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中之戰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的戰役)

鎖定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名    稱
漢中之戰
發生時間
217年-219年
地    點
漢中
參戰方
劉備軍、曹操軍
結    果
劉備軍獲勝
傷亡情況
劉備軍陣亡吳蘭、雷銅、任夔
曹操軍陣亡夏侯淵、趙顒
主要指揮官
劉備,張飛,趙雲(蜀漢)
曹操,夏侯淵,曹洪(曹魏)

漢中之戰歷史背景

漢中地勢圖 漢中地勢圖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結成聯盟於赤壁之戰大破曹操之後,收復荊州各郡。劉備以荊州為根據,進而攻佔益州
與此同時,曹操擊敗以馬超韓遂為首的關中聯軍,進而攻佔張魯佔據的漢中地界。漢中與蜀中相接,曹操進軍漢中給剛剛易主的蜀中百姓帶來不小的震動,傳蜀中一日數十驚。 [1] 
司馬懿勸諫曹操可趁機攻佔蜀中,但曹操後方卻發生叛亂。曹操留夏侯淵郭淮徐晃張郃等鎮守漢中,並讓張郃進犯巴西
建安二十年(215年)鎮守荊州的關羽與孫權發生矛盾,孫權派人襲取荊州,劉備率軍支援關羽。而此時張郃深入巴西,已經攻打到宕渠一帶。劉備忙與孫權講和,湘水劃界後,率領張飛於瓦口關大破張郃。 [2] 
張郃退走後,劉備在蜀郡太守法正、護軍黃權等人的建議下,率領大軍攻打漢中。 [3] 

漢中之戰戰爭過程

漢中之戰劉軍失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攻打下辯,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擋。 [4]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張飛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斷曹洪後方的樣子,但被曹休識破。曹洪在曹休的建議下,趁蜀軍兵力尚未集結之時襲擊吳蘭,雷銅、吳蘭等戰死,馬超、張飛於是退走。 [5] 
劉備又派遣將領陳式去攻打馬鳴閣道,打算斷絕漢中與許都的聯繫,但被徐晃擊敗,死傷甚多。 [6] 
七月,劉備親自率軍停留在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相拒。 [7]  曹操在許都治兵,準備救援漢中。九月,曹操率軍抵達長安。 [8] 

漢中之戰曹軍失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來搶定軍山 [9] 
劉備派軍趁夜火燒夏侯淵軍隊的外圍鹿角。夏侯淵派張郃守東圍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圍鹿角。劉備調一萬多兵馬分為十部,猛攻張郃,張郃親身搏戰,劉備一時難以攻克。夏侯淵分兵去救援張郃。劉備派黃忠攻打南圍鹿角。此時的南圍鹿角,夏侯淵正在率領400曹軍精兵修復鹿角,黃忠乘着地勢高,鼓譟大喊,一戰就將夏侯淵斬殺在南圍鹿角。黃忠又趁機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淵軍營,夏侯淵軍隊因為喪失了主帥而迅速潰敗。益州刺史趙顒等,也被黃忠軍斬殺。黃忠因此升遷為徵西將軍。 [10-14] 
夏侯淵戰死後,漢中曹軍惶恐不安,司馬郭淮、督軍杜襲等推舉蕩寇將軍張郃暫時統領漢中諸軍,以安眾心。張郃率軍駐守陽平關。 [15] 

漢中之戰曹劉對峙

劉備軍在攻克夏侯淵後,打算渡漢水來攻郭淮,郭淮部下見己方兵力過少,難以匹敵,建議郭淮可依漢水結陣。但郭淮卻認為這是示弱,應該遠離漢水結陣,趁劉備軍半渡時襲擊。但劉備見到郭淮的結陣方式,沒有渡水。 [16] 
三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漢中地界,進駐陽平關。 [17] 
劉備躊躇滿志,説即使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改變什麼,自己一定會擁有漢中。劉備在山上紮營,佔據險要,固守不戰,與曹操對持。 [18-19] 

