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漁貓

鎖定
漁貓是食肉目貓科貓屬哺乳動物,又稱靈貓。體型比家貓略大。尾短,大約只有身體的一半。通體毛色呈灰黃色或灰棕色,遍體佈滿棕黑色斑紋,背部常較體側暗,趾間具半蹼,適於在水中活動;腹部的毛色偏白,帶有斑點,頭部較寬,吻部較長,耳朵小而圓;身材矮壯,四肢較短。 [11]  壽命為15—20年。 [12] 
漁貓主要分佈於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至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僅見於台灣省。 [13]  棲息於林區的灌叢地帶、沿河的蘆菲叢、熱帶海岸的常綠林中。喜歡在近水的區域活動。 [11]  夜行性,獨棲或成對活動。 [14]  雜食性,主要以鼠類、兔類、蛙類、魚類、蛇類、小型鳥類、昆蟲等為食,也食淡水甲殼類和一些軟體動物。繁殖期3—6月,妊娠期為63天,每胎1—4仔,通常2仔。 [11] 
漁貓因人類活動、食物減少、棲息地破壞導致數量減少。 [11]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5]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6] 
中文名
漁貓 [10] 
拉丁學名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別    名
靈貓
釣魚貓
外文名
英文 Fishing Cat
法文 Chat Pêcheur
西班牙文 Gato Pescado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貓屬
漁貓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裂腳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貓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Bennett, 1833)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3] 
同義學名
Felis viverrina Bennett, 1833

漁貓動物學史

漁貓(Felis viverrinus)是於1833年,由愛德華·特納·貝內特(Edward Turner Bennett)提出的,他描述了一種來自印度的捕魚貓皮。屬名——豹貓屬(Prionailurus)於1858年由尼古拉·塞維爾佐夫(Nikolai Severtzov)提出,作為原產於亞洲的斑點野貓的通用名稱。亨利·雅各布·維克托·索迪(Henri Jacob Victor Sody)於1936年提出了一種貓科動物,他描述了西爪哇北海岸的一種標本,該標本的頭骨略短於泰國的捕魚貓標本。有證據表明,指定分類羣和爪哇捕魚貓可以通過頭骨形態計量學進行區分。 [4-5] 
IUCN SSC貓專家組正在審查分類法(2020年)。根據遺傳分析將漁貓歸類於豹貓屬中(Prionailurus)。現代分析該物種不存在亞種。 [3] 

漁貓形態特徵

漁貓體長為57-78 釐米釐米,尾長為24-32釐米,體重約為5-16千克。體型大約是普通家貓的兩倍,臉圓而細長,身體粗壯,四肢較短,尾巴短。鼻子是粉紅色或深磚色。它的嘴唇、下巴、腹部和喉嚨是白色的,帶有灰色斑點。體毛粗糙,毛色從煙灰、黃灰、灰褐至淺黃棕色,背部比體側較暗。通體佈滿了棕黑色的條紋和斑點,腹部為白色,喉部形成了兩個領,胸部有橫紋。漁貓的尾巴比較短,大約只有身體的一半。體重約為5千克。漁貓的頭部較寬,吻部較長,耳朵又小又圓,耳背是黑色的,中間還點綴着明顯的白斑 [7-9] 

漁貓耳朵

漁貓的耳朵包含32塊肌肉,幾乎可以旋轉180度,因此無需轉動頭部,它就能聽到多個方向的聲音。 [8] 

漁貓蹼掌

漁貓的腳掌和其他貓科動物都不太一樣,趾間帶有部分,呈半蹼狀,常被稱為蹼足。它們趾間的那點蹼並不比北美的短尾貓發達。而且因為爪子和腳趾之間有蹼,爪子不能被完全包裹,它們的利爪不能完全收回,一直向前伸直。漁貓的蹼足對漁貓在水中或潮濕的土地上活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水中,蹼足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游泳,使它們具有卓越的水性;在潮濕的土地上,因為蹼足的存在,漁貓更不容易陷進泥土裏。 [7-9] 

