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

鎖定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大多於湘江西岸沿低矮山丘蔓延,區域總面積達30平方千米,是漢朝時期的古遺址。 [2]  [4]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是漢長沙國王室及成員墓,已發現與長沙王陵墓羣相關的各類遺蹟點23處,其中已發掘者5處。墓葬規模普遍較大,皆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鑿于山體之中,墓室為帶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黃腸題湊葬制,部分還採用了金縷玉衣等漢代高等級喪葬形制(禮儀)。自1974年始,配合建設工程先後發掘了陡壁山漢墓、象鼻嘴一號漢墓、望城坡“漁陽”王后墓、風篷嶺漢墓、風盤嶺漢墓等5座長沙王或王后陵墓。漢代長沙王陵墓羣的發掘豐富了長沙本地西漢時期的墓葬資料,同時為研究漢代長沙王陵的位置與範圍以及附近區域是否存在漢代聚落等提供了基礎性資料,為研究漢代的埋藏制度、陵園佈局、葬具名實、喪葬禮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  [9] 
2013年5月,漢代長沙王陵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
地理位置
湖南省長沙市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
所處時代
漢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32-2-11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歷史沿革

自1974年始,配合建設工程先後發掘了陡壁山漢墓、象鼻嘴一號漢墓、望城坡“漁陽”王后墓、風篷嶺漢墓、風盤嶺漢墓等5座長沙王或王后陵墓。 [6] 
1985年,全國性文物普查時,發現了漁陽墓。1993年初,進行基本建設時,將其封土推毀。1993年2~7月,為配合基本建設,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長沙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2005年12月底,在望城縣星城鎮銀星村一座名為“風篷嶺”的山上進行開發建設時,發現了一座大型豎穴巖坑木槨墓。2006年3~10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望城縣文物管理局聯合對風篷嶺Ml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8] 
2006年、2012年11月至2018年12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長沙市望城區谷山丘陵區域北部的風篷嶺—桃花嶺墓地進行了全面調查。發現了桃花嶺漢墓、叢葬坑、11座陪(祔)葬墓和功能暫不明確的夯土牆。 [6] 
2013年9月至11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建設對時代傾城一號漢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2019年~2021年,先後開展了桃花嶺墓園環境整治工程和文旅提升工程,兩個項目的順利竣工標誌着遺址公園桃花嶺組團的基本建成,也標誌着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2] 
自2022年10月,對望城區和順總部基地建設項目進行考古發掘以來,已清理西漢時期墓葬21座,出土陶器、滑石器、金屬器等各類遺物234件(組)。 [4]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長沙王王室成員墓葬分佈圖 長沙王王室成員墓葬分佈圖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是漢長沙國王室及成員墓,位於與長沙國都城臨湘一江之隔的湘江西岸的低矮丘陵區。已發現與長沙王陵墓羣相關的各類遺蹟點23處,其中已發掘者5處。墓葬規模普遍較大,皆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鑿于山體之中,墓室為帶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黃腸題湊葬制,部分還採用了金縷玉衣等漢代高等級喪葬形制(禮儀)。 [2] 
桃花嶺漢墓
桃花嶺漢墓位於湘江西岸的沿江低矮丘陵台地上,屬於長沙中部丘陵崗地區,地質結構主要以石英砂岩、砂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山丘多呈島狀分佈,山丘間間隔存在若干地勢較低的水塘。桃花嶺墓園歷史上曾遭到若干次的嚴重破壞,保留了部分漢代地層。
