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族戲曲

鎖定
漢民族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 劇種繁多,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説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中國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中文名
民族戲曲
地理標誌
中國
批准時間
2001年
非遺級別
種    類
五十多個劇種

漢族戲曲戲曲簡介

中國的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紅”、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一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戲曲始終紮根於中國民間,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看戲至今仍然是中國人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一般説來,北方人多喜看京劇,南方人則多愛好越劇,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表現。

漢族戲曲種類

我國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秦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紹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漢族戲曲戲曲分佈

明代的弋陽腔在後來的發展中,形成為高腔,並有“川劇高腔”、“贛劇高腔”、“滇劇高腔”、“長沙高腔”等等之分。雖然諸高腔的音調各有不同,但大多數高腔仍保持了古代弋陽腔不被管絃、鑼鼓助節,一人啓齒、眾人幫腔的特點。有的高腔在發展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如以嗩吶代替人聲幫腔、加入了弦管伴奏等。由於方言和地方音調的影響,各地高腔的音樂個性均甚為突出。
高腔的音樂屬曲牌體結構,諸劇種的曲牌各有數百支之多。它們仍沿用南北曲的牌名,並按同宮相依的原則,把眾多曲牌按表情功能分成若干種類。在音階的使用方面,多保留了南曲五聲音階的特點,也有的是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並用。
高腔中的幫腔是其他戲曲聲腔所沒有的。幫腔有相當的表現力,在表現功能上,有預示、強調、斷句、揭示內心活動及烘托氣氛等作用。
湘劇
湘劇流行於湖南中部、東部一帶,以及與之相鄰的江西萍鄉、吉安等地。湘劇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四種聲腔組成,其中高腔有300多支曲牌,南曲多於北曲。湘劇高腔的主要劇目有《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投筆記》等。《琵琶記》是元末南戲作家高明(?—1359)根據民間傳説改編的,其故事梗概是:書生蔡伯喈新婚兩月,進京赴試,得中狀元。牛丞相要招他為婿,蔡再三推卻,未被應允,被迫重婚牛府。這時,他的家鄉連遭荒旱,家庭生活只靠蔡伯喈的妻子趙五娘支持。在天災人禍中,蔡的父母相繼餓死。趙五娘羅裙包土埋葬了公婆,並描畫公婆容像,身背琵琶,彈唱乞討,進京尋夫。後二人重聚。

漢族戲曲川劇

流行於四川省,以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有昆(腔)、高(腔)、胡琴(皮簧)、彈戲(梆子腔)、燈戲五種聲腔。川劇高腔源自弋陽腔,後來又吸收了其他民間音樂如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的因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川劇高腔的代表性劇目,有所謂“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其中包括《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碰天柱》、《九龍柱》、《幽閨記》、《玉簪記》等。《思凡》表現的是一個小尼姑自幼被父母舍入空門,持齋唸佛十餘載,終日悶對紅魚青磬,扼殺了青春。她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拋木魚、棄袈裟,下山而去。

