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匈戰爭

鎖定
漢匈百年戰爭又稱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前後歷經130餘年。
名    稱
漢匈戰爭
地    點
漢匈邊境等
參戰方
西漢,匈奴
結    果
西漢勝利,匈奴投降
主要指揮官
衞青,李廣,霍去病,李敢;單于等
竇憲、閻盤、耿譚、耿夔,南單于等;北單于
別    稱
漢匈百年戰爭

漢匈戰爭過程

漢匈戰爭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這一階段採取了妥協的和親政策。漢文帝時,“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

漢匈戰爭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另外,漢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年),衞青李息出雲中,西經高闕,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取得河南之戰的勝果,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築陰山甫麓的長城。同年開始修築長城。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設置涼州四郡。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單于恨渾邪王損兵折將,渾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漢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里,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户、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滷(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一生戰無不勝,凡六擊匈奴,斬俘敵12萬餘人,收降4萬餘人。
至此,通過以衞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對匈奴進行三次大規模戰爭,漢朝消滅了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收復河套並佔據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關係,為漢朝與西域之間開闢通道,而匈奴則狼狽北徙漠北,匈奴帝國從此逐漸走向衰亡,匈奴威脅基本解除。 [2] 

漢匈戰爭第三階段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冤死。漢朝經歷多年對外戰爭,耗資巨大。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指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8] 
第三階段從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前90年)。
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趙破奴率領漢軍攻打匈奴,被匈奴所圍,全軍覆沒。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李廣利攻打匈奴,慘敗,差點就沒有逃脱,六七成的漢軍將士被殺。
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李廣利率領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攻擊匈奴單于,公孫敖率領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攻擊匈奴左賢王,漢軍戰不利,皆引還。 [1] 
漢武帝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率軍深入漠北,漢軍全軍覆沒。至此,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

漢匈戰爭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從漢昭帝即位後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結束。
在此期間,漢朝取得六次大勝(西祁王之戰田廣明等六路漢烏聯軍攻匈奴之戰西漢三路擊匈奴之戰甌脱王之戰犁污王之戰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之後,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結束,北匈奴滅亡,南匈奴歸附稱臣。 [3] 
漠北之戰後,匈奴汗國在歷經漢軍屢次重創後元氣大傷,內外交困,流年不利。公元前60年又爆發了“匈奴五單于爭位戰”,分裂為南北兩支均向漢朝遣使朝獻,“遣子入侍漢廷”。 [4]  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要求與漢稱臣,漢元帝以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于,是為昭君出塞;北匈奴單于“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向西域進兵,出爾反爾,殺害漢使。時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發出“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矯詔發兵”,調集漢朝在車師的駐軍(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還集合了漢朝西域各屬國兵 [5]  ,於康居(現中亞塔拉斯河畔)斬殺北匈奴單于郅支,宣告漢朝取得了漢匈戰爭的徹底勝利。

漢匈戰爭後記

東漢時期,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匈奴由於天災和內亂又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與漢朝關係友好 [6]  。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漢明帝時期一度侵擾漢朝邊境,後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
直到章和二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三千華里,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匈奴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竇憲在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前後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7]  此後,北匈奴向西遷徙,間接改變了歐洲歷史格局。
參考資料
  • 1.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發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遊擊將軍韓説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萬餘人與貳師會。廣利與單于戰餘吾水上連日,敖與左賢王戰,不利,皆引還。
  • 2.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第七章·〈武帝的北伐〉》: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163-166
  • 3.    《資治通鑑·漢紀》
  • 4.    《漢書·宣帝紀》
  • 5.    《漢書·元帝紀》:(陳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使士
  • 6.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第七章·〈匈奴的稱臣〉》: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166-168頁
  • 7.    《後漢書·卷二十三》: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温犢須、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 8.    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