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溝通分析理論

鎖定
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是溝通分析中對個人自我分析的重要理論。主要是用來區分個人不同且可明確區別的自我狀態。
中文名
溝通分析理論
外文名
Transactional analysis
概    述
溝通分析理論(Tran
自我狀態
伯恩(Eric Berne)

溝通分析理論自我狀態

伯恩(Eric Berne)將它定義為:“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藉由一套相對應的行為模式呈現於外在。因此兒童自我就是一套自個人童年遺留下來的行為、想法、感覺;成人自我則針對目前現實自主性行為、想法、感覺的組合體;父母自我就是個刻印,個體從周圍重要人物(按個人本身的認知)所內射的行為、想法、感覺。在平常的溝通分析運用中,我們會簡單地説“在兒童自我狀態裏”、“在父母自我狀態裏”、“在成人自我狀態裏”。把這三個自我狀態放在一起,就是溝通分析理論的核心---三部份自我狀態組成的人格模式。傳統上,把它畫成三個相連的圓圈,各以其第一個字母的大寫為名,故也稱之為PAC模式。

溝通分析理論總體論

伯恩的人性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先天正向的人性觀、後天學習輔導的功效以及人的理性三個方面。
第一、正向的人性觀
伯恩對人性持正向的觀點。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兒童出生時都是品行高貴的。
只是由於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或環境的不善,而使兒童的本性發生變化,由高貴而變為低下,也就是伯恩所言“從王子、公主到青蛙”。
第二、心理輔導的功效
伯恩相信雖然兒童的品質會由於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或環境的不善,而使兒童的本性發生變化,但通過後天的學習,特別是將學習與應用溝通分析結合起來,將溝通分析融入生活中,便能再恢復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的尊貴。在兒童進入學校之前的學前階段,他們已形成了生活腳本的基本雛形,並且也會發展出自己是一個行或不行的人的自我概念,同時也具有對他人是一個行或不行的人的判斷能力。
第三、人的理性
在伯恩的觀點裏,過生活是件很單純的事,然而人們都會發明心理遊戲。有些人總要將過去事件及宗教等來進行自我顛覆。這種人經常在抱怨生活是如此複雜,其實這都是他們自己的堅持與固執讓生活變得更為艱苦。
伯恩認為,生活即是一連串待決策的決定與待解決的問題。伯恩深信人們擁有理性與自由來做決定及解決個人的問題。

溝通分析理論輔導理論

基於溝通分析中所闡述的人性觀及人際關係理論,伯恩衍生出他基本的輔導理論。
這就是對五種型態的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即進行結構分析、溝通分析、腳本分析、生活地位和撫慰的追求。
一、結構分析
(一)人格的獨立自我狀態概述
在溝通分析中,將人格分為PAC三種人格的獨立自我狀態。所謂PAC,是指“父母”(parent,P)、“成人”(adult,A)及“兒童”(child,C)三者。
溝通分析心理學家在解釋TA的人性觀及人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遭遇的困難時,從人格的結構分析做為起點。將每一個人的人格分為三個獨立的不同自我狀態,並指出這就是引發不同行為表現的源由。這些自我的狀態是個體現在存在或曾經存在的人格狀態,每一種自我狀態都有其認定的思想與行為內涵。因此,這三者之間的差異與衝突,可能會成為人們內在不和諧、不一致的原因,也可能會是造就個人深具彈性的因素。
