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中古城牆

鎖定
漢中築城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紀元前的戰國時期。據《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歷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長城“南鄭”(治今漢台區)。
這座兩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長修建的漢中古城垣,在今城東北二里。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智慧。
中文名
漢中古城牆
地    點
陝西省漢中市
始建時間
451年
城牆高
三丈(10米)
城牆周長
4.65公里

漢中古城牆歷史沿革

漢中府北門 漢中府北門
據《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歷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長城“南鄭”(治今漢台區)。
這座兩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長修建的漢中古城垣,在今城東北二里。
以後漢中城垣修葺史不斷載。漢代,漢中城郭規模恢弘。“南鄭大城(即郭)週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即城),南憑津流,北結環雉,金鏞漆井,皆漢所築”(《水經注》)。
隋代,移址重建。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隋煬帝大業(606—617)中,徙郡城於故城西南,臨漢水”。入此城址定型。
明清兩代,大規模修葺漢中府城。據《漢南續修郡志》載,明、清時期對漢中城進行過十次整修。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漢中知府費震重修漢中城垣,高三丈(10米),上寬一丈五尺(5米),下寬二丈五尺(8.3米),周長九里三分(4.65公里)。
建有四門及城樓,東名朝陽,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漢中知府東周以磚砌護城牆,同時,開鑿護城河,河寬十丈(33米),深一丈八尺(6米),引山河堰水涇流。此時,漢中城池兼備,更為壯美堅固。
漢中古城牆照片與繪畫
漢中古城牆照片與繪畫(8張)
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陝西巡撫董教增上奏朝廷撥銀六萬九百五十兩修葺漢中城牆,全部磚包城身,並修建炮台、卡房、馬道、護城河吊橋、碉樓、城樓等設施,這是漢中城牆最後一次大的修葺。 [1]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意大利傳教士南懷謙來漢中教區傳教,這位神父用相機拍下了漢中古城池照片。
這張百年前最直觀的漢中城池實物資料,是漢中城池南部一段。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城牆高聳偉岸,牆體用磚砌護,城垛、女牆整齊森嚴。近處為一座敵樓,遠處為三台閣。
雖護城河不如明代寬闊,已不足10米,但城池齊備,不失為漢中城標誌性設施。
抗戰時期,日軍戰機轟炸漢中,當地開挖城牆數個缺口,以便民眾及時疏散躲避轟炸。1949年後,城牆陸續在城市擴建中拆除。 [1] 

漢中古城牆現存遺址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城池性質發生變化,加之缺乏保護意識,城樓及城牆相繼拆毀。
現存漢中古城牆主要有2處:
漢中古城牆遺址(民主街路口)
漢中古城牆遺址(民主街路口)(2張)
(1)民主街與西環路交匯處附近殘留少量城垣,2000年使用新磚進行了加固保護,為政府公佈的漢中市“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之一。
恢復的這段城牆,沒有達到文物古蹟修舊如舊的要求。由於恢復者不慎重研究歷史,使恢復的這段城牆高度、坡度均小於原城牆。 [1] 
古城牆遺址(勞動西路原糧油機械廠位置)
古城牆遺址(勞動西路原糧油機械廠位置)(5張)
(2)勞動西路原糧油機械廠區域,2014年9月舊城拆遷過程中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經過初步勘查,這段東西向的城牆,殘長大約有50米,高約8米,底部寬約5米,頂部寬約1米,外部全用青磚包砌,內填以土坯。
這段城牆南邊的牆磚部分已垮塌,多塊牆磚上有不同的銘文。所處的位置在一片廠房和住宅區內,一直被包在建築裏面,2014年拆遷分後才看到城牆。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