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足教育

鎖定
滿足教育是一種對幼兒的教育方式。指充分滿足幼兒自己的要求,但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孩子脆弱或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此,應該延遲滿足。
中文名
滿足教育
類    型
對幼兒的教育方式
內    容
充分滿足幼兒自己的要求
影    響
導致孩子脆弱或引起孩子的反感

滿足教育概念簡介

父母大都明白,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孩子自信心的培養需要表揚。所以很多父母都喜歡不遺餘力地表揚孩子,幾乎不敢批評。時間長了,父母們發現這種教育效果越來越小,甚至可能導致孩子脆弱或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此,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教授在其新著《愛孩子要敢於説不》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無批評的教育是偽教育的觀點,忠告天下父母愛孩子要敢於説不。

滿足教育延遲滿足

孫雲曉認為,教育是講究分寸的,適當為佳,過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與表揚相對的批評,與獎勵相對的懲戒,對於每一個人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來説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孩子從小在一片讚揚聲中成長,固然對信心增長有好處,但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僅對教育孩子起不到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經不起挫折,不能敢於承擔責任。經不起批評的孩子是脆弱的,所以一定要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説不,並堅持到底。
孫雲曉舉出糖果實驗的例子指出,要想讓孩子具有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更強的抗挫折能力、善於等待的耐心和很高的自制力,就要善於使用延遲滿足,對孩子要敢於和善於説不。這種説“不”的教育不僅要體現在對孩子不合理要求的拒絕,而且就算是孩子正常的要求也要學會適當的延遲滿足,特別是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讓他負起適當的責任。
孫雲曉指出,在對孩子説“不”的教育中,世界上很多傑出人物的教育方法值得學習,如世界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的小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孩子7歲時,每個星期的零花錢是3毛錢,而且要求孩子必須記賬,還要求孩子把錢分成三部分花:自己花、儲蓄和捐助。花得合理會獎勵5分錢,花得不合理則扣掉5分錢。對於中國人來説,“富不過3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延續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從小對子女良好的教育息息相關。又如美國總統里根小時候因貪玩闖禍被警察罰款14.5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大數目,里根的父親替他交完罰款之後,讓他自己在一年內打工掙回這筆錢,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里根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最後把這筆錢還給了父親。里根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裏講,正是這樣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讓自己學會了如何去忍耐,學會了自制。

滿足教育糖果實驗

這個著名的實驗是196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針對幼兒園的寶貝們做的。後來,這個小小的實驗之所以備受教育界重視,是因為它不僅可以預知寶貝的未來,而且也成為了情商研究的基石。
米伽爾給一些三四歲的孩子每人發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1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2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説是無盡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最終他們吃到了2顆糖。
通過對糖果實驗後期的追蹤研究,科學家發現,十幾年後,兩種孩子在情緒與社會性方面的差異非常顯著。
剋制型的孩子,顯得社會適應力較強,較為自信,人際關係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在壓力面前,不易崩潰、退卻、緊張和亂了方寸,能夠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和小時候一樣壓抑即得到滿足的衝動。衝動型的孩子,約有1/3缺乏這種特質,反倒表現出一些負面的特徵,例如,怯與人接觸,固執而優柔寡斷,容易因挫折而喪失鬥志,認為自己是壞孩子,遇到壓力容易退縮或者彷徨失措,容易懷疑別人以及對別人感到不滿,容易妒忌或羨慕別人。
這些孩子中學畢業時又接受了一次評估,結果表明,4歲時能夠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現更為優異。
這個糖果實驗只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時期的一個小小的行為,但隨着人的成長,這種小小的行為卻慢慢演變成人在方方面面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一部分。人在一生中,許多大大小小的成就,都取決於抑制衝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