伯恩所提出的PAC三種自我狀態並不是像佛羅伊德Freud理論中所謂本我、自我、超我的觀點,因為這三種自我狀態是奠基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真實現象之上的。PAC三種自我狀態是以早年時期的情緒與經驗為基礎,而帶動與影響三種不同風格的行為與感覺的口語型態與肌肉骨骼之呈現。以下分述這三種人格的自我狀態的定義。
(二)人格的獨立自我狀態定義
1、父母(P)人格
人格的“父母”自我狀態包含了父母與權威人物所持的指導性、態度與行為。這個自我狀態有如反映了幼時父母對個人之告誡、命令、懲罰及鼓勵等經驗的記憶。父母會依不同的情境,表現二種不同的態度:
(1)“養護性父母”(nurturing parent)。這主要涵蓋了養育或協助的行為;
(2)“評價性父母”(critical parent)則提供了評論、控制及懲罰等行為與信息。
“父母”的自我狀態會促使個人表現過去養育者的行為,包括養育及批評二方面的行為。同時,“父母”的自我狀態指導着兒童形成他獨有的價值觀、性別意識與行為的決策。
2、成人(A)人格
人格的“成人”自我狀態提供了有關現實測試及“電腦”取向的客觀信息,並以高邏輯性的、無情緒性的方式運作着。“成人”的自我狀態有如電腦的決策歷程一般,是精密而無情緒的。“成人”的自我狀態乃以現實為基礎,並以成熟、客觀、邏輯及理性思考的態度來告知個人:”這就是成功的原因”。這個自我狀態與年齡無關,即使是一個孩子也能夠依據這種狀態來收集事實及掌握電腦般的客觀性來處理現實。
3、兒童(C)人格
伯恩發現“兒童”(C)人格的自我狀態,比如象孩童般的衝動,是人皆有之的事。“兒童”的自我狀態是人格中很重要的部分,因為它促進了人們的快樂、創造、自發、直覺、愉悦及享受等。“兒童”人格的自我狀態有二個部分:
(1)“適應性兒童”(adaptive child),是順服權威人物的結果,“被動”是它的特徵;
(2)“自然或自由兒童”(natural or free child),表現為兒童衝動的、未訓練的、自愛的及尋求快樂的部分。
兒童累積着自然到來的衝動,也記錄着從小對所聞所見的內在反應或重要事件。不成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是深層感受、情感、適應、表達及樂趣,亦常由兒童的自我狀態而得到表現。圖5—1,將父母、成人、兒童的自我狀態,以圖表方式來顯示。
(三)三種不同自我狀態的平衡
溝通分析心理學家認為,一個適應良好的人會允許自己依情境之不同而決定呈現不同的自我狀態,並且能夠維持三者的平衡。在一般人身上常會看到的問題是:一個人允許自己的某一個自我狀態成為強勢主宰的一環。例如,”固執的父母”看似獨裁而易有偏見,“固執的成人”則為無趣的分析專家,而“固執的兒童”更以不成熟與過度反應為特徵。年齡與此三種自我狀態無必然的相對關係,一個年幼的兒童也會有“成人”與“父母”人格的自我狀態。
二、溝通分析
(一)溝通的定義
溝通分析是伯恩提出的輔導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伯恩在此部分的分析指出:任何時候,一個人確認出另一個人出現之時,不管是口頭語言的或身體語言的,溝通即已發生。溝通經常被定義為人們對話的一個單位,或者是二個人自我狀態之間的刺激一反應的聯結。
(二)溝通分析的類別
從溝通分析的類別來看,主要有3種:
1.互補型溝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
波恩認為,這種溝通型態是“健康人際關係的自然順序”發生在一個人的自
我狀態反應,這是一種迴應於刺激而來的同一層次的自我狀態。(見圖5-2)。
下面這段對話就反應了互補型溝通的特徵:
明明:舟舟,你看見我的小汽車嗎?
舟舟:是的,在右邊的玩具堆裏。
2.交叉型溝通(crossed transactions)
這種溝通型態是一種破壞性對話,發生於一個人的自我狀態反應,但這是一種迴應於其他二種非刺激來源的自我狀態(見圖5-3)。
下面這段對話反應了交叉型溝通的特徵:
明明:舟舟,你可以幫我找找我的小汽車嗎?
舟舟:你沒看見我正在玩嗎?
