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族文化模式

鎖定
《滿族文化模式》是2005年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鮑明。
書    名
滿族文化模式
別    名
複雜
作    者
鮑明
原作品
複雜
出版社
遼寧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12月
頁    數
605 頁
定    價
48 元

滿族文化模式內容簡介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羣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羣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女真部落的頭領努爾哈赤起兵後,逐漸融入了征戰內容,整個軍隊擺出練兵習武、馳騁征戰的陣勢,是滿族先人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的體現。 現在的滿族人口中,歷史上由蒙古、漢、女真、野人女真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並且現今中國滿族祖先有一小部分為漢族血統。
滿族是一個不同於原始民族的複雜民族,其文化模式是與原始民族文化模式不同的,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觀念體系,從中我們能體會和發現滿族的思維方式、行為心理、價值觀念和思想理論。《滿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觀點如下: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家庭環境

滿族家庭的住宅結構、房間配置和環境的特點,對滿族人的行為方式、心理意識、價值觀念有很大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滿族形成了重視羣體的意識、內外有別意識、衞生意識、社會開放心理、公共監督意識、包容與吸納心理。滿族家庭屬於父系制家庭,在對家庭成員的資格認同上,主要強調血緣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場”,在父母在世時,嫁出去的女兒的家庭成員身份沒有完全喪失。在滿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於主導地位,父母重長更重少,重男不輕女,兒子或兒媳也會成為父子聯合家庭裏的一家之長。滿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愛並非對子女全程服務,子女孝行與父母之愛相掛鈎。清代滿族人將忠孝結合,忠高於孝,守法愛民即為孝,愚孝不為孝。兒子成家即分出單過,誰養老誰繼承遺產。滿族人通過婚嫁的方式解決青春期問題,滿族的政府積極幫助國人成家立業,宣佈婚姻自由原則。滿族注重保護孕婦和嬰兒,對幼兒養育有強制束縛的一面。他們認為兒童不同於成人,有待於成熟,到了該管教的年齡才可管教。滿族教養兒童注重德育;強調親屬集團的重要性,但也鼓勵孩子靜處和自我控制;依據兒童的不同性格來教管兒童;採取“習得式”和“參與式”來實現兒童的社會化。滿族創世神話對人類起源的看法,不迴避性,但採取了隱喻的形式表達生育,對性的表達比較含蓄。滿族婦女有嚴重的性嫉妒心理。滿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內,性行為不應影響工作,夫妻行為不能妨礙別人的行動和觀瞻。

滿族文化模式女真-滿族的歷史

女真-滿族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非親屬組織,是金代的猛安謀克、清代的八旗牛錄組織,對女真-滿族人的行為和心理意識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滿族締結社會團體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礎。女真-滿族人締結“猛安謀克”及“八旗牛錄”遵循“親屬-鄰里-契約-命令”原則,這種非親屬組織能融親屬集團與非親屬集團於一體。在發展社會經濟過程中,滿族人應充分利用傳統的組織文化資源。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家族制度

滿族的家族制度以宗親為中心,注重姻親,具有一定的雙系制親屬制度的特點,並對東北社會民間“親族”制度產生重大影響。滿族的父系家族親屬稱謂有八個親等(jalan),對母系親屬的稱謂有五個親等,直系與旁系親屬稱謂有明顯的區別,無錯位現象,沒有搶婚和贅婿婚俗的痕跡,但姑舅親、兩姨親稱謂區分不嚴。史祿國(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記錄的許多滿族親屬稱謂是間接稱謂,不是直接稱謂。滿族的宗族成員的身份是明確的,但又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非漫無邊際。滿族同宗個體家庭之間是平等的,宗族組織不發達,功能不全,人們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團結心不強,關注組織生活超過締結宗族集團,易於入鄉隨俗,犧牲本族文化。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民族意識

滿族的民族認同意識體現為對滿族的歷史、傳説、神話、民族始祖、民族習俗、八旗歷史、民族象徵、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認同上。這種認同意識是有層次性的,有人認同滿洲,有人認同旗人,有人認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頓旗務以後,將旗人等同於滿洲人的新的滿洲觀開始形成。講北京話、東北話成為滿族新的民族特徵。滿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剛烈,具有組織本位意識、級別意識和注重功績的意識,重名聲和麪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進外族文化,長於民族聯合和統一戰線。在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了大國意識和大中國觀。

滿族文化模式女真人生計方式

女真人的生計方式從漁獵轉向農耕以後,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了,但食物中脂肪、動物性蛋白質減少了。女真-滿族人的食物觀和政府的政策影響了女真-滿族人攝入的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數量。通過引進和學習,他們發展了農業和生產技術,完善了紡織業和鐵業;他們有官營企業和商業的傳統,清末恢復了經濟自由的原則。在工作和勞動觀上,女真-滿族人重視農業生產,但仍喜歡漁獵活動。明代女真人重視貿易,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展直接和間接的國際貿易。滿族社會中以行商為主,以自由貿易為主要交易原則。清政府限制和取消滿族行商和禁止滿族經商,是造成八旗生計困難的重要原因。擁有多種生計方式和包容十幾個族羣的八旗共同體,是女真-滿族人能夠理解和團結處於不同經濟文化類型下的各個民族、建立持續近300年的多民族的大中國的重要經濟和文化根源。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教育體制

滿族關於教育目的、課程、教學、教育管理的思想比較豐富,認為“對教育的需要性”是人性之一,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制定國家教育政策,以推動滿族社會成員和大清國民的發展。他們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工具、生活工具、社會化教育工具、塑造國家主人的工具。滿族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成員成熟、幫助人們形成政治認同和羣體認同意識、為了強國智民、為了訓練生活技能。滿族人通過翻譯漢書和西書學習中西方科技和思想,通過去西方留學學習西學。在教師管理上,推行教師承包制和導師制,引進外族外國人任學校教師,傳授外語和外國科技文化知識。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管理者角色

滿族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是以“經濟人”和“社會人”為其人性假設的,管理者的角色是導師、法官、父母官、朋友、榜樣,運用集思廣益法、談判中的集體磋商法、教育交流法、邊際分析法、漸進式決策方式進行各種決策,八旗、國家組織管理的層次分為三到四個,是一種扁平結構。他們實行時間較長的政體有酋長制、酋邦制、君主專制制貴族君主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實行的時間較短,民主共和制僅是清末滿族革命派倡導的一種理想形式。他們設計的組織類型以直線職能型組織、矩陣組織、事業部制組織居多。在人事管理上,提出和實行了不求完備、量才使用、德才兼備、用本族人管理本族人、民族平衡的原則。在領導方式上,主要有民主型領導和專權型領導,後者發揮作用的時間較長。

滿族文化模式滿族宗教信仰

從神與人、聖與俗、各氏族薩滿的關係、薩滿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滿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等方面來看,滿族人的宗教信仰不是為了尋求超越現實的極樂世界,而是解決人與超自然的神明的衝突問題,是為了今生今世的人。他們認為神職人員也是常人,他們的信仰呈多元趨向,並有實用主義傾向,注重引進有益於人類的善良神靈。在治國安邦上,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既造成了滿族文化要素的流失,也形成了滿族善於引進外來文化的品格。女真族的薩滿教、滿族的祭祖文化注重口頭合同、誠信原則,有利於發展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