漢族戲曲梆子腔

梆子腔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點,起源於明代的西秦腔,是戲曲中最早創用板式變化結構的聲腔。西秦腔在各地流傳後,派生出眾多支系,如陝西的同州梆子、秦腔,漢調桄桄,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的豫劇(河南梆子),山東的曹州梆子、章丘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老調梆子,安徽的淮北梆子等。另外還有梆子腔與其它聲腔共同組成多聲腔劇種的,如滇劇的絲絃腔和川劇的彈戲等。
大部分梆子腔劇種在音樂上均使用七聲音階和徵調式。另外,秦腔、同州梆子、蒲劇和川劇彈戲等又有“苦音”、“歡音”的音階、調式之分。一般梆子腔劇種有八種板式,正板五種: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緊打慢唱;輔板三種:倒板、散板、滾板。
“苦音”是很有特點的一種音階調式。它的Fa偏高,Si偏低,適於表現悲傷激憤的情緒。再加上秦腔旋律中地方音樂的風格特色,有悲烈蒼涼的表情特徵。
秦腔的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內容豐富,有周、秦至清各代的歷史故事戲、神話戲、民間傳説以及社會風情戲。代表劇目有《春秋筆》、《八義圖》、《和氏璧》、《麟骨牀》等。《李彥貴賣水》又名《火焰駒》,説的是北宋奸臣王強與朝臣李綬不和,誣靠李之長子顏榮在邊關投敵,將其滿門抄封,李亦下入天牢。李之次子彥貴,投奔未婚岳父黃璋處。黃嫌貧愛富,見李家被抄,昧卻親事。其女桂英見彥貴流落大街賣水,命丫環梅英約於花園相見,並贈金救濟。黃璋聞訊大怒,設計殺死梅英,嫁禍彥貴,送公堂問成死罪。義士艾謙乘火焰駒急赴邊關,李彥榮得訊還朝,彥貴被救,闔家團圓。
豫劇
豫劇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以唱工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早期演員用本嗓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後來在演唱中多用假嗓,音域較高。近年來又多以真聲演唱。豫劇的演唱吐字清晰,旋律流暢,並有感人而細膩的表演,因此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還流傳到鄰省和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地。
據1956年統計,豫劇有傳統劇目647個,如《打金枝》、《天國盛會》、《鍘美案》、《紅娘》、《花木蘭》、《龍鳳令》、《穆桂英掛帥》等。《紅娘》的故事出自《西廂記》。洛陽書生張珙赴試,路經蒲東,入居普救寺,遇故相崔珏女鶯鶯,一見傾心。孫飛虎率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言明:有退得賊兵者,願以鶯鶯許配。張珙寫信給友人杜確求救,解除了普救寺之圍。崔夫人嫌張珙貧寒,賴卻婚約,讓其兄妹相稱。鶯鶯託丫環紅娘約張珙在花園相見,張珙跳牆赴約,但鶯鶯害羞迴避。張珙憂鬱成疾。鶯鶯遂派紅娘去探病。後來鶯鶯常赴張珙借讀的西廂與之相見,崔夫人不得已將鶯鶯許配張生,但要張生考得名次後方可成親。鶯鶯與張珙滿懷愁緒,叮嚀而別。
例:
紅娘·上繡樓我要把小姐嚇哄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曾有京梆子、直隸梆子、衞(指天津衞)梆子、秦腔之稱。1952年定名為河北梆子。清中葉,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經數十年衍變,於道光年間形成一獨立分支。光緒年間盛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上海、山東和東北三省,並常在蘇州、揚州、武漢、開封等地演出。其傳統劇目大多數來自山陝梆子,又從崑曲、京劇和其他地方戲中移植了一些。代表性劇目有《秦香蓮》、《蝴蝶杯》、《杜十娘》、《拾玉鐲》等。
河北梆子的音域較高,曲調高亢、激越而富於稜角,演唱音色尖利。

漢族戲曲皮簧腔

我國屬於皮簧腔系的劇種約有20多個。這些劇種有共同的血緣關係,音樂上也有許多共同的因素。但由於地域間語言和民間音樂的差異,在音樂上又各具特色。
皮簧腔劇種的唱詞結構為七言或十言對偶句,音樂有原板、慢板、流水板、散板等板式。其他各種板式均以原板為基礎而衍化派生出來。除了皮簧主要腔調外,各劇種又有吹腔、四平調、撥子等輸助性曲調。
皮簧腔劇種均以胡琴為主奏樂器。
京劇是皮簧腔的代表性劇種,也是在全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劇種。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以唱二簧調為主。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進京後,與曾在京城引起轟動的秦腔(即後來的西皮調)合流,後來又與漢調(湖北的西皮調)合流,形成以皮簧腔為主的京劇。早期的京劇以老生的唱工戲和唱做並重的戲為主,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著名的老生演員,如道光年間的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光緒年間的譚鑫培、孫菊仙,以及後來的餘叔巖、言菊朋、馬連良、周信芳等。隨着京劇的興盛,旦腳行當因王瑤卿(與譚鑫培同時代)的改革而佔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之而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在淨行和醜行方面,亦有金少山、郝壽臣、蕭長華等著名演員。
在皮簧腔各劇種中,京劇有最為齊全的板式:二簧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滾板、導板、回龍、反二簧和四平調等,西皮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快板、散板、搖板、滾板、導板、回龍、反調和南梆子等。由於調式、骨幹音和旋律運動方式的不同,一般來説,二簧唱腔穩健、凝重,西皮唱腔流暢、明朗。在表現人物感情、推動劇情進展、展示戲劇性衝突方面,京劇音樂具有更成熟的藝術表現力。
京劇的代表性劇目有《長坂坡》、《羣英會》、《打漁殺家》、《搜孤救孤》、《空城計》、《挑華車》、《玉堂春》、《霸王別姬》,等等。《搜孤救孤》的劇情是:晉靈公寵信奸臣屠岸賈,聽讒言誅殺忠良,宰相趙盾一家被害。趙盾之子趙朔娶靈公妹莊姬公主,有妊待產。趙朔被殺,公主入宮,產下一子取名趙武,交趙家門客程嬰抱出。屠岸賈搜孤不得,乃出告示,三日不獻孤兒,便將晉國所有與孤兒同庚者殺絕。程嬰與公孫忤臼計議,為救孤兒及全國嬰兒,程嬰將己子充孤兒交與公孫,由程出首,告公孫忤臼匿孤不獻。屠信以為真,摔死假孤兒,殺了公孫忤臼。後趙武長大,報卻冤仇。
例:
搜孤救孤(老生二簧原板)
餘叔巖唱
屠楚材記譜
接下來的唱詞是:趙屠二家有仇恨,三百餘口命赴幽冥。我與公孫忤臼把計定,他捨命來我舍親生。舍子搭救忠良的後,老天爺不絕我的後代根,你今舍了親生子,來年必定降麒麟。
《空城計》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魏大將司馬懿兵伐祁山,諸葛亮遣馬謖鎮守漢中要地街亭。馬剛愎自用,失守街亭。諸葛亮駐西城,時所部精鋭俱被遣出,司馬懿乘虛來攻。諸葛亮在危急中設空城計。司馬懿兵至城下,見城門大開,諸葛亮在城摟撫琴飲酒。司馬懿素知諸葛亮用兵謹慎,誤以為城中必有埋伏,遂退去。
例104空城計(老生西皮二六)
《二進宮》的故事情節是:明穆宗死後,太子年幼。皇后李豔妃垂簾聽政,被其父李良矇騙,欲將朝政交其執掌。定國公徐彥昭、兵部侍郎楊波嚴詞諫阻,李妃執迷不聽。李良封鎖了昭陽院,使內外隔絕。徐、楊二次進宮進諫,李妃感悟,遂以國事相托。後楊波領兵誅斬李良,國始安寧。
二進官
(旦二黃慢板) 張尹秋 唱
楊予野記譜

