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漆大姑

鎖定
漆大姑,中藥名。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盤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 ex Benth.)的枝葉。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生漆過敏,稻田皮炎,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燒傷,乳腺炎,急性胃腸炎,痢疾。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大戟目
大戟科
算盤子屬
毛果盤算子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
中文學名
漆大姑
採收時間
夏、秋季採
用    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

漆大姑別名

毛漆、毛七哥、毛七公、大毛七、算盤子、野南瓜、楊漆姑婆、漆大伯、藤籃果、癢樹棵、兩面毛、生毛七、山桔子、八楞桔、八面桔、八瓣桔、山金瓜。

漆大姑入藥部位

枝葉。

漆大姑性味

味苦、澀,性平。

漆大姑功效

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漆大姑主治

用於生漆過敏,稻田皮炎,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燒傷,乳腺炎,急性胃腸炎,痢疾。

漆大姑相關配伍

1、治漆過敏,皮膚濕疹,稻田皮炎:用(毛果算盤子)鮮枝水煎外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2、治過敏性皮炎:毛果算盤子葉、槓板歸、千里光、鹽膚木葉各30-60g。煎水燻洗。(《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濕疹,燒傷:算盤子鮮葉,水煎外洗。(《雲南中草藥》)
4、治急性腸胃炎,痢疾,脱肛,牙痛,風濕性關節痛:用(毛果算盤子)全株15-30g。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5、治疔瘡潰瘍不收口:(漆大姑)葉,煅存性,研末敷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漆大姑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敷

漆大姑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鮮用或曬乾。

漆大姑形態特徵

毛果算盤子:常綠灌木,高0.5-2m。枝密被淡黃色擴展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2mm,被密毛,托葉鑽形,長3-4mm,被毛;葉卵形或狹卵形,長3~9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截平或圓形,全緣,上面欖綠色,下面稍帶灰白色,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尤密,側脈4-6對,下面網脈稍明顯。花淡黃綠色,單性同株;雄花通常2-4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4-10mm,被毛;萼片6,長圓形,先端鋭尖,外被疏柔毛,雄蕊3;雌花幾無梗,通常單生於小枝上部葉腋內,萼片6,長圓形,長2.5-3mm,其中3片較狹,兩面均被長柔毛,子房扁球形,密被柔毛,5室,罕4室,花柱短,合生圓柱狀,直立,約為子房長的3倍,均密被長柔毛,頂端5裂。蒴果扁球形,頂部壓入,具5條縱溝,直徑8-10mm,密被長柔毛,先端具圓柱狀稍伸長的宿存花柱。種子橘紅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漆大姑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300-1600的山坡、山谷陽處灌叢中。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漆大姑藥材性狀

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4-8cm,寬1.5-3.5cm,卵形或窄形或窄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的毛較密;托葉錐尖形。紙質。氣特異,味苦澀。

漆大姑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炎鎮痛作用。

漆大姑相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凡患漆瘡皮膚紅腫作癢,取其葉煎水洗之。”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漆毒,祛濕止癢。主治漆樹過敏,水田性皮炎,皮膚瘙癢,剝落性皮炎,蕁麻疹,濕疹。”
3、《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澀腸止瀉。主治急性胃腸炎,痢疾。”

漆大姑附註

據《蘄州藥志》記載,同屬植物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的葉在蘄州地區民間亦習用,主治生漆過敏、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等。本品在廣東地區亦有做漆大姑使用。
[1-3] 
參考資料
  • 1.    梅全喜.廣東地產藥材研究: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