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中門

鎖定
漢中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的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城西(今東漢中路虎踞路交匯處),城門現已不存,附近闢有漢中門廣場,明代城門漢西門(又名石城門)甕城位於廣場內。
明清時期,由石城門出城後,經石城橋出城可達北河口、江東門等地區。1933年前後,國民政府為改善首都交通,修築漢中路,在明代城門漢西門(又名石城門)以北百餘米的城牆上開闢豁口,修築了一座西式牌坊城門,並命名為漢中門。
1958年前後,漢中門城門拆除,漢中門地名沿用。如今漢中門廣場內的甕城為南京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的漢西門(石城門),附近有漢西門大街等地名。
中文名
漢中門
外文名
Hanzhong men
開闢時間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拆除時間
1958年
地理位置
南京市
城門風格
西式牌樓式城門

漢中門背景介紹

漢中門與漢西門地區今昔對比 漢中門與漢西門地區今昔對比
漢中門並不是明代開闢的南京城最初十三座城門之一,而是開於1930年。1933年開闢漢中路時,在城牆上新闢西式三券門洞,介於清涼門與石城門(又稱旱西門或漢西門)之間。漢中門、新民門和武定門是民國時期開闢的三座西式牌樓城門。
1958年,漢中門被拆除。如今,漢中門是一處交通樞紐,東西向的漢中路與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交匯。
明代開闢的石城門(又稱旱西門或漢西門),位於漢中門城門南側不遠處。漢中門城門遭到拆除後,地名沿用。石城門則是地名不存,但是城門仍在,又因漢中門與石城門距離很近,所以大多數人會將兩者混淆,甚至以為是一個城門。
漢中門是民國時期開闢的城門,石城門(又稱旱西門或漢西門)則是明南京城十三座城門之一。

漢中門漢中門廣場

漢中門、漢西門位置 漢中門、漢西門位置
在南京的漢中門廣場裏,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石城門。該門始建於南唐,為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城門。這裏歷史文化氛圍濃重,是六朝古都南京豐厚文化積澱的一個縮影。改建前的漢中門本身日趨衰落,已難見昔日城堡的雄姿。南京市政府對其進行了新的規劃設計,以突出古石城門的濃郁歷史內涵為基調,設計也沿着“古城堡”這一歷史主題向古今雙向延伸,石制的辟邪、六朝石刻、記事碑、古井遺址、石燈籠;廣場綠地、鋪裝、照明、主題雕塑等,使古城堡和新建廣場達成共鳴。而除了這些現代風格的痕跡,南京還首次運用“霧森”系統,在廣場北面的草地和雕塑下合理佈置了“紅寶石霧森噴頭”,當“霧森”裝置打開後,雲氣飄渺,如煙似夢,配合上那些古老的文物,就營造出了一個懷舊的氛圍。這個“霧森”創造出來的意境與廣場的主題相匹配,共同為遊憩其間的人們營造出整體的歷史文化感。
南京淪陷時期的漢中門 南京淪陷時期的漢中門
漢中門文化廣場於1997年3月建成開放,佔地2.2萬平方米,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既有古樸風貌,又具現代氣息,是一處美輪美奐的文化休閒場所,南京都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廣場分為迴歸田園區、舞台廣場活動區、休閒漫步區和古城牆登眺區等4大景區。
迴歸田園區以花崗岩鋪裝的園路勾勒出“田”字方格,16塊方格內碧草青青,月季花紅彤彤,三兩棵自然保留的大樹灑下片片綠蔭,體現了一派田園風光。
舞台活動區以甕城軸線為中心,花崗岩鋪裝的露天舞台200平方米,1500平方米的下沉廣場可容納觀眾2000人,是舉辦廣場文化活動的佳好場所。
休閒漫步區砌築磨光花崗岩貼面的高、低植花壇總長1850米,鋪植草坪地被8000平方米,栽植龍柏杜鵑、紅花木等喬灌木2600株,擺放草花2000盆,倘佯在紅花綠草中,心情休閒散步。
古城牆區以經過修整的340米城牆和佔地1000平方米的甕城堡組成,設有登城坡道,市民可沿階上行,登城眺望廣場古樸自然的全景和城西地區的風姿綽約。此外,廣場內還設有自動噴灌系統,149只噴頭噴射出的水流,有的宛如蓮花,有的似白龍;24只廣播音響頒各角落,不時地播放着輕音樂和廣場簡介;97盞草坪燈和12盞高杆庭院燈、102盞大功率泛光燈將廣場映照得通亮;廣場內還安放了42張長條椅、62張古鼓凳和百把遮陽傘,為市民休憩提供了便利。

