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滄山源村

鎖定
滄山源村位於黃山市歙縣南鄉,屬於歙縣昌溪鄉的一個自然村,在昌溪鄉、石潭鄉、深渡鎮三鄉鎮的交界處,因形似燕窩,雅稱“燕窩山莊”,建村歷史四百多年,我國一代經學大師吳承仕的家鄉。
2016年11月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中文名
滄山源村
別    名
燕窩山莊
行政區類別
黃山市歙縣昌溪鄉滄山源村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黃山市歙縣南鄉
政府駐地
昌溪鄉
電話區號
0559
郵政編碼
242700
人口數量
100多人
車牌代碼
皖J

滄山源村燕窩山莊探源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又叫“燕窩山莊”。説起原故,大抵有兩個版本。一是滄山源村在昌溪鄉、石潭鄉、深渡鎮三鄉鎮的交界處,因形似燕窩,雅稱“燕窩山莊”;第二種説法是,沿山體修建的青石板路,從遠處看來,便像一條巨大的盤山青蛇,怕此物有害村莊安寧,便留下一段不鋪青石,猶如斬了它的“七寸”,便再做不了怪。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歷史及村情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處於昌溪鄉、石潭鄉、深渡鎮交界處。風光旖旎,生態良好,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文化厚重,名人輩出,社會和諧,可謂徽州和美山村典範。因三華里登山道路相隔,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小,基本保持原始風貌,真實反映400多年曆史和體現時代變遷,明清、民國、新中國時代標記清晰可見,連文革標語、口號和語錄也依然存留,可謂徽州山村歷史博物館。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鄉所是唯一一個木製古牌坊所在地
滄山源村處於昌溪鄉、石潭鄉、深渡鎮交界處,而昌溪鄉是我國國內唯一一個木製古牌坊所在地。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昌溪和周邦頭等古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建村歷史,因此歷代傳承下來的古建築和其他珍稀景觀繁多,擁有200餘幢古民居。村裏遺留有周氏宗祠、父子進士石牌坊、百秀亭和數十幢明清以來建造的古民居和古祠堂,近千年樹齡的香樟和銀杏樹仍然鬱鬱葱葱,古人用於加工糧食的古水碓和古水壩具有原始風韻。昌溪村則擁有國內唯一的木牌坊、國內少見的三眼古井、清末科舉狀元吳承仕也是封建歷代王朝中最年輕的狀元,其故居仍然保存完好,此外還有古建築和老街古巷等。 [2]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三眼古井 三眼古井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經學大師吳承仕故里
滄山源村是現代著名的經學家,國學家,教育家,清末舉人吳承仕的家鄉。吳承仕曾受業於章太炎門下,研究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及經學,與黃侃、錢玄同並稱章門三大弟子。是我國第一位用馬列主義觀點從事經學研究的學者。《經學通論》、《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國故概要》三書成就最高,影響深遠;以研究“三禮”著稱,經、史、子、集也廣為涉獵,都有驕人的建樹。吳承仕謹嚴的治學精神,實事求是、務求審慎的為學態度以及博大的學識和寬厚的處世作風影響着一代又一代學人。 [3] 
吳承仕 吳承仕
滄山源村 滄山源村
“孝子亭”內“孝子碑”
滄山源村村口,矗立着一座四方古亭,當地人稱古亭為“孝子亭”,亭裏存放着一座古石碑,當地人稱它“孝子碑”。碑文采用清一色淺雕方式,用工整楷書記載着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話説昌溪吳氏堯臣公孫學尹公相中滄山源(又名燕窩山莊)這塊風水寶地,於明萬曆年間遷來居住。傳到四世,村裏有個叫吳遇旦的人,少時家境貧寒,無錢唸書,父親病故,留下老母和一個弟弟相依為命,艱難度日。遇旦十八歲那年,母親張氏突患重病,危在旦夕。由於家境貧窮,平日一日三餐都成問題,哪有錢醫治母親疾病。遇旦沒有念過什麼書,雖然不懂什麼孔孟之道,但卻重孝道,懂得感念慈母養育之恩。平日裏除對母親張氏的悉心照料之外,他還隱瞞着家人,隔三差五就偷偷地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一塊,熬成羹,侍喂母親。終有一日,遇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母親張氏的病情漸漸好轉,後來竟然痊癒了。然而遇旦自己卻因為傷口感染無錢醫治,最終傷口惡化不治身亡,這一年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遇旦去世以後,母親弟弟悲痛萬分,鄰里奔走相告,遇旦割股為其母療傷之事鄉鄰族人無人不曉,後傳為美談。
多年以後,族人景松公(1830—1892)將此事抄於族譜之上,以告誡族人。有一次,他的朋友時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安徽等地方,在地方陳奏時聞聽了此事,甚是感動,於是親自撰寫《吳孝子傳》以傳後世,並請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同邑許臣堯(清末大學者)撰寫碑文,並於光緒三十三年立於滄山源村口“孝子亭”內。
近代昌溪籍詩人吳羽白(1894—1974,清代末科狀元吳承仕胞弟,名承傳,號羽白)有詩讚雲:白雲深處是我家,青嶂回開日影長。孝子碑亭銘祖德,英雄墓穴瘞元陽。千峯聳翠如屏列,一水拖藍似帶環。漫道滄山風景好,慎終追遠莫相忘。
如今,“孝子亭”內“孝子碑”的故事已然成為當地眾鄉鄰教育子孫後代重孝奉親的典範。 [4] 
孝子碑 孝子碑
孝子碑 孝子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