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滷(拼音:lǔ)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0]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容器中的鹽粒,本義為鹽滷,又指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亦稱“鹽滷”“苦汁”。鹽滷是氯化鎂和氯化鈉的混合物,味苦,有毒,可使豆漿凝結成豆腐。後又泛指鹹味的或不鹹的濃汁。 [2]  一説,“滷”的古字形像鹽鹼池,本義為不生長谷物的鹽鹼地。 [16] 
滷(鹵)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56。用“滷”作意符的字主要是表示鹽、鹼及味道的。如鹽(“鹽”的繁體字)、鹼(“鹼”的異體字),鹹(“鹹”的繁體字)。 [1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鹵、滷
部    首
滷、卜(⺊)
五    筆
HLQI(86);HLRU(98) [3] 
倉    頡
YWK [3] 
鄭    碼
IDJO [3] 
筆    順
豎、橫、豎、橫折、撇、點、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711) [10] 
平水韻
上聲七麌 [1] 
總筆畫
7+0,2+5(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21600
統一碼
5364 [3] 
筆順編號
2125341
注音字母
ㄌㄨˇ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象形字。甲骨文中,“滷”外面像盛鹽的容器(圖1),裏面幾點表示鹽粒。因鹽為細小顆粒,容易與他物相混,因此,畫出盛它的容器。金文與甲骨文同。小篆上部變為一豎一橫,為後世隸書、楷書沿襲。《簡化字總表》把“鹵”簡化成“滷”,省略了原字中的四個點。“滷”本義為鹽滷,又指製鹽時剩下的苦味汁液。鹽滷是氯化鎂和氯化鈉的混合物,黑色有毒,可使豆漿凝結成豆腐。後又泛指鹹味的或不鹹的濃汁。鹹鹵之地不長谷物,於是由本義引申為不生長谷物的鹽鹼地。 [2]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滷”就是鹽鹼地的形狀,在一塊橢圓的或方形的土地上劃幾個小塊,中間的小點代表鹽鹼結晶。 [16] 
“滷”在古漢語中還有幾種假借用法,一種是通“魯”,表示笨、愚鈍。另一種是通“櫓”,表示大盾牌。都屬於同音假借。 [2]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鹽鹼地
alkali soil;
saline soil
《易‧説卦》:“其於地也,為剛滷。”孔穎達疏:“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
《漢書‧溝洫志》:“木皆立枯,滷不生谷。”
唐‧杜甫《鹽井》詩:“滷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滷水,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液體,是氯化鎂、硫酸鎂和氯化鈉等的混合物,味苦,有毒,可用於制豆腐
salt
《史記‧貨殖列傳》:“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
唐‧元稹《估客樂》:“小兒販鹽滷,不入州縣徵。”

鹵素,即鹵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種元素
halogen

用肉類、雞蛋等做湯加澱粉而成的濃汁,多澆在煮好的麪條上吃


滷汁;打滷麪
飲料的濃汁

《紅樓夢》第五六回:“早有丫鬟捧過漱盂茶滷來漱了口。”
茶滷
通“櫓”。大盾
shield
《戰國策‧中山策》:“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鮑彪注:“滷、櫓同,大盾也。”

通“虜”。俘虜。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captive
清‧王源《王母隋安人墓誌銘》:“吾寧葬江湖中,不肯作俘滷耳。”

通“虜”。古代對少數民族或敵方的蔑稱

《新唐書‧薛訥傳》:“殺滷數萬,禽其酋。”
清‧查繼佐《罪惟錄‧叛逆傳‧哱拜》:“千總汪汝漢,三矢殪三滷,滷乃卻。”

姓氏用字



動詞
烹飪方法,用鹽水加五香料等或用醬油對食品進行煮制

明·劉若愚《明宮史·飲食好尚·十二月》: “初一日起,家家便買豬醃肉。吃灌腸,吃油渣滷煮豬頭。”
滷肉;滷雞;滷蝦;滷豆腐
通“虜”。俘獲;擄掠
capture;
rob
《史記‧吳王濞列傳》:“燒宗廟,滷御物。”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滷,抄掠也。”
《漢書‧趙充國傳》:“滷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兩。”
《金史‧太祖紀》:“沿帥水夜行襲之,滷其妻子。”

形容詞
(土地)貧瘠

《新唐書‧李景略傳》:“窮塞苦寒,地塉滷,邊户勞悴。”
《宋史‧食貨志上二》:“若瘠滷不毛,及眾所食利山林、陂塘、溝路、墳墓,皆不立税。”

同“魯”。愚鈍
stupid
漢‧劉禎《贈五官中郎將》詩之四:“小臣信頑鹵,僶俛安能追。”

同“魯”。粗魯,魯莽
rude
《紅樓夢》第八一回:“探春道:‘再沒見像你這樣鹵人!’”

