太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璋不聽。從事廣漢王累倒懸於州門,以死諫璋,璋一無所納。正既宣旨,陰獻策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富,憑天設之險,以此成帝業,猶反手也。”劉主大悦,乃留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將軍關羽、張飛鎮荊州,率萬人溯江西上。璋初敕所在供奉,入境如歸。劉主至巴郡,巴郡嚴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衞者也!”劉主由巴水達涪,璋往見之。松復令正白劉主曰:“今因此會,便可執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坐定一州也。”軍師中郎將襄陽龐統亦言之。劉主曰:“此大事也。初入他國,恩信未著,不可倉卒。”歡飲百餘日。璋推劉主行大司馬、司隸校尉;劉主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牧如故。益劉主兵,使伐張魯;又令督白水軍,並三萬軍,車甲精實,而別。璋還州。劉主次葭萌,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 190.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 19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獻帝春秋曰:備謂岱等曰:"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 19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19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漢晉春秋曰:曹公自柳城還,表謂備曰:"不用君言,故為失此大會。"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 194.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07]
  • 19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196.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㶏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 197.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九月,公還許。紹之未破也,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應之。遣蔡揚擊都,不利,為都所破。公南征備。備聞公自行,走奔劉表,都等皆散。
  • 198.    《華陽國志·卷六·先主志》:公既破紹,自南征汝南。先主遣麋竺、孫乾詣劉表。表郊迎之,待以上賓,使屯新野。
  • 199.    羅開玉等主編;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編:《諸葛亮與三國文化 2》四川科學技術出社,2004年版,第43頁
  • 200.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景耀)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
  • 201.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鹹熙元年,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 202.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延熙八年,後薨,合葬惠陵。
  • 203.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脩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颻,特遣使者奉迎。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制曰可。
  • 204.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鹹熙元年,永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 20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 206.    三國演義·第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07.    三國演義·第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08.    三國演義·第五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09.    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0.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1.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2.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3.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4.    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5.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3]
  • 216.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9]
  • 21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江表傳曰:孫權遣魯肅吊劉表二子,並令與備相結。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肅故進前,與備相遇於當陽。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云欲投吳臣,臣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
  • 218.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仁弟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袁譚出戰,士卒多死。太祖欲緩之,純曰:"今千里蹈敵,進不能克,退必喪威;且縣師深入,難以持久。彼勝而驕,我敗而懼,以懼敵驕,必可克也。"太祖善其言,遂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蹹頓。以前後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 219.    《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 220.    《三國志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劉表死。肅進説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説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悦。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 221.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 222.    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 223.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 224.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 225.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 226.    《古今刀劍錄》: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
  • 227.    《華陽國志·卷六》:(章武二年)十有一月,先主寢疾。
  • 228.    導覽及展覽  .成都武侯祠[引用日期2023-10-04]
  • 229.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劉理字奉孝,亦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
  • 230.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
  • 231.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 :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從還譙。
  • 232.    《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 233.    《華陽國志·卷六》:(章武二年)二月,將進,黃權諫曰:“吳人悍戰,而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先主連營稍前,軍於夷道猇亭。遣侍中馬良經佷山安慰五溪蠻夷。
  • 234.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
  • 235.    《華陽國志·卷六》:丞相亮聞而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使不東行;既復東行,必不顛危矣!”
  • 236.    劉備屯居“貴地新野” 生育阿斗找到“北”——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3-11-23]
  • 237.    南陽諸葛草廬迎回武侯靈土 穿越1700多年的紀念  .印象河南網[引用日期2023-11-23]
  • 238.    南陽《草廬對》概述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3-11-23]
  • 239.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江表傳曰: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