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源點

(語言文字術語)

鎖定
源點(source)是空間移動的起始點,通過隱喻也表示事件開始的時間點。 [1] 
中文名
源點
外文名
source [1] 

目錄

源點基本概念

一個完整的空間運動軌跡由“源點—途徑—終點”所組成,L.塔米概括了世界語言中的兩種編碼形式,而漢語實際上兩種方式都有: [1] 
①動詞框架(verb-framed)。動詞語義中包含了有關運動軌跡的信息。漢語趨向動詞“出()、起()、下()”等都可以直接帶源點賓語,空間運動動詞中直接帶源點賓語的不多,有“離()、離開(上海)、跳()”等。 [1] 
②衞星框架(satellite-framed)。由動詞之外的成分,如以小品詞引導的論元來表達有關運動軌跡的信息。漢語表示空間源點的標記主要是空間介詞,如“從”(從哪兒來啊)、“打”(打上海來)、“由”(可由成都出發),它們只能用於謂詞之前;“自”(自北京向西行、來自西藏),可用於謂詞前可用於謂詞的;“於”(起於民間),用在謂詞後可以表源點。 [1] 
塔米的理論主要關注主體位移,但及物句受事也有位移事件,如“他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他們從屋裏找出大量的毒品、你打哪兒找來這麼一個人?”一般用在謂詞前。 [1] 
漢語表示時間源點的標記主要是介詞“從”(從早上幹起/從做起)、“自”(自十點幹到下午三點)、“自從”(自從出了事,他一直不放心)、“打”[打民國時(起)就這樣]、“由”(由三國至晉)等,它們都只能用於謂詞之前。 [1] 
在有結果的事件中,我們並不認為結果是憑空而生的,而是把它們看成是預先存在於某地,此時只是把它們揭示出來。所以它們往往都帶有一個源點角色;這個源點並不是指真正的空間,而是指這一結果的來源,更準確地講,是結果在成為結果以前所依附的事物,所以是“抽象的源點”,如“從混沌中生出一個新世界”“從樹幹中部長出一個小芽”。這和那些確實從某處找出事先已經存在的東西的事件很相似,如“從牀底找出一隻木箱”。之所以相似,是因為它們都有共同的依附變化關係,在現代漢語中常用“V出”格式。 [1] 
在一些語言中,予取事件的原主及原主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碼化為源點,如英語“Alice got a book from John”(愛麗絲從約翰那兒拿了一本書)中的John,以及“A good many of his books were bought from that bookstore”(他很多書都是從那家書店買的)中的that bookstore。漢語也是如此。 [1] 
在探索事件中,探索的依據或證據,也可以碼化為抽象的源點,如“從他的臉上可以猜想到他心中是多麼的害怕”“從這些材料中你發現了什麼線索嗎?”“從表面看他沒有什麼問題”。 [1] 
參考資料
  • 1.    源點  .中國大百科全書.2022-12-23[引用日期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