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山鎮

鎖定
溪山鎮,隸屬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位於連平縣境內西南部,地處連平河中游,北接元善鎮,東南與田源鎮相連,西南毗鄰隆街鎮,鎮政府距連平縣城12千米, [1]  轄區總面積110.9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溪山鎮有户籍人口18524人。 [2] 
溪山由原溪東和茶山合併而成,故稱“溪山”。解放初至1976年,溪山自然佈局為南北兩片,南片屬隆街區轄;北片屬惠化區轄。1976年7月,成立溪山公社。1984年3月,廢社設區。1986年冬,撤區建鄉。 [4]  [6]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溪山鎮轄9個行政村。 [3] 
2016年,溪山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7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22元,比2015年增長8.5%。 [5] 
中文名
溪山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
地理位置
連平縣境內西南部
面    積
110.99 km²
下轄地區
9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762
郵政區碼
51715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粵P
户籍人口
18524人(2019年末)

溪山鎮歷史沿革

解放初至1976年,溪山自然佈局為南北兩片,南片屬隆街區轄;北片屬惠化區轄。
1976年7月,成立溪山公社。
1984年3月,廢社設區。
1986年冬,撤區建鄉。 [4] 
軟坑杜鵑花 軟坑杜鵑花

溪山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溪山鎮轄9個行政村。 [3] 
溪山鎮下轄地區
岐山村
東水村
軟坑村
茶山村
馬洞村
百高村
豐盤村
東羅村
溪西村

溪山鎮地理環境

溪山鎮位置境域

溪山鎮,位於連平縣境內西南部,地處連平河中游,北接元善鎮,東南與田源鎮相連,西南毗鄰隆街鎮,鎮政府距連平縣城12千米, [1]  轄區總面積110.99平方千米。 [2] 

溪山鎮地形地貌

溪山鎮地形圖 溪山鎮地形圖
溪山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溪山鎮石牙頭海拔1286米,為連平縣第三高峯。 [4] 

溪山鎮人口

2017年,溪山鎮總人口為1.87萬人。 [1] 
截至2019年末,溪山鎮有户籍人口18524人。 [2] 

溪山鎮經濟

2016年,溪山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7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22元,比2015年增長8.5%。 [5] 
2017年,溪山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293元,比2016年增長8.5%。 [1] 

溪山鎮社會事業

溪山鎮教育事業

荷塘美景 荷塘美景
2017年,溪山鎮小學在校學生843人,在職教師75人,參加連平縣統考獲得三等獎(其中英語學科獲連平縣一等獎),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1人、縣級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若干人,連續兩年獲連平縣十佳安全文明校園、河源市安全文明校園稱號。溪山中學在校生345人,教職工58人。2017年考入重點高中人數31人,獲得河源市平安校園稱號、市中招考試縣總分三等獎、縣防流控輟三等獎。 [1] 

溪山鎮醫療衞生

2017年,溪山衞生院新院正式投入使用。新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總投資約400萬元,設置病牀25張,開設內科、外科、中醫科等科室。全鎮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5567人,參保率89%;報銷人次641人,報銷金額394萬元。 [1] 

溪山鎮精準扶貧

2016年,溪山鎮認定貧困户357户999人,經動態管理,2017年,溪山鎮有貧困户351户976人。至2017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户有286户731人實現脱貧,脱貧率73.89%。累計到位扶貧開發專項資金722萬元,已使用563.2萬元,資金使用率78%,受益貧困户165户655人。當年完成貧困户危房改造93户。 [1] 
溪山鎮東羅村 溪山鎮東羅村

溪山鎮社會保障

2017年,溪山鎮全年醫療救助151人,撥放救助款111.7萬元;困難救助149人,撥放救助款21.6萬元;扶貧助學82人,發放助學金24.6萬元;給殘疾人免費發放輔具一批。落實“全面二孩”政策,較好完成人口計生各項目標任務。重視雙擁工作,開展節日走訪、慰問、座談等活動,給重點優撫對象購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發放低保金,並完成上級下達徵兵任務,入伍4人。 [1] 

溪山鎮交通運輸

溪山鎮電子地圖 溪山鎮電子地圖
國道105線貫通溪山鎮7個村近70%區域,大廣高速公路南北兩個互通口均僅離人羣聚集區8千米左右。 [6] 

溪山鎮歷史文化

溪山鎮地名由來

溪山由原溪東和茶山合併而成,故稱“溪山”。 [6] 

溪山鎮方言

溪山鎮通行客家話,其音系與和平話、興寧話相比更接近於梅縣話。 [7] 

溪山鎮非遺

溪山鎮民間傳統文化節目有:春牛舞。春牛舞具有濃郁的客家鄉土文化特色,歷經數百年,是首批“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6] 
春牛舞 春牛舞
春牛舞的存在可追溯到明崇禎七年(1634年)連平建州,是連平溪山一帶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春牛舞的基本動作多來自農事活動,扮演者們分別模仿人們勞作的動作,時而犁田耕地,時而放牧玩耍,舞蹈動作奔放自如,加上對唱、説唱,載歌載舞渲染了耍春牛的樸實歡樂情緒。舞春牛採用的山歌曲調為《烏牛調》,有着明顯的贛南採茶戲影子。 通過對歌、舞牛、遊行等藝術形式,一場春牛舞表達人們對牛的喜愛以及對春耕農事的期盼。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