名詞
同“爐”,爐子
宋·曾慥《道樞·心鏡篇》:“玄和子曰:‘吾則有鼎滷之訣焉。鼎滷者,天地之象也。’”原注:“滷者,爐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鹵部】郎古切(lǔ)
鹵,西方鹹地也。從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凡鹵之屬皆從鹵。 [8] 

説文解字注

“(鹵)西方鹹地也。從㢴省”注:省字衍。此承上文㢴部從㢴之籀文也,謂滷也。
“囗,象鹽形”注:大徐本無囗,小徐譌作□。凡既從某而又象其形,謂之合體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則會意也。轉寫者以其不成字而刪之,致文理不可讀,皆當依此補之。合體象形,有半成字不成字者,如鹵從滷,而又以囗象之是也。有兩不成字者,如以弓象鳥,以滷象巢是也。鹵,郎古切。五部。
“安定有鹵縣”注:《地理志》,安定郡鹵縣。
“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注:《禹貢》:“青州,海濱廣厈。謂東方也。”安定有鹵縣,謂西方也。大史公曰:“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然對文則分析,𢽳文則不拘。鹹地僅産鹽。引申之,《春秋經》大原亦曰大鹵。《釋名》:“地不生物曰鹵。 ” [9] 

康熙字典

【亥集下】【鹵部】鹵;部外筆畫:0
《唐韻》《正韻》郎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並音魯。《説文》: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廣韻》: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書·洪範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易·説卦》:兑為剛鹵。
又淳鹵。《左傳·襄二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鹵。註:淳鹵,埆薄之地,表異輕其賦税。
又地名。《春秋·昭元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註:大鹵,太原晉陽縣。
又《前漢·地理志》:安定郡鹵縣。
又代郡鹵成縣。
又鹵簿。《漢官儀》:天子車駕次第,謂之鹵簿。兵衞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著之簿,故曰鹵簿。
又鹵莽,輕脱苟且也。《莊子·則陽篇》: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
又香草名。《爾雅·釋草》:杜,土鹵。註:杜衡也。似葵而香。疏:杜一名土鹵。
又《廣雅》:鹵,薰也。
又通櫓,大盾也。《前漢·項籍傳》:流血漂鹵。註:鹵,盾也。左思《吳都賦》:幹鹵殳鋌。
又通擄。𢯱獲也。揚子《方言》:鹵,奪也。《前漢·高帝紀》:毋得掠鹵。又《衞青傳》:車輺畜産畢收為鹵。
又姓。《史記·遊俠傳》:太原鹵公孺。
又《字彙》龍都切,音爐。同鑪。《道樞》:玄和子曰:鼎鹵天地之象也。註:鹵,爐也。《釋名》:地不生物曰鹵。鹵,爐也。如爐火處也。
【巳集上】【水部】 滷;部外筆畫:11
(lǔ)《廣韻》《正韻》郎古切。《集韻》籠五切,並音魯。與鹵同。《説文》:西方鹽地,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亦作瀂。《爾雅·釋言》:滷,苦也。疏:滷,苦地也。謂斥鹵可煑鹽者。
(chǐ)又《廣韻》《集韻》《正韻》並昌石切,音尺。或從舄作潟。
又《唐韻》徒歷切。《集韻》亭歷切,並音狄。義並同。
【子集下】【卜部】 滷;部外筆畫:5
《唐韻》:籀文西字,即𠧧字省文。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上:U+5364;中:U+9E75;下:U+6EF7 上:U+5364;中:U+9E75;下:U+6EF7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乂”的第二筆捺改點。
【寫法】“⺊”小“〔圖A〕”大。“⺊”的豎筆在豎中線。“囗”從四面包圍“ㄨ”。“囗”頂部在橫中線上方;“ㄨ”的撇、點相交於豎中線。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滷(鹵)
高本漢系統

l
o
王力系統
l
a
董同龢系統
l
ɑɡ
周法高系統
l
李方桂系統
l
agx
東漢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uo
擬音/王力系統

l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u
(參考資料:漢典 [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鹵、滷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次濁
郎古切
luo
入聲
二十二昔

開口呼
次清
昌石切
tɕʰjɛk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全濁
徒歷切
dʰiek
集韻
鹵、滷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次濁
籠五切
lo
入聲
二十二㫺(昔)
開口呼
次清
昌石切
ʨʰiæk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全濁
亭歷切
dɛk
禮部韻略
上聲
郎古切
增韻
鹵、滷

上聲





郎古切


入聲





昌石切

中原音韻
鹵、滷

上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lu
中州音韻
鹵、滷

上聲
魚模





即堵切

洪武正韻
鹵、滷

上聲
五姥


次濁
郎古切
lu

入聲
七陌
穿


次清
昌石切
tʃ‘iək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5-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o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u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u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ə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əu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øy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ə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ləu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lou
35
陽上

粵語
陽江
lo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51
上聲
文讀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u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u
31
上聲
文讀
lou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u
21
上聲
文讀
lu
44
陽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滷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1-04-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0]
  •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7,592,1507
  • 5.    滷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0]
  • 6.    滷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0]
  • 7.    鹵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1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2341
  • 10.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1-14]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47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844,4911
  • 13.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46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13
  • 16.    戈春源著.漢字部首源流[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08:157
  • 1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