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溈山

(湖南省寧鄉市西部的山)

鎖定
大溈山是溈山為主體的周圍羣山,是湘江支流溈水的發源地,也是湖南省雪峯山巨大東部地帶的一個南翼板塊,是東部雪峯山的南側主幹,雄跨寧鄉市西北,北鄰桃江縣、西接安化縣大福鎮一帶。
中文名
大溈山
所屬山系
雪峯山東部的南翼板塊
地理位置
湖南省寧鄉市西部 [1] 
走    向
團塊
主要景點
千佛洞、炭河裏西周古城遺址
美    譽
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目錄

大溈山地理

大溈山 大溈山
大溈山的規模遠大於衡山。周圍一二百里的崇山峻嶺和高丘陵,雲氣相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大氣磅礴。
誤解:有的人説溈山是衡山和雪峯山的交匯區,那是沒看地圖的想象,其實,大溈山本身就是雪峯山東部的南翼主幹,而且它的規模遠大於衡山。
其山存林木,林儲活水,水養坡地,地藴沃土,宜耕宜種。傳説舜及其兒子“溈”曾相中此地,來此開發,開創了溈山的農耕業和手工業,並代代相傳,經千百年的發展,山間數百上千個大小山沖田連阡陌、流水人家,有如世外桃源。
幾千年來,大溈山人守着這塊寶地安於耕種,自給自足,不曾受天災之害,亦不曾受大荒之苦,盡享天賜之富庶。

大溈山人文

山外的文人墨客、官賈富商、才子佳人念及此地之靈氣,常遊幸於此。
唐代名相裴休就是看中了此地山靈地旺,晚年移居此地,在此助佛教、辦學堂,帶動了大溈山佛教和教育的繁榮。
自此溈山歷代才人輩生,名仕迭出。至清朝末年,取得功名外出為官者達百計,另有武將數十。其中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就是在溈山一個小山衝裏就讀成才。
這裏還誕生了何叔衡、謝覺哉、王凌波、姜夢周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17年暑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偕同蕭子升到過大溈山。
大溈山博大、大溈山神奇,大溈山不僅是地靈人傑之地,也是情懷盪漾之鄉。
大溈山的夫妻石、望郎峯、望夫台、相思溝、哭妻溪等等,都記錄着一個個或美麗、或悲壯的動人的愛情故事。
溈山人口頭流傳下來的愛情傳説更是有如溈江之水,滔滔不絕,長流不息。
大溈山 大溈山
著名網絡作家黃棟樑創作的軍事歷史長篇小説《情定大溈山》所描寫的清朝康熙皇帝的堂妹、莊親王的親妹小悦格格帶人來到湖南,並以大溈山之地為基地,成功聯絡了湖南各地民間人士參與平定吳三桂的朝廷大業,最終協助官軍成功平定了三藩的故事,氣勢磅礴,其中所描寫的朝廷人士與民間青年男女的浪漫愛情故事,更是蕩氣迴腸,令人回味。
如今的大溈山是湖南著名的旅遊區,是生態之旅、文化之旅、紅色之旅的好去處。
大溈山風景名勝區已成為長沙市的“後花園”和湘中觀光休閒度假勝地。“千山萬水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
大溈山常年雲遮霧繞,實乃一片人間仙境之地。
雲雨的纏繞與滋潤便使它風景秀麗,而如此風景秀麗之地,也就有着儒、釋諸多文化在此紮根落腳,並滋生着茂密的文化叢林,為世人景仰。
大溈山腳下,溈水長流。在青羊湖畔,一個叫“大禾”的方國曾在這溈水流域書寫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留下了國寶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獸面紋提樑卣(內貯玉器1117件)等2000多件青銅器。
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於黃材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修建黃材水庫時,在庫址附近出土了商代獸面銅瓿(內藏有製作精美的銅斧224件)。
1983年發現發象紋大銅鐃
1993年又發挖掘了9套青銅編鐃(樂器)。
地處大溈山的炭河裏西周古城遺址,被評為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物證文明,謎驚世界,大溈山被考古界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千年密印寺的繁盛、萬佛靈山的輝煌,造就着大溈山文化沃土。
古代名人,遺蹟尚存,革命先輩,故居依舊。
大溈山的人文景觀有密印寺開山鼻祖靈祐肉身塔、唐相國裴休墓、唐詩僧齊己墓、宋狀元易祓墓、抗金名將張浚和朱張理學創始人張栻父子之墓及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故居、共和國司法制度奠基人謝覺哉故居、辛亥革命烈士何南薰墓等。
另外還有千佛洞是省會長沙周邊近距離惟一的天然溶洞,洞內鐘乳石形態各異,洞內“天下第一洞穴峽谷”、“天下第一鐘乳石柱”、“天下第一無極天頂”等奇景令人歎為觀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