漁貓皮毛

漁貓生有一身濃密的毛,適於在水中活動,以幫助它們游泳,可以自由入水捕獵。全身毛色灰黃,佈滿縱向的深棕色或黑色長斑點或黑色花紋。它們腹部的毛色偏白,也帶有斑點。和一些貓科動物不同,漁貓的毛髮有着特殊的雙層結構:緊挨着皮膚的是一層短而緻密的毛髮,水不能穿透它,這樣的話即使漁貓在冰涼的水中活動,也好比穿了一件“保暖內衣”,能抵禦寒冷;外層是一層相對較長的毛髮,它們顯示出漁貓的花紋和光澤。 [9] 

漁貓尾巴

漁貓的尾巴不算長,但十分有用。當漁貓在水中游泳的時候,使用它扁平的短尾巴像舵一樣,幫助它控制方向。也就是用尾巴來掌控方向,幫助漁貓快速地轉彎,從而讓它們在水中暢通無阻。 [8] 

漁貓棲息環境

漁貓居住於海拔1500米以下。主要棲息於林區的灌木叢、沿河的蘆葦叢、沼澤地。生活在牛軛湖、蘆葦牀、潮汐小溪、紅樹林周圍的濕地和沼澤地區、熱帶海岸的常綠林等淡水資源豐富區域。在斯里蘭卡,從沿海到丘陵地區的多個地方也可能發現漁貓。 它們是相對適應性強的生物,有些生活在靠近人類住區的農業區和城市郊區,那裏幾乎沒有植被。 [8] 

漁貓生活習性

漁貓行為

漁貓是獨居的夜間獵手,白天在茂密的植被中休息,然後在晚上前往水中尋找食物。它們是非常強壯的游泳者,可以遊很遠的距離,通常是在追逐魚的時候。這些動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領地性的,佔據了22平方千米的家園(儘管雌性的範圍通常要小得多)。雄性的領地通常與該地區內許多雌性的領地重疊。 [8] 

漁貓叫聲

漁貓用喉音咆哮、嘶嘶聲和低沉而苛刻的喵喵聲進行交流。在求愛過程中,它們會發出一種叫作“嘰嘰喳喳”的聲音。 [8] 
漁貓是夜間活動的動物。其趾間半蹼有助於漁貓在半水生環境,如沼澤與水流中產生更大的附着摩擦力,使其行動更自如。善於游泳,但常在地面上活動和停留,不善於攀爬。 [8] 

漁貓捕魚

蹲守:這是一種幾乎所有貓科動物都會用的捕魚方法,那就是蹲伏在河邊岩石或小懸崖邊,靜靜地觀察水中的動靜,當有魚兒出現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爪子抓住魚,並將魚擲到岸上。 [8] 
探測:漁貓會將自己的一部分身體及鬍鬚浸入水中,然後用鬍鬚探測魚兒在水中的位置。漁貓的鬍鬚是精密的觸覺器官,末端有很多感知神經相連接,當鬍鬚感應到魚兒運動帶來的水流波動時,漁貓就可以精確地判斷出魚兒的大致位置,然後展開致命一擊。 [8] 
潛水:在貓科動物中,很多都是怕水的,如獵豹、豹子等,喜歡水並擅長潛水的貓科動物並不多,除了漁貓外,還有老虎和美洲虎。漁貓擅長潛入水中捕魚,有時甚至會通過潛水來偷襲水禽。 [8] 
誘捕:誘捕法是最能體現漁貓的智慧的一種捕魚方式。漁貓會待在水邊,模仿昆蟲的運動,用爪子輕輕掠過水麪來製造微小的波浪,這時,水中的魚兒會以為有昆蟲來臨,來看個究竟,不料卻中了漁貓的圈套。 [8] 

漁貓食性

肉食動物,主要吃魚、蛙、水蟲、蟹、蛇、小龍蝦、齧齒動物和鳥類。在巴基斯坦,還有人看到它們躍入水中捕捉水鳥。甚至分佈在印度的漁貓連草也吃。在漁貓的食物中,魚類竟然大約佔據76%,其他的則包括一些齧齒類、鳥類、昆蟲以及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漁貓並不擅長捕捉體型太大的食草動物,但它們會進食老虎丟棄的獵物。 [3]  [8] 

漁貓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泰國。
存在不確定:印尼(爪哇)和越南。 [3] 
漁貓分佈圖 漁貓分佈圖 [3]

