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州銅柱

鎖定
溪州銅柱,位於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王村湘西民俗風光館”。 [1]  因這一帶古時候叫下溪州,所以銅柱名曰“溪州銅柱”。 [2]  建造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 [3] 
溪州銅柱下為圓形,上端為八方形,每方寬15釐米,直徑39釐米, [4]  除頂部有殘損外其他保存完好,柱身的八個面上前後相接地刻寫着2600餘字的銘文。 [2]  [5]  溪州銅柱樹立時兼具紀念碑性和實際政治功能,特殊的形制和豐富的銘文對研究湘西古代文化及民族等具有重大意義。 [4-5] 
1961年3月4日,溪州銅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溪州銅柱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河畔街14號 [12] 
所處時代
五代 [12]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1-0132-4-00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溪州銅柱歷史沿革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建造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 [3]  ,正月開鑄,七月告竣,八月鐫文,十二月立柱。 [7]  溪州銅柱初立何地,歷説無考,尚無定論。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溪州銅柱第一次遷移,這次移動範圍在古黔安(今會溪坪)河灘——巖柱灣一帶。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溪州銅柱因戰爭從巖柱灣一帶遷於明溪城。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溪州銅柱被宋軍擄走,嘉佑二年(1057年),宋軍歸還溪州銅柱。重新立於古黔安茶灘之上。
雍正三年(1725年),湖南彝陵總兵週一德,假借天命神助推倒銅柱。 [8]  [1] 
清朝中期,溪州銅柱柱上銅頂被盜,沉於江心,柱內銅錢也被盜搶。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永順府知府張曾揚建亭保護溪州銅柱。
民國年間,溪州銅柱保護亭被毀。 [3] 
1969年春,因湖南省沅陵縣修建鳳灘水電站,會溪坪與溪州銅柱豎立地均在淹沒區內。根據水電站的規劃,溪州銅柱屬遷移文物。後經縣、州、省文物部門呈報國務院批准,同意將銅柱遷移至永順縣王村叢山包豎立,並建亭保護。
1990年3月,由於永順縣王村叢山包溪州銅柱的安全條件差,後經國家文物局批示,於同年6月由永順縣文物管理所將溪州銅柱再遷移至王村河碼頭的“王村湘西民俗風光館”,陳列保護宣傳。 [8]  [1] 

溪州銅柱建築特色

溪州銅柱結構

溪州銅柱下為圓形,上端為八方形,每方寬15釐米,直徑39釐米, [4]  柱壁厚約寸餘 [7]  ,柱實長為2.98米 [1]  ,除頂部有殘損外其他保存完好,柱身的八個面上前後相接地刻寫着2600餘字的銘文。 [2]  [5]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特點

溪州銅柱銅質清淳光潤,歷久不磨,楷書保存完整。 [7] 

溪州銅柱文物遺存

溪州銅柱柱身刻着“復溪州銅柱記”2600餘字的銘文。銅柱銘文共42行,皆楷書。 [2]  [11] 
溪州銅柱銘文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馬楚天策府學士李弘皋撰寫的《復溪州銅柱記》,由散文體的“記”和七言韻文體的“頌”組成,其後有監造官的題名;第二部分是溪州與馬楚政權盟誓的誓狀,包括誓詞和一份19人的立誓者題名。在這兩部分之後,還有兩行較小字體的建造題記,記錄銅柱樹立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其高度、重量和形制,應是銅柱樹立之時刻上的。
除此之外,在這些銘文因平闕或分段留下的空白處,還刻有一些人的結銜題名,字體與前面兩段明顯不同,為北宋時期加刻,與銅柱原有的銘文毫無關係。 [5] 

溪州銅柱歷史文化

溪州銅柱藝文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
明朝周惠疇有詩讚雲:
黃金鑄就幾千年,勝蹟曾聞父老傳。
眼底諸峯皆委地,山中一柱獨擎天。
影橫西澗龍驚蟄,光照南山鶴不眠。
碧草白沙相對晚,涼風兩袖襲詩仙。 [1] 

溪州銅柱歷史事件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與當時佔據湖南的楚王馬希範發生溪州之戰。彭士愁戰敗後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與馬希範議和,把戰爭的經過和議和的條款,鐫刻於銅柱之上。 [2-3] 