漢族戲曲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方的花鼓戲、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和祁陽、東安一帶的花鼓燈等。
湖南花鼓戲是在當地的山歌、小調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至遲於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初期是演唱民歌小曲的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看相》等。自“打鑼腔”與“川調”傳入後,才出現了故事性較強的民間傳説題材劇目。
湖南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400多個,主要是反映民間生活,如生產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一類的內容。長沙花鼓戲《劉海砍樵》,描寫樵夫劉海遇狐仙胡秀英。胡秀英愛慕劉海,願成婚配,劉自覺家貧,不肯依允。胡再三表白,甘守貧困,二人遂成夫妻。
花鼓戲有曲調300支,可分為四類:①川調,或稱正宮調;②打鑼腔;③牌子,源於湘南民歌;④小調,是地方化了的明、清時調小曲。音樂結構以曲牌聯綴體為主,輔以板式變化。
川調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聲腔。湖南方言稱唱腔的過門(間奏)為川子或串子,意思是用過門將唱句串起來。川調由過門樂句和唱腔樂句組成,與湖南民歌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例: 劉海砍樵 [雙叫調]
打鑼腔有鑼腔正調和鑼腔散曲之分。傳統的打鑼腔不用弦管樂器伴奏,一人清唱,眾人幫腔,腔之句間穿插鑼鼓,類似大戲中的高腔,[木皮調]的結構是打鑼腔的基本形式:
蔡坤山犁田[木皮調]
長江花鼓戲
朱立奇記譜
與説唱型小戲相比,歌舞型小戲更接近歌舞而缺少戲劇性因素,音樂上也更接近民歌。
五、説唱型小戲——越劇

漢族戲曲越劇

因發源於古越國的所在地而得名。它的前身是紹興嵊縣一帶的説唱藝術“落地唱書”。後來因農村説唱藝人化妝登台演唱而向戲曲形式發展。開始時只上演些有關農民生活題材的劇目,在城市流傳後,逐漸改取坊間唱本或移植亂彈劇目。
20世紀初期是越劇男班的黃金時代。1928年以後,女子科班大量湧現,與男班展開競爭。1936年以後,女班因扮相俊美、曲調流暢而取代了男班,出現了舞台上男、女角色均由女演員扮演的局面。女班盛行於浙江和上海,並湧現出如姚水娟、筱丹桂、馬樟花等一批著名女演員,以後又有袁雪芬、尹桂芳、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等人,形成演唱藝術上的不同流派。
越劇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紹劇、餘姚清腔和武林調的音樂成分。越劇的主要曲調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等,並有倒板、囂板、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板式。
越劇的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柳毅傳書》等。
例 108
袁雪芬 範瑞娟唱
項管森記譜
例 109
紅樓夢
徐玉寶唱
弦下腔、雙哭頭 顧振遐、高鳴編曲
與歌舞型小戲相比較,説唱型小戲帶有較多的戲劇性因素,在音樂上也更擅長表現較複雜的感情和劇情。

漢族戲曲崑曲

(原應為“昆”),是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朝被稱為“崑曲”,又被稱為“崑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絃、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