桃花嶺漢墓是漢代長沙王陵墓羣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桃花嶺漢墓本體,夯土垣牆一段及13座中小型陪葬墓。其中墓葬本體平面呈甲字形,為帶墓道的豎穴巖坑木槨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槨室等部分組成。墓主為西漢中晚期某代長沙王。雙面雲紋青玉璧、長沙王印金印等重要文即出土於此處。 [2]  [6] 
和順總部基地西漢墓葬
M12
M12(2張)
21座墓葬均為西漢時期的小型豎穴土坑墓,可分為帶墓道的“凸”字形墓葬和不帶墓道的長方形墓葬。古墓中,存在多墓並列且墓向基本一致的現象,有可能為夫妻合葬或家族成員合葬。M12的墓坑中仍可見較完整的槨具痕跡,形如“Ⅱ”,且墓底中部有5個一字排列的支柱朽痕。考古專家推測M12有可能為“立架式”的雙層墓結構。 [4] 
馬坡山—廟坡山陵園
馬坡山—廟坡山陵園的陵園垣牆平面呈“曰”字型,與帝陵規整的長方形很不一樣。廟坡山漢墓發現了有“王后家官”字樣的漆耳杯,是王后使用的物品。 [5] 
時代傾城一號漢墓
時代傾城一號漢墓 時代傾城一號漢墓
時代傾城M1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巖坑墓,平面呈“中”字形,方向319°。在發掘之前,封土和墓葬上部已被破壞,殘長21.5米,寬5.94米,殘深4.8米。整座墓葬由墓道、前室、後室組成。墓道位於墓坑北壁正中,為長斜坡式,北端寬,南端略窄,整體略向東傾斜,墓道口已遭破壞,殘長11.1米,寬2~2.4米,墓道下端口殘深2.88米,與墓底持平。坡度12°。墓道兩壁規整,有明顯的加工痕跡,底部殘留踩踏面。墓坑平面呈“凸”字形,豎穴式。墓坑口部已被破壞,殘長22.5米,殘寬5.94米,殘深4.8米。時代傾城M1是一座前、後雙室墓,前室東西各有一個外藏室,用於放置隨葬品,後室則為置棺的主室。 [7] 
望城風篷嶺漢墓
望城風篷嶺漢墓M1 望城風篷嶺漢墓M1
風篷嶺Ml為帶墓道的豎穴巖坑木槨墓,平面呈“中”字形,方向347°,在發現之前,墓葬幾部已被推掉,殘長30.3米、殘寬14.6米、殘深3.26米。整座墓葬由墓道、墓坑、題湊、槨室和套棺等組成。墓道位於墓坑北壁正中,為斜坡台階式。墓坑平面呈“凸”字形,豎穴式。六個角的位置略向外突出,使得墓壁略彎曲,棺室尤甚。墓坑口部已遭破壞。題湊位於墓坑壁與木構槨室外壁之間,除墓道下端口和中列前室之間缺失外,基本圍繞槨室一週,平面略呈“凸”字形。槨室構築於題湊所圍的內部空間,平面呈“凸”字形,長16.5米、寬11.5米。整個槨室木結構,由枕木、底板、牆板、立柱、門和頂板等部分構建,槨室內部各分室以墓道和棺室一線為中軸線,分作東,中、西三列配置,平面均為長方形。中列分為前室、中室和後室(即棺室),東、西兩列也各分為前、中、後三室,總計9間。 [8] 
西漢漁陽墓
望城坡西漢漁陽墓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鹹嘉湖西側,東距江邊約2.5千米,東南距灣鎮約2千米。此地為嶽麓山餘脈的丘陵地帶,麓山在其南側,四周的山丘海拔高度為65~76米。該墓依山臨湖,地勢高曠,東北與陡壁山、象鼻嘴山等兩座西漢早期長沙國王室墓(20世紀70年代發掘)隔湖相望,相距約2千米。
西漢漁陽墓
西漢漁陽墓(3張)
西漢漁陽墓在一座海拔71.2米的山丘上,墓地現存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在其東、西、南三面各有一個外藏坑。主墓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巖坑木槨墓,平面呈“甲”字形,方向287°,主墓現存長約37米,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組成。斜坡墓道位於墓坑西壁正中,全長21.02米,坡度18°。在墓道東端距墓坑西壁邊約2米、距墓道底約1米處的填土中,發現一對偶人,跽坐於竹薦之上,兩臂平伸作攔阻狀。手臂皆木製。偶人通高88釐米、體厚60~66釐米、兩臂通寬172~184釐米。頭部用整木雕琢,五官畢具,耳、鼻單作,再用木梢銜接。腦後部平整,鑿有方格狀斜槽,清理時還發現絲帛殘片。墓坑平面呈長方形,墓口南邊因施工而被破壞,北、東邊尚保留一段台階,與墓道處於同一水平面,寬1.3~1.4米。外槨平面呈長方形,長7.4米、寬5.7米、高3米。由枕木、底板、牆板、蓋板及槨門、藏室組成。內、外槨門之間的空間形成前室,其南北兩側設門,與南北藏室相通。內槨位於前室東側,平面呈長方形,長3.47米、寬2.7米、高2.16米。由底板、牆板、槨門、蓋板組成。套棺長方形兩重棺,兩棺緊密套合,置於內槨室後部。出土時外棺蓋已被盜掘者掀翻在底板之上。外藏坑分佈於主墓的東、西、南面,皆為巖坑豎穴。 [9]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文物遺存

