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唐方誌輯佚

鎖定
《漢唐方誌輯佚》是1997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緯毅。
中文名
漢唐方誌輯佚
作    者
劉緯毅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年12月
頁    數
440 頁
定    價
22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1314423

目錄

漢唐方誌輯佚內容簡介

中國地方誌源遠流長,涵廣事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概括為:濫觴於兩漢,興起於六朝,發展於隋唐,完備於宋元,鼎盛於明清。但於宋代推行雕板印刷之前,包括地方誌書的漢唐文獻典籍,僅憑手寫傳鈔,故社會流傳受到極大限制。至於宮內所藏孤本秘籍,在歷代社會動亂中,屢遭浩劫,毀失情況亦亟嚴重。隋代牛弘曾列舉古籍“五厄”:一為秦皇之焚書,二為王莽之燔宮,三為董卓之禍亂,四為劉(淵)石(勒)之陷洛,五為蕭繹之毀書。南宋胡應麟則歷數周隋以來複有“五厄”,大業、天寶、廣明、靖康、紹定,通前為之“十厄”矣!以故,早在南宋時鄭樵即惋嘆“自漢以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至於地方誌書,因當時鈔本既少,亡佚尤為慘重,留傳至今者,僅千分之四五耳。實為我國文化史上一大遺憾。
不幸中值得慶幸的是,六朝唐人史注、唐宋類書、地理志以及文集筆記等,多徵引漢唐方誌的一些記述。由此引發後代有識之士,對其進行輯佚。堪為“零圭碎璧,彌足珍貴”。
元末明初陶宗儀,博覽古學,著述等身。其《説郛》採摭古籍六百餘種,其中漢唐方誌即達四十二種。此為輯佚方誌之嚆矢。清代輯佚之學大興,王漠《漢唐地理書鈔》輯地理志及方誌二百四十九種。惜付梓時僅存七十種,其中方誌十七種。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收輯漢唐方誌二十九種,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收輯宋前方誌五十五種。此外,張澍及魯迅亦輯秦隴、會稽古志十六種。以上諸家從古籍中悉心鈎沉,使人們得以窺見漢唐方誌端倪,功不可沒。但限於當時歷史條件,諸如秘藏館閣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以及罕見的宋元方誌、均無從獲見。即如《齊民要術》、《政和本草》等子書,亦未能利用。致使輯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遺漏。上述輯佚除卻重複,共輯方誌近九十種,約六萬餘字。
七十年代後期,我國撥亂反正後,百廢待興。為使漢唐方誌佚文得以較完整地集中展現出來,我於整理古籍之餘,着意對此進行輯錄。以後雖致力新編《山西通志》的編纂,此項工作亦未中輟。十餘年來,從四十餘種、六千餘卷類書、地誌、史書、子書中,共輯出漢唐方誌四百四十種,約四十萬字。內容涉及今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等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五百餘縣的地理沿革和自然、社會狀況。其中不乏重要和珍稀的歷史資料。
如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誌》“夷洲”條,以四百二十餘字,詳記台灣的地形、氣候、土壤、植被、農業、漁業、民俗、風情,是我國關於台灣地理的最早記述。有力證實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台灣即是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宋雷次宗《豫章記》中關於東漢建立廬陵郡、鄱陽郡及上蔡、永修等六縣的記載,《後漢書·郡國志》及《元和郡縣誌》均失載,對理清今江西省及其有關縣的建置沿革至關重要。
在生產、科技方面,南朝鄭緝之《永嘉記》“養蠶”條,除寫蠶的品種、特徵、生長習性外,並介紹飼養經驗及病害防治,反映我國古代養蠶業之發展水平。再如東漢楊孚《臨海水土記》載錄臨海地區魚類四十餘種,並介紹其不同生態特性,説明當時利用海洋資源已具相當水平。又如南朝宋《豫章記》“豐城縣”條關於煤炭的記載,系我國長江流域最早的煤炭紀實,亦為煤炭史的重要一頁。
至於西漢辛氏《三秦記》“沙角山”條關於沙漠地帶鳴沙現象的描述,是世界上鳴沙現象最早的科學紀實,已引起地理學界的重視。三國吳顧啓期《婁地記》關於太湖洞庭山溶洞的生動寫真,南朝宋段國《沙州記》揭示的雀鼠同穴與沈懷遠《南越志》記載的蛣蟹共生現象,山謙之《南徐州記》關於南沙縣海岸堆積地形變化的實錄,均系我國古代地理學之重要資料。
此外,漢唐方誌中尚載許多立德、立功、立言之歷史人物,其嘉言懿行,或軼聞趣事,對了解古代精神文明亦有裨益。僅舉以上幾例,已可窺視向被譽為“一方全史”之地方誌的一斑。現將散存古籍中的漢唐方誌佚文發掘整理出來,無疑對研究我國地理學史、手工業史、經濟史、農業史、科技史、文化史、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在當前全國普遍修纂社會主義新方誌的熱潮中,該書能為各地提供鮮為人知的地方史料,更具有現實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受階級和歷史的侷限,其中亦羼雜封建、迷信和荒誕不經的成份,我們應以一分為二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始能古為今用。
前中國地方史志協會副會長、中國地方誌舊志整理工作委員會主任董一博同志,於一九八四年全國舊志整理工作會議上,曾對此項輯佚工作極為支持。其後,一九八六年舊志整理委員會在
杭州研究《中國方誌大辭典》編纂方案時,仍垂詢此事。現多年宿願雖得了卻,而董老業已謝世,每念及此,感慨不勝。
當代著名方誌學家傅振倫先生,對輯佚之學向亟重視。九十高齡猶導引後學親撰序言,着實令人感動。謹表謝忱。
在當今商品大潮中,學術著作出版之難,學人多有感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明知出版此書不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但以繁榮學術研究為重,仍予出版。值此付梓之際,特向出版社諸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1] 