溪州銅柱傳説軼事

清朝中葉,有一學台舟過會溪,登岸觀賞銅柱,遂起盜心,劫走柱頂,船行至江心,突然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雷雨大作,雷電追船,舟覆頂沉。沉頂處突出升起一大沙洲,把江水分開,後叫“雙溶”,傳説銅柱頂就埋在“雙溶洲”下。後人把銅柱敬為神物,長期斜立在九龍廳下的沙灘上,與荒草共眠了千餘年。 [1] 

溪州銅柱出版書籍

1994年4月,彭武文編《溪州銅柱及其銘文考辨》。 [9] 

溪州銅柱銘文解讀

溪州銅柱銘文《復溪州銅柱記》局部 溪州銅柱銘文《復溪州銅柱記》局部
溪州銅柱上鐫刻着楚王對叛亂的政策原則:“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奪其財,不貪其土。前王典故,後代蓍龜。吾伐叛懷柔,敢無師古;奪財貪地,實所不為。”在溪州土司彭士愁表示一心歸順後,楚王當即決定:“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業。”
雙方盟誓為約,立柱為信。自此,在中原大地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元、明、清等九個朝代變更的社會劇烈動盪時,封閉自守的彭氏統治卻始終偏安一隅,連續承襲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沒有邊患戰亂的相對安定生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終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彭氏政權即告結束。 [10]  溪州銅柱只是以民族歷史文物而豎立在溪州,它的界標作用不復存在。 [8]  [1] 
溪州銅柱的樹立,客觀上起到了“無擾耕桑,無焚廬舍,無害樵牧,無阻川途”的積極作用。

