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滄溪村

(雲南省尋甸縣金所鄉滄溪村)

鎖定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距鄉政府所在地5.8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城69.8公里。東鄰妥託村委會,南鄰金源村委會,西鄰鳳儀鄉,北鄰東川區。轄18個村民小組。截至2008年底 [1]  ,該村有農户 1286户,有鄉村人口4981人,其中農業人口4981人,勞動力320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61人。
全村國土面積18.7公里,海拔1547米,年平均氣温16.7℃,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709畝,人均耕地 0.54 畝,林地8174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03萬元 [1]  ,農民人均純收入136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2] 
截止2008年底 [1]  ,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028户通自來水,有200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100%)。有1286户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户1157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43.7%),全村通有線電視103户;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1010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900户(分別佔總數的18.6%和17.3%)。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摩托車202輛。全村有效灌溉面積1679畝,有效灌溉率為61.1%,沒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中文名
滄溪村
行政區類別
村莊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雲南省尋甸縣金所鄉

滄溪村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3]
截至2008年底 [1]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749畝(其中:田1900畝,地849 畝),人均耕地0 .5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煙等作物;擁有林地8173.5畝,無經濟林果地;無水面面積,無養殖面積;無草地;荒山荒地2641.5畝,其他面積 16800.5畝;無礦產資源。 [4] 

滄溪村基礎設施

到2008年底 [1]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183户;裝有太陽能農户121户;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5]
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8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34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94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6] 

滄溪村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010 農村經濟010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03萬元 [1]  ,其中:種植業收入490萬元,佔總收入的56.2%;畜牧業收入280萬元,佔總收入的29.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50頭,肉牛395頭,肉羊349頭);林業收入0萬元,佔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276萬元,佔總收入的8.2%;工資性收入317萬元,佔總收入的3.2%。農民人均純收入136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2人(佔勞動力的17.4%),在省內務工319人,到省外務工33人。 [7] 

滄溪村人口衞生

村情概況(村委會辦公樓) 村情概況(村委會辦公樓) [8]
該村現有農户1286户,共鄉村人口4981人,其中男性2563人,女性2418人。其中農業人口4981人,勞動力3202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96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0.3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5.3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户52户。

滄溪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2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0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27.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11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8.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滄溪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生存環境和自然災害惡劣,羣眾文化素質差,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不強;2、農業產業結構品種單一、退化,科技含量不高,傳統種植經營方式落後;3、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化差,交通不便,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4、學校教學設施老化差;5、人畜飲水設施落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增加對學校教育設施的投入,組織羣眾參加科技培訓積極推廣農業科技 ,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先進的農業技能;2、抓好路、壩、溝、堤的綜合治理,採取生態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緩解自然災害;3、按照一鄉一品,一村多業的工作方針,抓好優質大米、烤煙、玉米制種的推廣種植,實行對現有牲畜凍精改良發展畜牧業;4、有計劃的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向外輸出剩餘勞動力;5、爭取上級部門支持解決 人畜飲水困難。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