漢唐方誌輯佚目錄

三秦記(漢辛氏撰)
雲陽記(東漢王褒撰)
冀州風土記(東漢盧植撰)
陳留風俗傳(東漢圈稱撰)
哀牢傳(東漢楊終撰)
巴郡圖經
廣陵郡圖經(東漢王逸撰)
九江壽春記(東漢朱�撰)
交州異物志(東漢楊孚撰)
臨海水土記(東漢楊孚撰)
陳留耆舊傳(魏蘇林撰)
陳留耆舊傳
冀州論(魏盧毓撰)
冀州論(魏何晏撰)
汝南先賢傳(魏周斐撰)
宜陽記(魏阮籍撰)
秦記(魏阮籍撰)
瀨鄉記(魏崔玄山撰)
桂陽記(魏楊元鳳撰)
三州論(魏蔣濟撰)
西河舊事
關中圖
漢中記
洛陽記
上黨記
江東舊事
三田記(蜀誰周撰)
益州志(蜀譙周撰)
巴蜀異物志(蜀譙周撰)
永昌郡傳
婁地記(吳顧啓期撰)
荊揚已南異物志(吳薛瑩撰)
南州異物志(吳萬震撰)
會稽土地記(吳朱育撰)
會稽先賢傳(吳謝承撰)
吳都記
吳先賢傳(吳陸凱撰)
吳地記(吳環氏撰)
吳縣記(吳顧微撰)
吳興錄(吳韋昭撰)
三吳郡國志(吳韋昭撰)
豫章舊志(吳徐整撰)
豫章列士傳(吳徐整撰)
桂陽先賢畫贊(吳張勝撰)
臨海水土物志(吳沈瑩撰)
廣州先賢傳(吳陸胤撰)
河南十二縣境簿
河南郡圖經
晉中州記
洛陽記(晉陸機撰)
洛陽記(晉華延雋撰)
洛陽記(晉楊�期撰)
洛陽宮殿簿
洛陽宮地記
洛陽宮舍記
洛陽故宮名
汝南記(晉杜預撰)
陳留志(晉江敞撰)
雍州記(晉裴秀撰)
西京記(晉戴延之撰)
關中記(晉潘岳撰)
冀州記(晉裴秀撰)
冀州記(晉荀綽撰)
中山記(晉張曜撰)
濟陽錄
兗州記(晉荀綽撰)
齊地記(晉晏漠撰)
齊記(晉伏琛撰)
魯國先賢傳(晉白褒撰)
三齊略記
濟北先賢傳
吳記
分吳會丹陽三郡記
吳郡記(晉顧夷撰)
永世記
廣陵耆老傳
廣陵烈士傳(晉華鬲撰)
三吳土地記(晉顧長生撰)
徐州記
吳興山墟名(晉張玄之撰)
會稽記(晉賀循撰)
會稽先賢像贊(晉賀氏撰)
會稽後賢傳(晉鍾離岫撰)
永嘉流人名
九江圖(晉張須無撰)
潯陽記(晉張僧監撰)
潯陽錄
荊州記(晉範汪撰)
荊州記(晉庾仲雍撰)
荊州先賢傳(晉高範撰)
荊州土地記
武昌記(晉史籤撰)
宜都山川記(晉袁山松撰)
楚國先賢傳(晉張方撰)
湘州記(晉庾仲雍撰)
湘中記(晉羅含撰)
長沙耆舊傳(晉劉或撰)
交廣記(晉王隱撰)
交廣記(晉黃恭撰)
交廣二州記(晉王範撰)
交州記(晉劉欣期撰)
交州雜事
廣州記(晉裴淵撰)
廣州記(晉顧微撰)
廣州記
珠崖傳(晉蓋泓撰)
巴蜀志(晉袁休明撰)
巴漢志
南中志(晉魏完撰)
南中八郡志
異物志
南方草物狀(晉徐衷撰)
涼州記(後燕張資撰)
涼州記(西涼段龜龍撰)
涼州異物志
西河記(西涼段龜龍撰)
京口記(宋劉損撰)
南徐州記(宋山謙之撰)
吳地記(宋董覽撰)
吳郡地理記(宋王僧虔撰)
揚州記(宋劉澄之撰)
江左名士傳(宋劉義慶撰)
丹陽記(宋山謙之撰)
徐州地理志(宋劉成國撰)
徐州先賢贊(宋劉義慶撰)
徐州先賢傳
義興記(宋吳穆之撰)