溪州銅柱銅柱銘文

溪州銅柱全貌 溪州銅柱全貌
天策上將軍、江南諸道都統、楚王希範召天策府學士、江南諸道都統掌書記、通議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弘皋謂曰:“我烈祖昭靈王,漢建武十八年平徵倒於龍偏,樹銅柱於象浦。其銘曰:金人汗出,鐵馬蹄堅,子孫相連,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慶胤緒綿遠,則九九百年昌於南夏者乎。今五溪初寧,郡師內附。古者天子銘德,諸侯記功,大夫稱伐,必有刊勒,垂諸簡編,將立標題,式昭恩信,敢繼前烈,為吾紀焉。”皋承教濡毫,載敍厥事: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上古謂之要服,中古漸爾羈縻,泊帥號精夫,相民泱氏。漢則宋均置吏,稍靜溪山,唐則楊思興師,遂開辰、錦。邇來豪右,時恣陸梁,去就在心,否藏由己。
溪州彭士愁,世傳郡印,家總州兵,布惠立威,識恩知勸,故能歷三四代,長千萬夫。非德教之所加,豈簡書而可畏,亦無辜於大國,亦不虐於小民,多自生知,因而善處。無何忽乘間隙,俄自動搖。我王每示含弘,嘗加姑息,漸為邊患,深入郊圻,剽掠耕桑,侵暴辰、澧,疆吏告逼,郡人失寧。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焉知縱火,果至自焚。
時晉天子肇創丕基,倚注雄德,以文皇帝之徽號,繼武穆王之令謨,冊命我王開天策府。天人降止,備物在庭。方振聲明,又當昭泰。眷言僻陋,可俟綏懷。而邊鄙上言,各請效命。王乃以靜江指揮使劉勍率諸部將,付予偏師,鉦鼓之聲,震動溪谷。彼乃棄州保險,結寨憑高,唯有鳥飛,謂無人到。而劉勍虔遵廟算,密運神機,跨壑披崖,臨危下瞰。梯衝既合,水泉無汲引之門;樵採莫通,糧糗乏轉輸之路。因甘矜甲,豈暇投戈?彭師杲為父輸誠,束身納款。我王愍其通變,受降招攜。崇侯感德以歸周,孟獲畏威而事蜀。
王曰:“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奪其財,不貪其土。前王典故,後代蓍龜。吾伐叛懷柔,敢無師古,奪財貪地,實所不為。”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加檢校太保,諸子將吏,鹹復職員。錫命有差,俾安其土。仍頒廩粟,大賑貧民。乃遷州城,下於平岸。溪之將佐,銜恩向化,請立柱以為誓焉。
於戲!王者之師,貴謀賤戰,兵不染鍔,士無告勞。肅清五溪,震讋百越,底平疆理,保乂家邦。爾宜無擾耕桑,無焚廬舍,無害樵牧,無阻川途,勿矜激瀨飛湍,勿恃懸崖絕壁。荷君親之厚施,我不徵求;感天地之至仁,爾懷寧撫。苟違誡誓,是昧神祗,垂於子孫,庇爾族類。鐵碑可立,敢忘賢哲之蹤;銅柱堪銘,願奉祖宗之德。皋仰遵王命,謹作頌焉,其詞曰:昭靈鑄柱垂英烈,手執干戈徵百越。我王鑄柱庇黔黎,指畫風雷開五溪。五溪之險不足恃,我旅爭登若平地。五溪之眾不足憑,我師輕躡如春冰。溪人畏威乃感惠,納質歸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孫兮千萬春。
推誠奉節弘義功臣、天策府都尉、武安軍節度副使、判內外諸司事、永州團練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傅、使執節永州諸軍事、行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侯食邑一千户馬希廣奉教監臨鑄造。
溪州銅柱原保護亭 溪州銅柱原保護亭
天福五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刺史彭士愁與五姓歸明,眾具件狀,飲血求誓。楚王略其詞,鐫於柱之一隅:右據狀,溪州靜邊都使,自古以來,代無違背,天福四年九月,蒙王庭發軍收討不順之人,當都願將本管諸團百姓軍人及父祖本分田場土產,歸明王化。當州大鄉、三亭兩縣,苦無税課,歸順之後,請只依舊額供輸。不許管界團保軍人百姓,亂入諸州四界,劫掠該盜,逃走人户。凡是王庭差綱,收買溪貨,並都募採伐土產,不許輒有庇佔。其五姓主首,州縣職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懲,如別無罪名,請不降官軍攻討。若有違誓約,甘請準前差發大軍誅伐。一心歸明王化,永事明庭。上對三十三天,下將神祗為證者。
王曰:“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税賦,自為供贍,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業。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誠,可以玄鑑。”
靜邊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溪州諸軍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彭士愁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開江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允滔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充靜寇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田弘祐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師佐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田幸暉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師榳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龔朗芝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充溪州副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守溪州三亭縣令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師裕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充金澗裏指揮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覃彥勝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田弘贇
武安軍節度左押衙、左義勝第三都部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前守富州別駕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師杲
武安軍節度討擊副使、左歸義第三都部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師晃
武安軍節度衙前兵馬使、前溪州左廂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向宗彥
武安軍節度同十將、前溪州左廂都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龔貴
前溪州大鄉縣令、將仕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賜緋魚袋彭允臻
武安軍同節度副使、攝溪州司馬、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覃彥仙
武安軍同節度副使、前攝大鄉縣令、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覃彥富
武安軍節度攝押衙、充靜寇都副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田思道
武安軍節度副將、充溪州知後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朱彥蝺
大晉天福五年,歲次庚子,七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己鑄,八月甲午朔九月壬寅鐫,十二月壬辰朔二十日辛亥立 [9] 

溪州銅柱研究價值

溪州銅柱原保護亭 溪州銅柱原保護亭
溪州銅柱存在兩種意義上的“模仿”,一是對馬援銅柱的模仿,這是符號意義上的模仿;二是對石經幢和唐代金屬柱的模仿,這是實際製作時在設計及工藝上的模仿。溪州銅柱的“模仿”明面上是復古,實際上是用當代的知識和技術解決當代的問題。 [5] 
溪州銅柱樹立時兼具紀念碑性和實際政治功能,因其特殊的形制和豐富的銘文內容而受到重視,對研究湘西古代文化及民族等具有重大意義。 [4-5]  為研究古代鑄銅與書法藝術提供了實物參考。 [7] 

溪州銅柱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溪州銅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溪州銅柱位於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王村湘西民俗風光館”。 [1]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價格
無需門票,包含在芙蓉鎮門票(100元/人)內。
交通信息
汽車
1、張家界到芙蓉鎮:張家界汽車站(火車站旁)乘直達芙蓉鎮的班車,車程約2小時;
2、吉首到芙蓉鎮:或在吉首新車站乘直達芙蓉鎮的班車,2小時抵芙蓉鎮汽車站;
3、永順到芙蓉鎮:永順汽車站有直達芙蓉鎮的班車,1小時抵達。
自駕
從S99龍吉高速(2017年底開通)芙蓉鎮出口出,可直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