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滬西工人文化宮

鎖定
滬西工人文化宮是位於上海市普陀區武寧路71號的一處工人文化宮,俗稱西宮。
中文名
滬西工人文化宮
簡    稱
西宮
地    址
上海市東新路347號
模    式
公園模式
是公園模式,供人們休閒、散步的地方,一共有2個門:武寧路前門:公交有143、94、876、966、837、838、105、708、768、40、01等。曹楊路後門:公交有軌道交通3號線、4號線曹楊路站下、740、717、44、923、876、01、63等。另外還有個西宮在東新路武寧路口,上海人一般稱之為新西宮。主要是以服飾、禮品、鞋帽等店鋪形式,比較典型的商場。逛的人以年輕人居多。公交有:36、63、105、708、837、838、 768、94、143、876等都能直達
具體地址:上海市東新路347號
老西宮最集中的是一堆攤頭,賣飾品、指甲油、耳環配飾、眼鏡之類的比較多。還有做指甲,接頭髮,紋身的。
新西宮是一幢4層的樓,和老西宮相差5分鐘,馬路斜對面。一樓就兩家店鋪,和兩個小攤,店鋪一家是賣鞋子的,一個是賣“猿猴”包包的。二樓三樓主要是衣服,男生女生都有,年齡一般都是初中到大學生這種學生型的(要買成熟一點的最好就不要去了)。都是流行的那種,也有6、7家賣那種仿nike、匡威鞋的。四樓比較雜,主要是拍大頭貼,也賣小包、配飾、玩具什麼的。還有賣眼鏡(隱形眼鏡,隱形眼鏡用的藥水)、化妝品(淘寶實體店)、手錶(淘寶實體店)。
西宮一般八點鐘左右裏面的商鋪就基本關門了,但是七點鐘以後裏面一大半的商鋪也已經關門了,所以建議七點之前去,中午12點之後去,這樣能逛到所有的小商鋪。
該宮地址在武寧路71號,後門通曹楊路,是全市面積最大的園林式工人文化宮,佔地6.9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1萬平方米。
地境原為陳家宅、陳家白漾、王家弄、張家橋自然村和農田。1959年7月破土動工,1960年10月落成,1961年2月7日正式開放。該宮建成後,為紀念20年代在滬西地區建立的滬西工友俱樂部,初名滬西工人俱樂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名區文化宮。“文化大革命”後改名區工人文化宮,1979年2月定現名,由市總工會領導。
全宮以1幢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3層主體大樓為中心,前有南、北草坪、花壇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雕塑像、林蔭大道等,後有足球場、籃球場、游泳池以及各類室外遊藝設施,南側有藝術培訓教學樓和招待所,北側有1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可供划船、垂釣。湖中設有大島、小島,湖周有石舫、水榭、假山等風景點。1992年初,立滬西工人領袖劉華半身塑像於湖邊。西北部有餐廳、茶室及橫濱·上海友好館。主樓底層設小劇場和展覽廳,二樓設講演廳、遊藝廳和圖書館(藏書近10萬冊),三樓為活動室和辦公室。
該宮在籌建規劃時,為綜合羣體。原屬該宮的少年宮建成後,於1973年劃出,成立區少年宮。60年代初停建的大劇場,於1975年建成,1978年定名為滬西工人影劇院。原屬宮領導的澳門路俱樂室,於1982年改建成滬西職工技術交流站。
文化宮建成後,作為工人的學校和樂園,積極開展職工文化活動,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成立各種工人業餘藝術團體,取得較大成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黑色染缸”,工作人員被送往“五七”幹校勞動,職工文化活動被迫停止。1970年,區文化館、圖書館與其合併,改名區文化宮。
80年代後,文化宮的事業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新增12個景點,添置大型遊樂設施,工人的美術、攝影、集郵、書法、影評、書評、釣魚等愛好者協會相繼在該宮成立。每逢重大節日還組織大規模的遊園晚會、青少年遊園活動等。1989~1990年,每年入宮活動達1300萬人次。
1980年,該宮創作並演出的話劇《開窗》,被人選參加由全國總工會、文化部、中國劇協舉辦的文藝調演;獨幕話劇《婆婆媽媽》及滬劇《金蜂記》、《心靈的考試》等劇目,參加市首屆“十月劇展”和市第二屆戲劇節,獲得一、二等獎。一批優秀美術、攝影、文學作品在省、市報刊上發表和獲獎。影評協會被評為全國先進協會。
1980年起,該宮被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列為接待國外工會、工人代表團參觀訪問的單位。1983、1989年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先進集體。1985年被市羣眾文化委員會評為先進單位,被市綠化委員會評為市綠化先進單位。 [1] 
參考資料
  • 1.    韓國國家數據庫地名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