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洞碗蕨

鎖定
溪洞碗蕨(Dennstaedtia wilfordii (Moore) Christ)是碗蕨科、碗蕨屬陸生中形蕨類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葉二列疏生或近生;柄基部慄黑色,向上為紅棕色,或淡禾杆色,無毛,光滑,有光澤。葉片長圓披針形,羽片卵狀闊披針形或披針形,羽柄互生,一回小羽片長圓卵形,羽狀深裂或為粗鋸齒狀;末回羽片邊緣全緣。中脈不顯,側脈杆胭明顯,葉薄草質,葉軸禾杆色。孢子囊羣圓形,囊羣蓋半盅形,淡緣色,無毛。
分佈於日本、朝鮮及西伯利亞東部,在中國分佈於東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陝西、江西等地。生長在海拔600-900米山地林下,林緣荒地,溪邊石縫或亂石堆中,喜蔭濕,怕熱怕乾燥,耐寒能力較強。
溪洞碗蕨的全草入藥。有清熱解表之功效。主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筋骨勞傷疼痛、瘡癰腫毒。溪洞碗蕨株形整齊,適宜盆栽觀賞,擺放在室內,還可作插花的襯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溪洞碗蕨
拉丁學名
Dennstaedtia wilfordii (Moore) Christ
別    名
光葉碗蕨
金絲蕨
孔雀尾
萬能解毒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7] 
水龍骨目
碗蕨科
碗蕨屬
溪洞碗蕨
命名者及年代
(Moore) Christ,1910

溪洞碗蕨形態特徵

溪洞碗蕨
溪洞碗蕨(6張)
陸生中形植物。 [2]  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疏被棕色節狀長毛。葉二列疏生或近生;柄長14釐米左右,粗僅1.5毫米,基部慄黑色,被與根狀莖同樣的長毛,向上為紅棕色,或淡禾杆色,無毛,光滑,有光澤。葉片長27釐米左右,竟6-8釐米,長圓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頭,2-3回羽狀深裂;羽片12-14對,長2-6釐米,寬1-2.5釐米,卵狀闊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頭,羽柄長3-5毫米,互生,相距2-3釐米,斜向上,1-2回羽狀深裂;一回小羽片長1-1.5釐米,寬不及1釐米,長圓卵形,上先出,基部楔形,下延,斜向上,羽狀深裂或為粗鋸齒狀;末回羽片先端為2-3又的短尖頭,邊緣全緣。中脈不顯,側脈杆胭明顯,弱狀分叉,每小裂片有小脈1條,不到達葉邊,先端有明顯的紡錘形水囊。葉薄草質,幹後淡緣或草緣色,通體光滑無毛;葉軸上面有溝,下面圓形,禾杆色。孢子囊羣圓形,生末回羽片的腋中,或上側小裂片先端;囊羣蓋半盅形,淡緣色,口邊多少為囓蝕狀,無毛。 [3]  [8] 

溪洞碗蕨近種區別

溪洞碗蕨與細毛碗蕨Dennstaedtia hirsuta (Swartz) Mettenius ex Miquel)近似,所不同的是葉質地較薄,全株無毛,葉柄為紅棕色而有光澤,孢子有疣狀突起,是本種在本屬中的一些特點。 [3] 

溪洞碗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日本、朝鮮及西伯利亞東部,在中國分佈於東北、河北(百花山附近張家鋪)、山東、江蘇、浙江(天目山)、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宜昌)、四川、陝西、 [3]  江西(井岡山、廬山、修水)等地。生長在海拔600-900米山地林下,林緣荒地,溪邊石縫或亂石堆中,喜蔭濕,怕熱怕乾燥,耐寒能力較強。 [4] 

溪洞碗蕨繁殖方法

孢子採集:孢子囊初見破裂的成熟孢子葉收集於信封中,待孢子自然脱落後接種(可常温條件保存備用)。
設備環境:將培養皿與濾紙置於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40分鐘,將濾紙鋪在培養皿底部。培養温度為25-27℃,光照時間14小時/天,光照強度(1200±100)勒克斯。加入2%蔗糖、0.7%瓊脂,調節pH值至5.8。裝入三角瓶中高温高壓滅菌20分鐘,待培養基冷卻凝固。溪洞碗蕨孢子裝入2毫升離心管中,加入1%N次氯酸鈉水溶液離心5分鐘的方式滅菌。
接種:取少量孢子接種於濾紙上,加入100毫克/升赤黴素溶液培養,以潤濕濾紙並讓孢子均勻散佈於濾紙上,置於培養室中進行培養。用移液槍將孢子水溶液接種到三角瓶中,接種1毫升,溪洞碗蕨孢子5天開始萌發,溪洞碗蕨孢子在1/2MS+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6-BA培養基中萌發率達到35.38%。 [5] 

溪洞碗蕨栽培技術

溪洞碗蕨在南方多生長在黃壤或山地黃壤上,這兩種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都很低,引種可以選擇林下腐葉上栽培。栽培溪洞碗蕨,要注意大氣濕度及土壤水分這兩個因子,大氣濕度在70-80%的範圍較好,盆土要經常處於濕潤狀態。夏季要防止熱害,因為氣温高,植株易失水,可用水噴葉,保持濕潤而又廕庇的生活環境。 [4] 

溪洞碗蕨主要價值

藥用:溪洞碗蕨的全草入藥。味辛,性涼。歸肺、肝經。有祛風,清熱解表之功效。主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筋骨勞傷疼痛、瘡癰腫毒。 [6] 
觀賞:溪洞碗蕨株形整齊,葉細裂,碧綠,囊羣蓋形如煙斗狀,一個個長在葉緣,美麗奇特,適宜盆栽觀賞,擺放在室內,還可作插花的襯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