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黃草

(中藥)

鎖定
溪黃草,中藥名。為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大,粗壯,有時呈疙瘩狀,向下密生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達1.5米,鈍四稜形,具四淺槽,有細條紋,帶紫色,基部木質,近無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溪黃草是民間草藥,俗稱土黃連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別    名
溪溝草
山羊面
熊膽草
血風草
黃汁草 展開
別名
溪溝草
山羊面
熊膽草
血風草
黃汁草
香茶菜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科
香茶菜屬
分佈區域
東北,西南及江西、浙江、廣西等地
中文學名
溪黃草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15-30g

溪黃草入藥部位

唇形科植物溪黃草和線紋香茶菜的乾燥全草。

溪黃草性味

味苦,性寒。

溪黃草歸經

歸肝、膽、大腸經。

溪黃草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散瘀消腫。

溪黃草主治

濕熱黃疽,膽囊炎,泄瀉,瘡腫,跌打傷痛。

溪黃草相關配伍

1、溪黃草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溪黃草配酢漿草、鐵線草,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2 、溪黃草治濕熱下痢:一溪黃草鮮葉,搗汁沖服:二溪黃草配天香爐、野牡丹,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溪黃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搽。

溪黃草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溪黃草炮製方法

除雜,曬乾。

溪黃草生理特性

1、溪黃草:莖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葉對生,常破碎,完整葉多叟縮,展開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300px,兩而沿脈被微柔毛,葉柄長1-37.5px。聚傘花序具梗,由5至多數花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狹卵形至條形,密被柔毛;花萼鍾狀長約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並夾有腺點;萼齒三角形,近等大,與萼筒等長;花冠紫色,長約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淺囊狀,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於花冠。
2、線紋香茶菜:莖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葉對生,多皺縮,完整葉展開後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220.00000000000003px,上面被具節微硬毛,下面被具節微硬毛並佈滿褐色腺點;圓錐花序由聚傘花序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長約2mm,外具串珠狀具節長柔毛,佈滿紅褐色點;花冠白色,具紫色斑點;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溪黃草和線紋香茶菜常成叢生於山坡、路旁、田邊、溪旁、河岸及草灌叢中,喜生於山坡、溝邊、河旁或林下潮濕處。

溪黃草產地

1、溪黃草分佈於東北及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2、線紋香花菜分佈於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等地。

溪黃草相關論述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肝利膽,退黃祛濕,涼血散痰。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腫。”
[1]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2.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