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宮春·立春日

鎖定
《漢宮春·立春日》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立春日習俗,表達自己對天時人事的感觸,抒發自己懷念故國的深情,以及對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復的不滿,並傳達出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無限清愁。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往復迴旋,含蓄深沉。
作品名稱
漢宮春·立春日
作品別名
漢宮春·春已歸來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漢宮春·立春日作品原文

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1] 

漢宮春·立春日註釋譯文

漢宮春·立春日詞句註釋

⑴漢宮春:詞牌名。又名“漢宮春慢”“慶千秋”等。《夢窗詞集》入“夾鍾商”。各家句讀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九十六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⑵立春日:即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⑶“春已”三句:謂從美人鬢髮上的嫋嫋春幡,看到春已歸來。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綵綢為花、蝶、燕等狀,插於婦女之鬢,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幡勝,綵勝。此風宋時尤盛。
⑷“無端”兩句:言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餘寒猶在。無端,平白無故地。
⑸“年時”兩句: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迴西園。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西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遊賞。此指後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⑹“渾末辦”兩句:言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渾,全然。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賀。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青韭堆盤,《四時寶鑑》謂“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又一説,稱五辛盤。《本草綱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云:“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辛詞本此,但反用其意。
⑺“卻笑”五句:言“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裏,偷換人的青春容顏。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鏡裏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裏容顏漸老。更,何況。
⑻“清愁“兩句:言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解連環,據《戰國策·齊策六》: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智,而解此環否?”君王后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錐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⑼“生怕見”兩句:言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已先我還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2]  [3] 

漢宮春·立春日白話譯文

看到美人發上插着嫋娜顫動的春幡,就知道春已歸來。雖然已是春歸日,但沒有來由的風雨,仍不肯收盡冬日殘餘下來的清寒。每年應時迴歸的燕子尚未回還,料定今夜當夢迴西園。我滿懷愁緒,渾渾噩噩無心置辦應節之物,不能贈送鄰里黃柑臘酒,更不用説相互傳送堆滿青韭等蔬菜的“五辛”餐盤了。
可我卻嘲笑那東風,自立春日起,便忙於修飾薰染人間花柳,更加沒有些許的閒暇。偶爾閒下來又到鏡子裏,偷偷轉變人的青春容顏。如此清愁綿綿不斷,試問有誰能來解開這九曲連環般的愁緒?我最怕看見那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去年來自塞北的大雁今朝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2]  [3] 

漢宮春·立春日創作背景

《漢宮春·立春日》作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作者寓居京口時,當時作者剛剛成家。鄧廣銘在《稼軒詞編年箋註》“增訂三版題記”中説:“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範邦彥之女、範如山之妹成婚了。”此詞可能是作者從金人佔領區南歸的第一首作品。 [3]  [4] 

漢宮春·立春日作品鑑賞

漢宮春·立春日整體賞析

此詞從風俗民情入手,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於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嫋嫋”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闋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嫋嫋春幡散佈出來,暗示出作者對於春歸的喜悦。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
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餘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徵。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並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闋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裏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並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閒;二是東風偶爾清閒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閒、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鬆、甚至正話反説的趣味。
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説,極言清愁難消。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説,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悽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情、生命之悲所縈繞,急於擺脱又無可擺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瞭對於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後一韻,直探進暮春裏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於作者的人不如雁。這裏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於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脱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餘地很大。 [3]  [4]  [5] 

漢宮春·立春日名家評析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二:“燕夢”,奇。下片無跡有象,無象有思,精於觀化者。
明代潘游龍《古今詩餘醉》:“卻笑”至“變朱顏“等句妙。
清代賙濟宋四家詞選》:“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晏安酖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於此者。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稼軒詞其源出自楚騷,起勢飄灑。
近代梁啓勳《詞學》:詞題曰“立春”,無甚本事,然可謂極迴盪之致。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闋鋪敍“立春”而已。轉頭處向東風調笑,已屬妙語。更雲人盼春來,我愁春至,因其暗換韶光,老卻多少朱顏翠鬢,語尤雋妙。然則歲歲之花開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悵耳。 [3]  [4] 

漢宮春·立春日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6] 
參考資料
  • 1.    崔銘導讀.辛棄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4
  • 2.    東籬子編譯.辛棄疾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2-3
  • 3.    葉嘉瑩 朱德才 等.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上冊).北京:中國書店,2006:3
  • 4.    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6:446-448
  • 5.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576-1577
  • 6.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