和順總部基地西漢墓葬
滑石璧,紋飾為菱格紋+圈點紋 滑石璧,紋飾為菱格紋+圈點紋
和順總部基地西漢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尤以軟陶居多,陶鼎、陶盒、陶壺、陶鈁、陶罐等器物為主要組合形式,此外還出土了2件鐵器、2件滑石璧、1件琉璃璧。 [4] 
風篷嶺漢墓
風篷嶺漢墓出土文物
風篷嶺漢墓出土文物(2張)
風篷嶺漢墓出土器物的數量較多,按質地可分為陶器,銅器與銅錢、漆(木)器、玉器、水晶器、金器、鑑金器、銀器、鐵器、絲織品等。金縷玉衣1套。殘存玉衣片32片和少量金縷、雲母薄片出土於中列後室西北部。由於屍骨從漆棺中被拖出,殘損嚴重。玉衣片因土沁而呈現白色和黃色長方形,一面陰刻幾何紋,內貼金箔片或雲母薄片,四角有的有穿孔,有的無穿孔,出土時部分玉衣片以金縷相連,玉衣片下粘連有極薄的雲母片。風篷嶺漢墓還出土了“長沙王后家杯”漆耳杯。 [8] 
時代傾城一號漢墓
時代傾城一號漢墓出土銅器、鐵器、玉器、陶器等。銅器包括鋪首、奩。鐵器有帶鈎、短劍、扣飾、鐵釜、鐵削。陶器為泥質灰陶器和印紋硬陶器兩類。還出土了大量五銖泥錢。 [7] 
西漢漁陽墓
西漢漁陽墓出土文物
西漢漁陽墓出土文物(2張)
西漢漁陽墓出土文物按其質地可分為金、玉、石、鐵、漆木、骨角、陶器和紡織品等。漆木器種類繁多,有耳杯、盤、盒、盂、壺、卮、匜、案、幾、匕、磬、排簫、琴、瑟、築、陸博、硯盒、奩盒、具杯盒、傘、杖、方器座、俑,以及木質象牙、犀角等。在墓中出土一批木楬上記載了大量紡織品的名稱、數量。木楬、籤牌、封泥匣100餘件。大多殘斷,材質經鑑定為杉木。其中木楬均呈長方形,上圓下方,首部塗黑,有二穿用來系懸。木籤牌呈長方形,下端兩側各有一缺口,用來繫繩。封泥匣均為長方塊,中間下凹以填封泥,縱斷面呈“凹”字形。 [9]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歷史文化

吳劉兩姓長沙王
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至漢建武十三年(37年),長沙國經歷了兩個姓氏、共14位長沙王的統治。先是漢初的異姓長沙王“吳氏長沙王”,後是劉氏長沙王。吳氏長沙王歷經文王吳芮、成王吳臣、哀王吳回、恭王吳右、靖王吳著五代五位王。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墓主第一代軑侯利蒼、第二代軑侯利豨所在的歷史時期,正是第二代至第四代吳氏長沙王在位時期。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漢景帝之子劉發被封為長沙王(諡號定王),開啓了劉氏長沙王時代。劉發在位時,軑侯已經傳至第三代利彭祖、第四代利秩。最後兩位長沙王劉舜、劉興,一個被廢,一個被貶為臨湘侯,薨後不能入葬王陵區。吳氏長沙王和劉氏長沙王的陵區位置分界明顯。從長沙城市佈局來看,可以以嶽麓大道為界區分。嶽麓大道以南,吳氏長沙王及王室成員墓葬主要分佈在嶽麓山一帶;嶽麓大道以北,劉氏長沙王及王室成員墓葬主要分佈在谷山一帶。 [6]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研究價值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的發掘豐富了長沙本地西漢時期的墓葬資料,同時為研究漢代長沙王陵的位置與範圍以及附近區域是否存在漢代聚落等提供了基礎性資料,為研究漢代的埋藏制度、陵園佈局、葬具名實、喪葬禮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9]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保護措施

2009年起,望城區文物部門在月亮島銀星村設立漢代長沙王陵墓羣安防工作站,採用“人防+技防”方式加強墓羣安全巡護,鑄就文物安全生命線。8名專業巡護人員開展山頭日常巡護及監控設備維護的工作。 [3] 
2013年5月,漢代長沙王陵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旅遊信息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地理位置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

漢代長沙王陵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漢代長沙王陵墓羣,路程約14.5千米,用時約2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