漢中之戰僵局打破

曹操來爭漢中,將數千萬囊糧草搬運到北山囤積。 [20] 
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21] 
時任徵西將軍的黃忠在趙雲營內。黃忠見曹操運送了這麼多的糧草,於是建議趙雲可以去劫取。但曹操的囤糧重地,應該是有重兵把守,為謹慎起見,趙雲與黃忠約定期限,然後再讓黃忠領兵去劫糧。黃忠逾期未歸,趙雲率領輕騎前往接應,正與曹軍相遇,曹軍緊追不捨,直到趙雲營前,趙雲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設有伏兵,引軍退走,趙雲趁機反擊,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死傷極多。 [22]  (詳見漢水之戰
後來,劉備開始主動出擊,派副軍中郎將劉封於陽平關前叫陣,曹操大罵劉備常派義子出戰,稱自己可用黃鬚兒曹彰來與劉封一戰。曹操於是派人去召北中郎將曹彰來援漢中。 [23] 
五月,曹彰日夜兼程,趕至長安。但曹操已經開始撤離,從漢中回師長安 [31]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而結束。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

漢中之戰戰爭結果

漢中爭奪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劉備方陣亡吳蘭、雷銅、任夔等,曹操方陣亡徵西將軍夏侯淵、益州刺史趙顒等。
曹操方將領代理校尉王平投降劉備。 [24] 
曹操撤退時,在漢中可控制的範圍內將百姓遷走。
劉備佔領漢中全境後,派遣副軍中郎將劉封、宜都太守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 [25] 

漢中之戰戰爭評價

漢中之戰,曹劉雙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戰力,劉備方參戰將領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曹操方參戰將領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可謂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然而這場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的戰爭,史書上卻交待非常少,歷代也少有對這場戰爭的戰術評價。
諸葛亮曾説:“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脱,辱其鋒鋭之眾,遂喪漢中之地。” [26]  司馬懿也曾説:“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 [27] 
而曹操從建安二十三年七月開始治兵,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達漢中,準備時間長達半年有餘,但在漢中與劉備僵持了僅僅兩個月就撤出漢中,漢中之戰中發生的漢水之戰被認為是曹操速敗的原因,後世史家治史時對漢中之戰的記載多為曹操趙雲所擊敗。如,南宋朱熹撰《資治通鑑綱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趙雲大敗操兵,操引還長安,帝遂有漢中,自稱漢中王;元趙居信撰《蜀漢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將軍趙雲擊其軍,敗之。夏五月,操引還,昭烈遂取漢中;明章如愚撰《羣書考索》:趙雲將數千騎大破魏兵,備遂有漢中。

漢中之戰兵力戰損

曹劉爭奪漢中所投入的兵力難以考證。劉備在攻打張郃營時,投入了精兵一萬多, [28]  但在整個漢中之戰中劉備投入的總兵力卻沒有記載;曹操方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陳琳發佈《檄吳將校部曲文》宣稱夏侯淵鎮守漢中有五萬精兵,以及一些少數民族軍隊, [29]  《諸葛亮集》裏説曹操親自來爭漢中帶了有幾十萬兵力。 [30]  雙方的兵力損失更是沒有記載。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賈詡傳》裴注臣松之以為: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不能止。
  • 2.    《三國志·張飛傳》: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矇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 3.    《三國志·法正傳》:二十二年,正説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 4.    《三國志·曹操傳》: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
  • 5.    《三國志·曹休傳》: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徵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 6.    《三國志·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
  • 7.    《三國志·劉備傳》: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 8.    《三國志·曹操傳》:,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
  • 9.    《三國志·劉備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
  • 10.    《三國志·劉備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
  • 11.    《三國志·張郃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
  • 12.    《三國志·夏侯淵傳》: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 13.    《三國志·黃忠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
  • 14.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七 ◎兵部六十八·鹿角》引《魏武軍策令》曰: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 15.    《三國志·張郃傳》: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 16.    《三國志·郭淮傳》: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儀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
  • 17.    《三國志·曹操傳》: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
  • 18.    《三國志·劉備傳》: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 19.    《三國志·張郃傳》: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
  • 20.    《三國志·趙雲傳》裴注《雲別傳》: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 21.    《三國志·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 22.    《三國志·趙雲傳》裴注《雲別傳》: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 23.    《三國志·任城王傳》裴注《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彰晨夜進道,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從漢中而歸。
  • 24.    《三國志·王平傳》: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 25.    《三國志·劉封傳》: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 26.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諸葛亮集》: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 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 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逼 於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 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 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脱,辱其鋒鋭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 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 27.    《三國志·曹爽傳》裴注《漢晉春秋》:司馬宣王謂夏侯玄曰:“春秋責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將何以任其責!”
  • 28.    《三國志·張郃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
  • 29.    《檄吳將校部曲文》: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鋭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
  • 30.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諸葛亮集》: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
  • 31.    《三國志·武帝紀》: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