3.曖昧型溝通(covert ulterior)
即每個人以一個以上的自我狀態放在溝通裏,基本上,可以説是不誠實的。表面上,二個人以前面二種溝通型態在對話,而實際上真正要傳達的信息卻未説明(見圖5—4)。
在曖昧型溝通裏,又分兩種類型。一是遊移型、二是隱含型。
(1)遊移型是以社會性、外在的交叉型之溝通型態來傳遞信息的類型。
明明:舟舟,你為什麼不幫我找找我的小汽車?找到後,我們可以一起玩呀。
舟舟:好啊,小汽車真是很好玩。
(2)隱含型二個人以心理性的隱涵層次,來傳遞曖昧的信息。
明明:舟舟,我希望你跟我一起玩小汽車。
舟舟:我希望你找我玩的次數要比別的小朋友多得多。
三、腳本分析
腳本分析的定義
所謂腳本分析,是指分析個人根據他(她)的生活腳本而演出的心理之劇中所表現的內容。伯恩於1961年才開始發展出溝通分析中的生活腳本觀點。
第二、生活腳本的定義
生活腳本即是生活安排了個人從幼年時期挑選出來的兒童自我狀態,而且絕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個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接收父母所給予的評價而來的。
生活腳本指示着個人過日子的方式及尋求目標的內容。一個人,不管是有意識或潛意識的,都會依照腳本,近乎強迫性的規定自己演出的方式與內涵。
前面曾提及,基本上,人們天生為良好自我狀態,但若在幼年時得到不良的生活腳本,就會造成個人困擾。
第三、瞭解生活腳本的方式
瞭解與認識個人生活腳本最好的方式是:檢查個人與他人相處的時間與溝通型態。生活腳本有其主要的論題,如:成功、失敗、受難、延遲、分心、撫慰及計算。
生活腳本的類型
生活腳本可分為三種類型:贏家、輸家及非輸非贏家。一小部分的人似乎是天生贏家,他們接觸到的每一件事都會好轉。相反地,還有一些似乎是天生輸家,他們碰到的每一件事都會朝壞的方向發展。而大多數的人(大約是80%到85%的人)是非輸非贏的腳本。非輸非贏家常説的一句話是:“但至少……”(如,“我上學了,成縝是很差,但至少我沒有被學校開除掉。”)
溝通分析借用大量寓言故事來説明其術語及類比。例如,“灰姑娘”的腳本並不是很健康有益的計劃,因為你的王子(或你想要獎品)不會憑空降臨,尤其是對一個守株待兔的女孩來説。由於許多生活腳本是在幼年時期所形成的,所以説明生活腳本需要小心地以兒童的故事來闡述。
第五、生活腳本的成份
伯恩相信生活腳本有五個成份:
是來自父母的指導;
符合腳本的人格發展的內容;
(1)是從幼時就作下對自己與生活的決定;
(2)是失敗或成功的腳本;
(3)是一種行為的模式。
四、生活地位
所謂“生活地位”(life Positions),是指兒童基於溝通與腳本的基礎,形成的自我價值與他人價值的綜合感受。有四種常見的生活地位(Harris,1969所述),分別説明如下(配合圖5—5):
第一、“我不行——你行”類型(處於第二象限,-5,5為極致位置)
這是兒童中感受最為普遍的生活地位。這種型態呈現的是個人自覺無力感的內在感知地位。而屬於此地位的成人時常會感到退縮與憂鬱。。
第二、“我不行——你不行”類型(處於第三象限,-5,-5為極致位置)
感受到這種生活地位類型的兒童不僅自己感到自卑,也覺得無法依賴於父母。在此地位的成人是兒童眼中的“輸家”。形成這種生活地位感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兒童和成人都曾體會一連串無助失望的經驗。
第三、“我行——你不行”類型(處於第四象限,5,-5為極致位置)
感受到這種生活地位類型的兒童,常會覺得白己是被犧牲的、被欺騙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説是別人的錯。好鬥的兒童及罪犯、精神病患多為此類。
第四、“我行——你行”類型(處於第一象限,5,5為極致位置)
感受到這種生活地位類型的兒童是心理健康的。感受到這種生活地位的兒童和成人,擁有符合現實的期望、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亦即為“贏家”之地位。