會稽郡十城志
會稽記(宋孔靈符撰)
吳興記(宋山謙之撰)
永嘉記(宋謝靈運撰)
永嘉記(宋鄭緝之撰)
東陽記(宋鄭緝之撰)
錢塘記(宋劉道真撰)
臨海記(宋孫詵撰)
宣城記(宋紀義撰)
壽陽記(宋王玄謨撰)
豫州記(宋劉澄之撰)
南雍州記(宋郭仲產撰)
荊州記(宋盛弘之撰)
荊州記(宋劉澄之撰)
荊州記
荊州圖副
武昌先賢志(宋郭緣生撰)
始安郡記(宋王歆之撰)
湘州記(宋甄烈撰)
湘州記(宋郭仲產撰)
湘州營陽郡記
武陵先賢傳
南康記(宋鄧德明撰)
南康記(宋王韶之撰)
南康記
江州記(宋劉澄之撰)
豫章記(宋雷次宗撰)
鄱陽記(宋劉澄之撰)
臨川記(宋荀伯子撰)
尋陽記(宋山謙之撰)
尋陽記(宋王縝之撰)
潯陽記
益州記(宋任預撰)
梁州記(宋劉澄之撰)
沙州記(宋段國撰)
仇池記(宋郭仲產撰)
秦州記(宋郭仲產撰)
齊地記(宋解道康撰)
齊地記
始興記(宋王韶之撰)
南越志(宋沈懷遠撰)
交州記(宋劉澄之撰)
交州記(宋姚文鹹撰)
交州記
吳地記(齊陸道瞻撰)
吳地記
南兗州記(齊阮敍之撰)
漢南記(齊張瑩撰)
武陵記(齊黃閔撰)
沅陵記(齊黃閔撰)
沅川記(齊黃閔撰)
南陽先賢傳
京邦記(梁陶季直撰)
建安記(梁蕭子開撰)
南雍州記(梁鮑至撰)
雍州記
荊南志(梁蕭世誠撰)
益州記(梁李膺撰)
益州記
武陵記(梁伍安貧撰)
武陵記
建康記(陳姚察撰)
建康宮殿簿
吳郡緣海四縣記
國山記(陳陳暄撰)
江乘地記(陳是乘民撰)
會稽地誌(陳夏侯曾先撰)
淮南記
安城記(南朝王孚撰)
廬陵異物志(南朝曹叔雅撰)
江陵記(南朝伍端休撰)
荊州地理記
荊南圖副
南荊州記
湘州記
湘東記
長沙志
南兗州記(阮升之撰)
揚州記(阮升之撰)
南方異物志
三晉記(北魏王遵業撰)
三晉山險記
徐地錄(北魏劉芳撰)
徐州記(北魏楊譁撰)
彭門記
洛陽地記
陽城記
趙記(北齊李公緒撰)
鄴都故事(北齊楊楞伽撰)
鄴城記
西京記(北魏崔鴻撰)
西京記(北周薛實撰)
長安記
三齊記(張�撰)
齊州圖經
青州先賢傳
太山郡記
隴西記
雍州圖經
京兆記
京兆舊事
長安圖
冀州圖經
�州記
故安圖經
上谷郡圖經
幽州圖經
趙記(邢子勵撰)
襄國記
洛陽記
洛陽圖經
魏郡圖經
東郡圖經
弘農郡圖經
隋陳州圖經(隋郎蔚之撰)
淮陽圖經
江都圖經
丹陽郡圖經
淮陰圖經
宣城郡圖經
(復州)圖經
(襄州)圖經
襄陽風俗記
續襄陽耆舊傳(唐陸龜蒙撰)
湖南風土記
朗州圖經
唐開元(朗州)舊記
五溪記
長沙圖經
茶陵圖經
衡山圖經
(灃州)圖經
(道州)圖經
嶺南異物志(唐孟�撰)
南海郡傳
潮陽舊圖經
羅州圖經
(康州)舊圖經
續南越志
邕州圖經
臨桂圖經
鬱林異物志
附:五代方誌
婺州圖經
豫章記(南唐塗�撰)
引用書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