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藏方枝柏

(柏科刺柏屬植物)

鎖定
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 Bertoloni),是柏科、刺柏屬灌木,稀為喬木。枝條灰褐色,裂成不規則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的一回分枝近圓柱形,其上的鱗葉三葉交叉輪生,寬卵形或菱狀卵形,二回及三回分枝密,四稜形,通常微成弧狀彎曲;刺葉僅出現於幼樹之上,三葉交叉輪生,斜展。雌雄異株,雄球花近圓球形或卵圓形,雄蕊3-5對,花葯2-3,藥隔近圓形。球果生於多少彎曲或直而不曲的小枝頂端,近圓球形或卵圓形,熟時黑褐色,有1粒種子,稀為2粒種子;種子卵圓形或錐狀球形,稍扁。 [1]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喜馬偕爾邦、北方邦、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在中國分佈於西藏南部及東部、雲南西北部海拔3000-5200米地帶。 [1]  [3] 
滇藏方枝柏可作分佈區高山地帶的水土保持樹用。木材可用作燃料,樹枝和樹葉在佛教寺廟中被製成香燒。 [1]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滇藏方枝柏
拉丁學名
Juniperus indica Bertoloni
別    名
小果方枝柏、喜馬拉雅圓柏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杉綱
松杉目
柏科
刺柏屬
滇藏方枝柏
命名者及年代
Bertoloni,1862

滇藏方枝柏形態特徵

滇藏方枝柏
滇藏方枝柏(6張)
灌木,高1-2米,常成匍匐狀,稀為喬木;枝條灰褐色,裂成不規則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的一回分枝徑約2毫米,近圓柱形,其上的鱗葉三葉交叉輪生,寬卵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尖或鈍,稍內彎,長約2.5毫米,下(背)面中部或中下部有腺體,排列緊密,有時上部較疏鬆,二回及三回分枝密,四稜形,通常微成弧狀彎曲,有時直徑1-1.2毫米,其上的鱗葉交叉對生,排列緊密,菱狀卵形,先端鈍或微尖,稍內彎,長1.2-1.8毫米,背面上部有鈍脊或背脊不明顯,下部或中部有窄橢圓形、矩圓狀條形或卵形凹下的腺體;刺葉僅出現於幼樹之上,三葉交叉輪生,斜展,長4-7毫米,上面淡灰綠色,中下部有隆起的中脈,下面有鈍脊,先端有漸尖的刺狀尖頭。 [1]  [8] 
雌雄異株雄球花近圓球形或卵圓形,長1.5-2毫米,雄蕊3-5對,花葯2-3,藥隔近圓形。球果生於多少彎曲或直而不曲的小枝頂端,近圓球形或卵圓形,長6-9毫米,徑5-7毫米,熟時黑褐色,有1粒種子,稀為2粒種子;種子卵圓形或錐狀球形,稍扁,頂端鈍或有短鈍尖頭,基部圓,長5-6毫米,徑約4毫米,有不明顯的縱脊,側面具淺槽紋。 [1] 

滇藏方枝柏近種區別

滇藏方枝柏近方枝柏(學名:Juniperus saltuaria Rehder & E. H. Wilson),但方枝柏為喬木,雌雄同株,球果與種子均較小,葉背腺體常為圓形,生於中下部及近基部。 [1] 

滇藏方枝柏產地生境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喜馬偕爾邦、北方邦、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在中國分佈於四川、西藏南部及東部、雲南西北部海拔3000-5200米地帶。 [1]  [3] 
滇藏方枝柏作為針葉林中的下層灌木或喬木,常伴生有高山柏、杜鵑、薔薇和栒子。在線林以上可形成刺柏—杜鵑灌叢,生長在有矮小高山灌木(如杜鵑、柳樹、高山柏)的矮嵩草針葉草皮中,或分散在花崗岩或片麻岩或其他變質酸性岩石的冰磧和固結碎石斜坡上。該地區從山地到高山,季風氣候明顯,從5月到10月有大量降水。 [3] 

滇藏方枝柏繁殖方法

種子需要一段時間的冷分層。種子有一層堅硬的種皮,發芽非常緩慢,需要一個寒冷期,然後是一個温暖期,然後是另一個寒冷期,每次持續2-3個月。在沸水中浸泡種子3-6秒可能會加快發芽過程。種子最好在寒冷的環境中一成熟就播種。有些可能在第二年春天發芽,但大多數需要一年時間。另一種可能是收穫“綠色”種子(當胚胎完全形成但種皮變硬之前)。當幼苗長到可以移植時,可以將其盆栽到單獨的花盆中。 [4] 

滇藏方枝柏主要變種

2變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滇藏方枝柏原變種
Juniperus indica var. indica
Bertoloni,1862
簇生滇藏方枝柏
Juniperus indica var. aespitosa
Farjon,2005 [7] 

滇藏方枝柏主要價值

滇藏方枝柏可作分佈區高山地帶的水土保持樹用。 [1]  木材可用作燃料,樹枝和樹葉在佛教寺廟中被製成香燒。 [3] 

滇藏方枝柏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易危(VU)。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數據缺乏(DD)。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