五、撫慰的追求
伯恩認為,追求撫慰,是人們為達到被認識、被承認存在的目的而進行的一種行為。
當人們確認與瞭解另一個人的存在時,他們會給對方一個“撫慰”。
(一)撫慰的方向性
這個“撫慰”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撫慰”的呈現通常是明顯易懂的,但在曖昧溝通中卻隱藏不明。
1、正面“撫慰”
兒童得到的正面“撫慰”通常是在與人的對話和溝通中獲得象徵性的撫慰。
正面的象徵性撫慰如:擁抱、表揚、握手、公開的喜愛表達如:“我喜歡你”,或者是不打斷的傾聽。這種正面的象徵性撫慰是受眾人歡迎的。
2、負面撫慰
兒童得到的負面的撫慰,如缺乏關注、拳打腳踢和傳遞“你是不行的孩子”,“媽媽討厭你”等令人厭惡的信息。少量的、侮辱性的、嘲弄的撫慰,皆會使人們覺得他們是不重要的。
個人給予和接受撫慰的模式大部分取決於其”生活地位”,人們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乃控制了他們給予與接受正負面撫慰的能力。
人們為了交換撫慰而投入“溝通”的活動。根據波恩(1964 )所述,通過人們互動與撫慰的“刺激”,是人類天生渴望獲得的目標,而任何表達對別人存在意義的行動,皆是滿足這些渴望的一些手段與方法。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時,兒童生命的豐富亦將無法達成(James& Jongeward,1971),甚至會造成兒童產生被遺棄的感受,與“我不行”的生活地位狀態的感受。滿足渴望的感受,將萌發“我行——你行”的狀態,並能釋放出具創造力的能量。
(二)進行正面“撫慰”的方法
正面的“撫慰”常通過互補性溝通來實現。可以通過語言表達情感和欣賞,或者可以給予讚美及正向的反饋。這些反饋可以是身體方面的,例如身體觸摸,也可以是明顯易懂的手勢或眼光。積極傾聽是一個人能給予另一個人最好的一種撫慰(James& Jongeward, 1971)。
(三)正面撫慰的意義
正面撫慰能促進兒童產生“我行——你也行”的生活地位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最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
(四)追求撫慰的型態構架
人們追求撫慰所構架的型態有六種:
1、退縮化:無任何溝通產生,少有冒險,無撫慰存在。
2、儀式化:為社會性溝通,如打招呼、問候,是相當無個人色彩的溝通。
3、娛樂化:可提供互相接納的撫慰,是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通常會有較為表面化的溝通或會話,如足球、汽車、逛街是這類較為安全的會話主題。
4、活動化:以工作或職業的活動來架構過程,是處理外在現實問題的一個方法。
5、遊戲化:需求的滿足以非直接的、曲折的方式獲得,此方式是可以收到密集的撫慰,但是很可能是不愉快的。遊戲被視為非建設性的負面溝通。
6、親密化:提供非條件式的撫慰,無遊戲或剝削。
溝通分析輔導的目的之一,即為協助人們學習好的、具產生性的方式來架構他們的溝通型。

溝通分析理論實際方法

在溝通分析中,將整個輔導過程看作是一種教學過程,由於溝通分析法有其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專門術語,所以在實際輔導過程中,也獨具特色。
一、輔導的主要目的
簡單的説,溝通分析主要的輔導目標,是幫助來談者達到“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輔導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與技巧讓來談者達到這個目的。由於兒童可以很容易學會與瞭解TA的觀點與術語,所以在幫助兒童時,溝通分析的取向是常為人所使用的。
