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辛農

鎖定
湯辛農,1924年9月出生,湖南省醴陵市西鄉人,民盟盟員。
出生地
湖南省醴陵市
出生日期
1924年9月
本    名
湯辛農
性    別

目錄

湯辛農人物歷程

1、1931年9月入醴陵四高完小讀小學,1937年9月赴長沙讀中學,後因日寇臨湘轉往重慶繼續中學學業。
2、1941年10月考取成都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兩年後畢業,被派往國民黨軍隊任職。
3、1951年9月考入湖南農學院(現湖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農學專業。
4、1955年10月畢業,轉往湖南行政學院深造。
5、1956年4月分回湖南農學院,初任實驗員,後轉任助教,1978年10月晉升為講師,1983年9月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6月晉升為教授。因工作成績突出,湯先後被評為湖南農學院優秀教師、湖南省土肥學會優秀土肥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民盟先進個人。
6、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湯辛農事蹟

湯辛農在高校教育戰線默默耕耘30多年,主講了本科生《土壤學》《土壤肥科學》《土壤調查與製圖》《區域土壤及改良》和碩士研究生《土壤發生與分類學》等課程,並多次指導本科生、碩士生畢業論文。在教學實習中,湯辛農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廣大師生讚譽。此外,湯辛農還努力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掌握開課技巧及實際應用技術,並在全國、全省多次舉辦土壤普查技術培訓班,培訓了大量土壤普查技術骨幹。
數十年來,湯辛農主要從事土壤與植物營養、土壤調查與土壤分類的教學與科研,對土壤學造詣很深,具有堅實的土壤學理論基礎及與土壤學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土壤特徵對苧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被《國際旱地土壤管理與施肥會》論文集收錄;編著出版了《土壤普查診斷與改良》《土壤普查》《桃源綜合考察報告集》《土壤調查與製圖》《低產土壤改良》和《湖南土壤》等專著六部;擔任《湖南土壤》副主編,編寫了《紅壤》及《湖南土壤的改良與培肥》兩章;參加了全國統編教材《土壤調查與製圖》部分章節的編寫;參與了由湖南省人民出版社編寫的《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卷下冊第五篇第一章《土壤》的編寫,客觀地反映了湖南省的土壤概況,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學術價值,為湖南省土地改良利用規劃、農業區劃以及國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本資料。
除上述研究成果之外,湯辛農還先後承擔了農業部、省科委、省教委研究課題多項,其中1981年參與的省科委課題“桃園綜合考察報告”土壤部分課題研究獲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全國農業區劃三等獎,1986年主持的“洞庭湖區早稻僵苗防治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參與的省教委重點課題“苧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87年參與的省重點課題“潛育性水稻土成因及改良技術研究”獲農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兩項,1990年主持的“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湯辛農在紮實開展教學和科研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踐調查,經常深入農村結合農業生產進行調研,並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及本省組織的大規模土壤調查工作,實踐經驗豐富,相繼擔任了湖南省水利規劃湖區水土保持業務組長、湖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湘西組業務副組長、中國科學院長江流域考察衡陽地區組副組長、廣東省土壤普查複查工作韶關專區負責人、全國農業區劃土壤區劃工作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桃園綜合考察隊土壤組副組長、農業部土壤普查技術顧問、中南地區及湖南省土壤普查技術顧問、湖南省土肥學會會員等社會或技術職務,為湖南省乃至全國的土壤普查作出了較大貢獻。
1990年12月受聘擔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任參事期間,湯辛農積極參加參事室組織的會議和調研,認真履行參事職責,努力發揮建言獻策、參謀諮詢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