漁貓繁殖方式

漁貓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不過在印度東北部,繁殖期是3-5月的春夏之際,而高峯期是3月和5月。漁貓會將巢穴建在蘆葦叢中。春季發情交配,漁貓雌獸的妊娠期為63天左右,一次產1-4崽,通常為2崽。幼仔10月齡後就能獨自生活了。幼崽出生時雙眼緊閉,約16日後睜開眼睛,一個多月大時可以離巢,53日後能夠吃固體食物,如肉類,但直到4-6個月大時才會斷奶。其生長迅速,小漁貓8-9個月時即達到成年體型,9-10個月後就能獨立生活。漁貓是獨居動物,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得知雄性漁貓會幫助小漁貓捕食。在野外,漁貓的平均壽命可達12歲。 [3]  [7-8] 

漁貓保護現狀

漁貓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1] 

漁貓種羣現狀

由於在東南亞地區漁貓賴以棲息的濕地逐漸減少,以及人類過度捕魚,造成漁貓數量鋭減。漁貓在阿富汗已經確定滅絕,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也已極為罕見;而在其現有的分佈區,數量也正在大幅減少。其他的生存威脅包括水資源和化學污染、為獲取其美麗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進行的捕殺等。 [3] 
東南亞的漁貓種羣和棲息地受到嚴重壓力,根據1996年梅利奇(Melisch)等人的説法,該物種僅佔據南亞東部和南部。在西爪哇,漁貓種羣分散並僅限於沿海地區。然而,這是在1990年代,證據僅基於對小徑爪印和糞便的視覺識別,這可能並不可靠。爪哇野生物種的最後一張照片證據可以追溯到2000年。2016年,在烏戎庫隆國家公園(Ujung Kulon)對爪哇犀牛進行調查密集攝像時,沒有記錄到漁貓。所以尚不清楚這些調查在多大程度上涵蓋了適合漁貓的微生境,因此,無法推測生存在爪哇的種羣規模。在越南,該物種可能在其以前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範圍內都已滅絕,但已證實它們在湄公河三角洲至少持續到2000年。不知道它們是否曾經生活在紅河三角洲;鑑於越南狩獵和迫害的普遍程度,越南任何地方似乎都不太可能有大量的漁貓(Daniel Willcox in litt. 2015年)。 [3] 
在過去的15年(三代)中,棲息地的喪失和破壞以及當地人在整個物種範圍內殺死漁貓,導致全球種羣數量減少了30%或更多。在據點之外,下降幅度可能要大得多,但人們認為這些數量只佔全球數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它們對全球總體數量下降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棲息地破壞和報復性殺戮仍在繼續,通過多種措施減少這種損失的過程可能非常緩慢。未來15年內,斯里蘭卡大約10%的漁貓棲息地、印度和尼泊爾的Terai-Duar稀樹草原和草原生態區10%,以及恆河——雅魯藏布江三角洲30%的棲息地可能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失。持續的報復性殺戮加劇了這些比率,在未來15年內,全球的漁貓數量可能會進一步下降30%。 [3] 

漁貓主要威脅

主要威脅是濕地破壞,由於人類定居、污染、農業排水、伐木和過度狩獵,超過50%的亞洲濕地受到威脅和消失。由於破壞性的捕魚行為,漁貓的主要獵物已大大減少。 此外,這些貓在其範圍的某些部分被獵殺以獲取藥物、食物和身體部位,並且還因進行國內庫存而被殺死。 [8] 
偷獵:調查發現,幾乎在所有漁貓的棲息地,針對漁貓的偷獵行為都是廣泛存在的。有時人們是為了獲取漁貓漂亮的皮毛,有時人們甚至會把漁貓當成一種難得的“野味”。科學家曾在泰國地區進行過一項關於漁貓的長期研究,結果最後17只佩戴有GPS項圈的漁貓有9只失蹤或遭遇偷獵。在亞洲地區,針對漁貓的“報復性獵殺”是廣泛存在的,因為漁貓會捕食魚塘中的魚或者家禽,從而引起當地村民的不滿,有些村民就會對漁貓痛下殺手。 [3] 
車禍:在世界各地,隨着道路的修建和車輛的增多,死在路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短尾貓、猞猁、豹貓等中小型貓科動物,每年都有很多死於“路殺”。雖然漁貓有很多時間生活在水域附近,但它們還是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在斯里蘭卡,經常會出現漁貓被車輛撞死的事情。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