“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是兒童的一種選擇。其他三種生活地位不是將自己過度膨脹,就是壓抑過多,會讓兒童覺得在生活地位中毫無自由選擇的空間。哈里斯(Harris,1969)曾説,前三種生活地位是以感覺為基礎,而“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則是奠基於思想、信仰和行動的啓發。我們並非驟然跳入另一個新的生活地位,而是通過我們做的選擇,一步步而來。以圖5—5的座標軸來看,我們可以記錄一個人從一個象限移至另一個象限的軌跡,並且可以通過X、y軸的相對地位,定義出每一個移動步伐的操作型意義。其中X軸表示自尊的得與失,y軸則表示與他人關係的變化程度。
二、輔導者的角色
第一、包含環境的角色
在溝通分析中,輔導者的角色是包含教導與提供支持的、照顧的環境。在此環境中讓來談者感到他可以很自由地去放下或削弱限制他的種種命令、嘗試新行為、重寫新生活腳本以及朝向“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前進。
第二、兒童的教師角色
在理想狀態下,溝通分析的輔導者扮演着一位老師的角色。等兒童學會如何運用溝通分析的語言時,輔導者則會進一步的引導他去分析自己的溝通型態,瞭解自己的行為是如何與別人產生交互影響。
第三、兒童的家長角色
輔導者同時擔任着兒童家長的輔導重任。因為很多產生問題行為的兒童在“我不行”的生活地位中成長的。兒童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狀態是深受父母影響的。如果母親經常以她個人不行的“兒童”自我狀態來對待她的孩子,那麼她便傳遞着“我不行——你不行”的信息給她的孩子。兒童要發展堅強的“成人”自我狀態,是必須通過觀察他們的父母如何運用他們的“成人”自我狀態,去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的。
三、輔導原則
在溝通分析中,輔導者遵循溝通分析的原則,並讓來談者使用這些原則來分析與改善自己的行為。溝通分析可以教給所有年齡層的人(從老到小)、不同能力羣的人(從智障到資優者)。
溝通分析中,最常用的輔導兒童的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定義與解釋自我狀態。
第二、自我狀態間的溝通分析。
第三、正面或負面的撫慰(如“温暖的絨毛”及“冷酷的刺”)。
第四、我行,你也行。
第五、生活腳本。
通過這些原則,使兒童學着去了解原因,掌握瞭解後的資源,重新進入選擇的境地;換句話説,兒童可以學會如何使用他的“成人”自我狀態,來處理來自成人與兒童自我狀態間的衝突。
溝通分析的原則可以通過海報、圖片、幽默的角色扮演等多樣的方法與工具來有效的教導兒童。在溝通分析理論學家所出版的一系列書中,提供了許多運用範例。兒童可以學習如何從“青蛙”變“王子”,也學習如何給予與接受“温暖的絨毛”(正面撫慰)、避免給予與。
四、具體方法
(一)教導步驟
對任何兒童來説,溝通分析的有效教導法包含三個步驟。
1、解讀原則;可運用故事、圖片、玩具或其他適合的方法。
2、檢測孩子所瞭解的溝通分析理論(發現理解錯誤時糾正之)。
3、讓孩子從自己的經驗中舉出與溝通分析理論相呼應的例子(如“今天你得到什麼正面撫慰?”),或者確定你説的例子對他們的意義為何?(如“你必須早些上牀睡覺是受什麼自我狀態的要求?”)。
(二)撫慰方法
可以教導與人相處有衝突的孩童一些有關新的撫慰型態的概念。首先,他們必須分析對方的行為。父母、老師、朋友給這孩子的是什麼正向或負面的撫慰?對方給的又是什麼撫慰?教導孩子從以下的分類中學習新的撫慰方法:
1.自我撫慰——為自己做一些好的事。
2.身體撫慰——擁抱、握手、拉勾勾(必須區分好的或不良的觸碰)。
3.無聲撫慰——點頭、微笑、揮手、使眼色。
4.口頭撫慰——“我喜歡你”、“做得好”、“謝啦”等。
5.報酬或特權——讓你的父母和你一起外出,與他們跟你一起玩、為你做一些事。
