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初三傑

鎖定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説。漢高祖劉邦曾問羣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羣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中文名
漢初三傑
外文名
Three Outstanding Heroes of Early Han Dynasty
別    名
漢初三大名將
所處時期
西漢(秦末漢初)
成    員
張良、蕭何、韓信
稱號來源
漢高祖劉邦

漢初三傑人物簡介

漢初三傑韓信

韓信畫像 韓信畫像 [1]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吳起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已失傳) 。
韓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於山西靈石縣南焉鄉高壁村的高壁嶺山的“山西韓信墓”;二是,位於西安灞橋區新築鎮新農村的“陝西韓信墓”;三是,淮陰的“江蘇韓信墓”。

漢初三傑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9年),字子房,漢族,祖籍古韓國。 [2]  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畫像 張良畫像 [3]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着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潁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説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脱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漢中地”。後韓王成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羣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漢初三傑蕭何

蕭何 蕭何 [4]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
蕭何出生於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東護城河西岸,現蕭何宅遺址尚存。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户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漢初三傑人物分析

漢初三傑關於韓信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説,韓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了。他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一舉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這是與他超人的軍事指揮天賦分不開的。他曾經在與劉邦的閒談中認為劉邦只有指揮十萬軍隊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能力而言,卻沒有數量限制,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成語的來歷)。
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他身處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極易招來殺身之禍的境地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終於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后之手,真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責任。 [5] 

漢初三傑歷史評價

蒯徹以“略不世出”來讚譽韓信
南宋文學家陳亮則説:“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學者茅坤韓信的用兵藝術有如下精闢的論斷:“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漢初三傑關於蕭何

三國志11中蕭何 三國志11中蕭何
漢初三傑裏的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只能勉強説他智有餘而仁不足。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説了,劉邦説的“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確切的評價。尤其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隨着他的辭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慣例,甚至他的繼任者曹參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於這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隨”。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提起蕭何,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於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別,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后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漢初三傑歷史評價

這就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歷。雖然縱觀蕭何的一生,這個不仁不義的污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並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但污點畢竟是污點,與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完人標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漢初三傑關於張良

在漢初三傑裏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説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裏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於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衞隊護衞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説;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漢初三傑歷史評價

歷史學家司馬遷張良讚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連輕易不肯讚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專門為張良寫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論》,文中對張良的品德感嘆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漢初三傑不同結局

漢初三傑歷史概況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的評價精確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問羣臣自己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比自己勢力大得多卻失去天下又是為何?羣臣的對答都沒有説到點子上。劉邦笑了笑説:“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歷史淵源

然而,就是被劉邦親自稱之為“人傑”的三個人,均功勞蓋世,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大不相同。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手握兵權,而且攻齊之後又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在關中也是有着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則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而且張良是外來户,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漢初三傑張良處理

張良 張良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户”,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漢初三傑蕭何處理

蕭何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説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説:“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着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説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户,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衞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説:“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衞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衞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説:“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説:“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污’,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倖免於難。

漢初三傑韓信處理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説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周勃、曹參等是劉邦的子弟兵,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齊魯之地後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挾封他為齊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雖然是軍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沒有張良的淡泊名利,瀟灑飄逸,也沒有蕭何的深沉老練,善於處理各種複雜局面的政治手段,終於使自己走上絕境;其五犯的幾個低級錯誤更是讓劉邦抓住了藉口。像開始收留鍾離昧而又殺掉鍾向劉邦獻媚,滿腹牢騷到處喊冤,與陳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參考資料
  • 1.    韓信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3-05]
  • 2.    《史記》: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 3.    張良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3-05]
  • 4.    蕭何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3-05]
  • 5.    成敗蕭何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