漢中門歷史沿革

漢西門甕城 漢西門甕城
公元211年,孫權自京口(今鎮江)徒治秣陵。公元212年,孫權便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礎上加建石頭城。築城長7裏100步,南開二門,北開一門,最南端之門名日"石城門"。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金陵城,在此基礎上加築翁城,並沿襲東吳時故名,仍稱"石城門"。
1931年,民國政府在此北側正對漢中門另闢一門,稱"漢中門"。由此可見,今漢中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11年,孫權時期開築的"石城門",迄今,座古老的城門已經歷了近1800年的歷史。歷經近1800年的石城六留下了無數人文史話,其中,堪稱奇聞的是--公元280年,晉代大將王睿攻進石城門後,東吳後主孫皓平日淫兇殘暴,亂殺無辜,見敵人打進來卻束手無策,竟叫人抬着棺材同自己到石城門受降,祖先創出的江山,便由此斷送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過一首《西塞山懷古》以記其事:"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漢中門名字由來

1368年建立明朝時,朱元璋佔領南京已有12年。1366年他下令開始修建城牆。剛建成時,內城共有13座城門,其中就包括石城門。但事實上,石城門的歷史比明城牆更加悠久。
據《江寧府志·城邑考》記載:"明初鼎新,京城唯南門、大西、水西三門尚仍舊,而易以新名。"這裏的南門是中華門,大西門就是石城門。
漢西門甕城 漢西門甕城 [1]
早在楊吳天佑十二年(915年)建造金陵府城時,位於城西的這座城門已具雛形,那時名為大西門。經南唐的改擴建,再歷時宋元,4個朝代、400餘年的"承上啓下",至朱元璋建明城牆時已具規模查閲《南唐江寧府圖》、《宋建康府圖》和《元集慶路圖》,這400餘年間只是名稱略有改動,大西門演變成了"西門"。
此門以北里許,就是南京著名的石頭山(今稱清涼山),山上有東周楚國的金陵邑城和"金陵第一帝"孫權在故址上修築的石頭城。登上城門樓,石頭城一覽無餘。明朝統治者寄希望於這座城門能夠像當年石頭城一樣堅如磐石,固若金湯,於是將大西門易名為石城門。
漢中門
漢中門(5張)
為何叫"旱西門"?這要追溯到南唐時期。烈祖李昪定都南京後,將城西緊鄰內秦淮河交通要道而建築的城門命名為龍光門,又稱下水門,民間則稱其水西門。至元朝,"水西門"這個稱呼被官方接受。查閲《元集慶路圖》,"水西門"已作為正式標註出現該圖之上。明初,城牆建好以後,朱元璋將水西門改名為三山門,但民間仍習慣性地稱其為水西門。同時人們也不習慣稱呼"石城門",為示區別與對應,便稱其為"旱西門"。一水一旱,倒也形象。
至清朝,不知是出於清朝懷柔政策的需要,還是民間反清情緒的潛移默化,"旱西門"又逐漸演變成了"漢西門",並在民間一直沿用。

漢中門交通線路

公交線路:13路 18路21路 29路 312路 5路 68路 78路 109路805路 813路 9路 中6線 中華線 漢6線 D15路
地鐵線路:南京地鐵2號線漢中門站,共4個出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