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準提閣

(廣東海豐準堤閣)

鎖定
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開山祖師照虛和尚化募而建造。座落於海豐縣城東郊兩裏許,後依龍山,南橫津水,坐北向南,佔地面積近2000㎡。大門橫額陽刻“準堤閣”三字,走廊石柱刻有一鶴頂格嵌字聯曰:“準除邪念方離俗,提唱無文尚悟禪。”深具佛門禪宗氣味。
中文名
準提閣
外文名
準提閣庵
地理位置
廣東海豐
佔地面積
2000㎡
建造年份
明代萬曆年間
開山祖師
塵淨和尚
現任住持
釋法淨法師
供    祀
千手佛像(即準堤菩薩)

準提閣建築歷史

  • 明萬曆初年:開山祖師照虛和尚創建該閣,坐北向南;明崇禎年間,邑貢生葉瓊標仗其兄葉高標(官任禮科都給事中) 之力主持大規模的擴建;
  •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住持僧大規模修建,耗銀數百兩;
  • 乾隆四十六年(1781):該閣將海豐赤石墟斗門頭(今赤石鎮食品站附近) 的香燈糧田3000 多畝地(容種380 石) 捐給海豐麗江書院,作生員讀書和科考之用(清光緒《惠州府志·卷十·經政·書院》載);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庵後右側修建一座歷代祖師普同塔,至清末時期仍有僧人10 多人;從清中期至末期其中有僧策隱、廣昇、廣鎮、轉超、貴機、登來師等先後居此弘法;
  • 1963 年:海豐縣人民委員會頒佈“準提閣”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66 年:遭受人為拆毀,僅存右側一間廂房。當時瑞根、順根二尼師刻苦堅持世守於此,荷擔如來家業,以耕種維持生活,數十年如一日;
  •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1980 年:在佛教信眾資助下修建四間廂房,俾作佛殿、齋堂、住宿之所,庶使佛光重耀,古剎生輝;
  • 1984 年:瑞根、順根二尼師在護法居士的協助下發起籌資重建,於1986 年冬落成;
  • 1988 年:政府宗教工作部門依法登記準提閣為佛教活動場所,併成立寺務委員會。

準提閣建築格局

佛門聖地——“準提閣”,位於海豐縣城東鎮龍山之麓,前臨海豐八景之一“龍津漁唱”的龍津河,背倚狀如潛藏待變的龍山。其位置坐北向南,共佔地近2000平方米。大門橫額陽刻“準堤閣”三字,走廊石柱刻有一鶴頂格嵌字聯曰:“準除邪念方離俗,提唱無文尚悟禪。”深具佛門禪宗氣味。門前還書刻有兩首“禪詩”,其中一首為:“人間何處清涼境,太白巍然海上山。萬丈紅塵飛不到,峯巒密密擁關禪。”進門為前殿,有彌勒佛像,為坦腹暢懷大笑狀,神形俱佳,栩栩如生,龕旁有聯,為海豐籍澳門書法家連家生所書。前殿之後是大院,前邊走廊中央有韋馱菩薩像,與彌勒佛背靠背,只有一板之隔,旁有聯曰:“擁法安僧,親受靈山吩咐;降魔伏怨,故現天將威風”。大院西廂為“公德堂”,供祠歷來有功於閣的法師,旁亦有聯:“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東廂為關帝神龕,龕旁聯曰:“秉剛嚴氣概,具忠義襟懷,至性精誠昭日月;得妙語玄機,明倫常道理,禪門聖域共春秋。”大院之後是後殿,為“準提閣”的主體建築,殿前走廊石柱刻有海豐籍翰林洪晨孚所撰之聯:“青牛東去,白馬西來,十萬煙雲皆有路;明月天心,清風水面,三千世界淨無塵。”據説,殿門旁石柱昔還有一聯:“佛音幽玄,猶如雲掛山頭,行到山頭雲又遠;禪機浩蕩,好似月臨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此聯溶景、佛、理於一爐,廣為流傳。後殿正中是大雄寶殿,供祀千手佛像(即準堤菩薩),龕旁聯曰:“佛相本圓通,露手眼千般照臨環宇;眾生雖苦厄,見曇花九品想象慈航。”東側供祠地藏王菩薩和西來嚴菩薩,西側有達摩祖師像。閣內諸菩薩像俱裝飾得金光閃閃。前後殿旁與大院西側旁均有廂房。閣旁還各連建一梵園。東梵園為花園與招待所;西梵園為齋堂與菜園。

準提閣歷代住持

  1. 明代萬曆年間:照虛和尚(開山祖師) [1] 
  2.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比丘尼覺和法師,“法號仁純”,是歸善縣(今惠來)西來古剎方丈仕開和尚之徒。1960 年10 月圓寂。
  3. 1960 年11月:釋瑞根法師(比丘尼覺和法師之徒,均屬西來古剎法系)
  4. 1966 年—2004年:瑞根、順根法師
  5. 2004年至現:釋法淨法師(閩南佛學院生)

準提閣相關歷史

1925年4月20日,彭湃在準堤閣創辦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招收學員42名,彭湃親自任教員,還延請鄭志雲、李國珍、吳振民、李勞工、聶紺駑為教員。
1925年6月7日,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於此閣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 至三十四年(1945),由於歷史原因,僧人他棄。
民國二十八年(1939) 至三十一年(1942),被“海豐宏運公司”佔用為鹽倉,以致殿宇破爛不堪。

準提閣相關新聞

2014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十九日),適逢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廣東省海豐縣龍山準提閣舉行祈福法會。此次法會由“準提閣”住持法淨法師主法,法會莊嚴殊勝,各地信眾歡喜參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