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西金毛裸蕨

鎖定
滇西金毛裸蕨(Paragymnopteris delavayi (Baker) K. H. Shing)是鳳尾蕨科、金毛裸蕨屬旱生中形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30釐米。根狀莖粗短,密被棕黃色狹長鑽形鱗片。葉叢生;柄圓柱形,亮慄黑色,葉片闊線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一回羽狀;羽片斜展,寬約5毫米,鐮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鈍頭,主脈上面微凹,下面凸起,側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軸疏被狹長鑽形鱗片。孢子囊羣沿側脈着生,成熟時略可見。
分佈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區。生長在海拔2200-4600米的疏林下石灰岩縫、林內、草地上或石縫中。
滇西金毛裸蕨是一種優良的盆栽觀葉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滇西金毛裸蕨
拉丁學名
Paragymnopteris delavayi (Baker) K. H. Shing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7]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歐金毛裸蕨屬
滇西金毛裸蕨
命名者及年代
(Baker) K. H. Shing,1902

滇西金毛裸蕨形態特徵

滇西金毛裸蕨
滇西金毛裸蕨(6張)
旱生中形植物。 [2]  植株高10-30釐米。根狀莖粗短,斜升或橫卧,密被棕黃色狹長鑽形鱗片。葉叢生;柄長8-12釐米,粗1-2毫米,圓柱形,亮慄黑色,基部略有鱗片及長柔毛,向上有毛或幾光滑;葉片長5-14釐米,寬2-4釐米,闊線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向頂端短漸尖或短尾頭,一回羽狀;羽片(5)-10-15對,斜展,彼此有闊的間隔或接近,長1.5-2.5釐米,寬約5毫米,鐮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鈍頭,基部圓形或上側往往有耳狀突起(有時有1片長圓形小羽片),具短柄或向上部的無柄,互生。主脈上面微凹,下面凸起,側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幹後革質,上面灰綠色,無毛及鱗片,下面密覆褐棕色透明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葉軸疏被狹長鑽形鱗片。
孢子囊羣沿側脈着生,隱沒於鱗片下,成熟時略可見。 [3]  滇西金毛裸蕨的孢子呈淺褐色,近球狀,具有3裂縫。 [4]  [8] 

滇西金毛裸蕨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200-4600米的疏林下石灰岩縫、 [2]  林內、草地上或石縫中。 [5] 

滇西金毛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山西(霍縣、沁源)、陝西(太白山)、甘肅(興隆山)、雲南(中甸、寧蒗、德欽、維西、鶴慶、麗江、大理)、青海、西藏(聶拉木、江達,南木林、隆子、察隅)、四川(雅江、康定、金川、九龍、布拖、木裏、稻城、阿壩、涼山)、貴州、山西、河北、甘孜地區的康定縣跑馬山、雅拉河,九龍縣熱水溝,雅江縣麻郎錯、惡古,理塘縣海子山,巴塘縣中咱,稻城縣海子山、巨龍鄉布朗,得榮縣子庚,道孚縣八美等地。 [2]  [5] 

滇西金毛裸蕨生長習性

配子體發育:滇西金毛裸蕨在播種20天左右開始萌發,3裂縫開裂,長出假根和數個原葉細胞,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隨後基部的原葉細胞開始橫裂,形成數條假根和2-8個細胞的絲狀體,隨後絲狀體發育成片狀體,大多數片狀體發育形成了具有不規則形狀的配子體,少數片狀體發育形成典型的心臟形配子體,兩類配子體的邊緣均有極明顯的波狀出現,且背腹面和邊緣均無毛狀體,無澱粉現象。播種50天后,在原葉體的假根密集區發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圓球形,凸出原葉體表面;在配子體發育過程中沒有觀察到頸卵器的產生,推斷滇西金毛裸蕨的生殖類型極有可能是無配子生殖類型。配子體發育成熟後,經過配子體頂端缺口背面的營養細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逐漸發育形成第一片孢子體葉,配子體葉逐漸變枯黃,隨後孢子體葉逐漸增多,最後發育成幼嫩植株。 [4] 

滇西金毛裸蕨主要價值

滇西金毛裸蕨是一種優良的盆栽觀葉植物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