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詞《滿江紅·家住江南》)

鎖定
《滿江紅·暮春》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這是一首十分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抒發了女主人公暮春時節對遠行情人的懷念之情。上闋寫江南暮春景色,下闋由此興起懷人之感。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舊,而當年此時與所思之人離別,至今蹤跡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閒愁滿腹,最後很想登樓遠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歸來,則登樓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蕪,不見伊人的倩影。全詞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堪稱佳作。
作品名稱
滿江紅·暮春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出    處
稼軒長短句
作品體裁
作品別名
滿江紅·家住江南

滿江紅·暮春作品原文

滿江紅·暮春創作背景

此詞一説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當時辛棄疾在江陰軍籤判任上;一説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當時辛棄疾在福建任提點刑獄、安撫使等官。 [2]  [3] 

滿江紅·暮春作品鑑賞

滿江紅·暮春整體賞析

《滿江紅·暮春》是一首十分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寫一位空閨女子懷念情人而又羞澀難言的情緒狀態,逼近婉約派詞人秦觀的風調。擅長於寫豪壯沉鬱之詞的辛棄疾,能以似水柔情寫女子的相思怨別,足見他的大家風範。
此詞分上下兩闋,上闋重在寫景,下闋重在抒情,也是長調最常用的章法。既然屬常見常用,那麼易陷於窠臼。但此詞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點,委婉但不綿軟,細膩但不平板。做到這一步,全賴骨力。具體地説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義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撐住各句,振起全篇。
上闋寫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這樣寫,不僅為下闋抒情作好了鋪墊,而且已暗蓄着紅顏難久而年華虛度的悲愁。起拍點明時間地點,情韻含藏。如“家住江南”,看來不過點明地點,卻能突出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嬌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如寫清明寒食,不過是先敍出抒情的特定時間,為下文寫景著力,卻以一個“又”字傳神,表明不止一次獨自度過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調動起來。以下一氣貫注,鋪寫殘春凋零景象,也於景中含情。“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筆,表明經過許多次風雨之後,如今的花徑裏已經狼藉不堪了。“紅粉”兩句,接前風雨而來,實描花落水流紅的殘春景象,和綠意漸濃、園林寂寞的風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漸”字,如鈍刀割肉,拉長了感覺的時間,表明她飽受煎熬的時間很長。除了寫出時光的流轉之外,在古典詩詞的傳統語境裏,還有一定的象徵意味,象徵着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別是作者用“紅粉”一詞時,花落所隱含的美人衰老無華的意思更明顯。“算年年”以下數語,拈出刺桐花,以作補充,變泛論為實説。用一“算”字,總束暮春風光,並舉出很少入詞的暮春刺桐花落,來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氣的轉暖。“寒無力”三字,頗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謂花朵瘦弱,故無力附枝,只得隨風飄落,不得以清陰綠葉之盛壯,而耀威於枝頭。寒花與密葉之比較,亦可使人聯想。倘能結合作者的處境、心緒而謂其隱含君子失意與小人得勢之喻,似非無稽。這樣殘春景象,在他有點有面的描寫中,被收拾無遺,而這位江南女子的傷春之情,也已經從中沁出。就章法而論,此處隱含的比喻,則是由上闋寫景轉入下闋抒情的過渡,唯其含而能隱,故尤耐人尋味。
下闋在此描寫的基礎上,寫她的孤寂和苦悶,羞澀和矜持,把一個含羞含情的年輕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畫得體貼入微,美輪美奐;換頭的“靜”字,承上啓下,既指芳花凋零之後的寂靜,也寫情人不在的孤寂。因為難以忍受這過度的“靜”,所以她“相憶”遠方的遊子,可是在“相憶”之始,她已感覺“相憶”的徒勞——“空”字是明證,正像上闋起韻的“又”字一樣,這裏的“空”字,也很能含蓄傳恨。以下寫“相憶”之情不僅“空”,而且“無説處”,這就加倍傳寫了她的苦悶和幽怨,所以她感到“閒愁極”。然而這無盡的閒愁,這帶有幽怨的相思,依然是“無説處”的。以下就“無説處”轉寫作者的羞澀和矜持。這滿懷的閒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僅不能對伊人説,對別人説,而且還生怕流鶯乳燕知道。這裏,在她極度的羞澀和矜持中,似還隱含着這樣的意思:這段感情是不能為外人所窺破的,是非同尋常的。由是,她只好自己隱忍着,在情感的苦汁裏泡得透濕。“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轉入對於遊子的痴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以“彩雲”這一美好的稱謂指稱對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減,以“依舊”來暗怨遊子的薄倖,一直未告訴她自己的行蹤。這一痴一怨,與前文相憶而無説處一樣,表明她的內心充滿着惶惑和矛盾,欲愛不得,欲罷不能。結韻雖然把她內在情愫化為情藴飽滿的形象,所傳達的感情也如此充滿了矛盾:她羞上層樓,怕見平蕪,卻又情不自禁,登樓遠望。作者寫女子的相思,運筆如此纏綿悱惻,細膩宛轉,確能勾魂攝魄,令人賞嘆無置。
對於這樣一首從女性那一面寫來的閨中念遠詞,因為讀解到這一層次不能窺見抒情主體的精神風貌,所以人們往往試圖給它“最終的解釋”,即把它與作者自身的情感狀態聯繫起來,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託詞的結論。如以春意衰敗寄託時局衰微之意,以盼望遊子音訊,寄託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鶯乳燕,寄託憂讒畏譏之心,也就是説,詞中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對於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審美化和柔化創造。中國詩詞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採取這一角度來解釋此詞,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只不過要句句扣死,卻也未免失於穿鑿。倒不如取“有寄託入,無寄託出”的認知態度,更為合理。 [3]  [4] 

滿江紅·暮春名家點評

清代陳廷焯《雲韶集》卷五:幼安《滿江紅》《水調歌頭》諸作俱能獨闢機杼,極沉着痛快之致。亦流宕,亦沉切。
清末沈曾植《稼軒長短句小箋》:此數章皆髀肉復生之嘆。 [1-2]  [3] 

滿江紅·暮春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6] 
參考資料
  • 1.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12
  • 2.    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6:246-247
  • 3.    葉嘉瑩 朱德才 等.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上冊).北京:中國書店,2006:6-10
  • 4.    常國武.國學經典導讀·辛稼軒詞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268-269
  • 5.    施議對.辛棄疾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18
  • 6.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