兒童(五一七歲)可能不能如大一點的孩子能瞭解撫慰及自我狀態的象徵意義。此外,術語的運用與瞭解也會相對地減少許多。但對年幼的孩子,可從可以瞭解的直接感知,如給他們“温暖的絨毛”,使他們感覺到很舒服;也可以用帶刺的硬塑料玩具,讓兒童瞭解“冷酷的刺”。讓他們體會到別人對他説了或做了一些讓他不愉快的壞事的感覺。當孩子因操弄負向撫慰而感覺不舒服時,可以要求有正向撫慰的權利。同樣地,年幼兒童或許可以瞭解我有“思想的部分”、“快樂的部分”、“霸道的部分”等自我狀態之同義詞,
一旦兒童瞭解自我狀態的意義與存在,他們便可以開始瞭解與區分互補性、交叉性及曖昧性溝通型態。如果兒童帶出一個有關任一溝通型態的情境,可以促使兒童將情境對話化。在交叉或曖昧的溝通中,多鼓勵孩子運用“成人”自我狀態來找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三)其他方式,
1、配合着自我狀態
配合着兒童的自我狀態,來談論負面情緒與行為,將促使他們辨別自己與別人的自我狀態。在此基礎上,把自我狀態理論配合兒童所述的經驗解説,兒童便很容易瞭解。
2、結合生活腳本的課題
在處理生活腳本的課題時,協助孩子澄清與描述個人的生活腳本,可以引用阿德勒學派的生活方式詢問的問句:
(1)你家的”傷口”是什麼?(G)
(2)你家有什麼人?(BP)
(3)你的家人像什麼?(BP)
(4)還有誰曾經和你住過?(BP)
(5)他們像什麼?(BP)
(6)在家裏誰的地位最高?(PI,P)
(7)你爸媽最喜歡説的話是什麼?(PI,CI)
(8)以三句話形容你自己(BP,D)
(9)你家人會用什麼話來形容你?(PI,CI,BP)
(10)你擁有最多不愉快的感受是什麼?(R)
(11)你擁有最多愉快的感受是什麼?(BP)
(12)媽媽最喜歡誰?(PI,CI)
(13)爸爸最喜歡誰?(PI,CI)
將上述問題進行可以編碼,便可以找出該兒童的生活腳本的雛型。
BP(basic life position)——我認為自己與他人的基本生活地位。
PI(parental injunction)(從父母的C狀態來的信息),如:父母的命令,如:別做一些我做的事。
CI(counter injunction)(從父母的P狀態來的信息),如:反命令,如“至少試一試”
G(game)(“遊戲”讓別人付出代價而得到撫慰)
R(racket,負面感受)
D(decision)(決定,如:我如何選擇我的生活方式)
P(program)(計劃’如:如何遵守命令)
3、綜合自傳體文字,尋找兒童的生活腳本
很多人有寫日記或週記的習慣,以記錄生活中的片段,寫下個人最內在的世界、感受、想法和事件。兒童對要寫日記的家庭作業反應都不錯。日記可以提供輔導者和兒童一份相關的感受、思想和生活腳本的紀錄,以供探索。寫日記或週記亦可以提供兒童與輔導者在晤談以外時間的聯繫與親近。
4、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兒童的具體行為
當輔導者不能保護兒童遭受負向的對待時,則別去干擾或阻礙兒童一些在他的家庭中仍有功效的腳本行為。別急着要求孩子在學會獲得撫慰的適當方式前,放棄他原用的遊戲。別替孩子決定什麼是他應該做的事,也別鼓勵孩子去扮演一名溝通分析的輔導者,尤其是面對比他們更有權力的人,因為對方可能會不喜歡,而有更強烈的負向行為。
上述的方式也可以用於團體或家庭輔導,以及個別輔導中。
角色扮演和演出心理遊戲是有效的團體技術之一。溝通分析中的家庭輔導則可鼓勵家人瞭解彼此之間的溝通型態的交叉點或曖昧處,瞭解生活腳本正在撰寫,以及瞭解可以改變家人感受的撫慰行為。
溝通分析提供了許多人從個別輔導及不同的團體輔導中,得到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改善。然而,在溝通分析中,尚有許多定義不明之處,理論與技術的結合不佳的部分。實際上許多作者很難把溝通分析歸為哲學性高的輔導方法。因此,溝通分析的各種觀點、各方面之標準與準則應有所發展,以確保溝通分析的地位及專業水準。 [1] 
參考資料
  • 1.    朱家雄 .《學前兒童心理衞生與輔導》:未知,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