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森理論

鎖定
湯森理論是指解釋氣體放電機制的最早理論。由英國物理學家J.S.E.湯森於1903年提出。
中文名
湯森(湯遜)理論
外文名
Townsend theory [3] 
類    別
理論
作    用
解釋氣體放電機制
提出時間
1903年
提出人
J.S.E.湯森
提出人國籍
英國

目錄

湯森理論解釋

對於不同間隙介質都有不同的臨界擊穿電場強度Ec(大氣中約30kV·cm)。間隙中的電場E低於Ec時,間隙不會擊穿。在湯森判別式中,電離係數α 隨外加電場強度E的增強而增大,因此電子的電離效應也加強。α 值必須足夠大才能產生足夠的電離次數及離子數,滿足自持放電條件使間隙被擊穿。實際過程比這要複雜一些,例如間隙中空間電荷的積累會引起電場畸變;陰極表面還存在光電發射和其他粒子轟擊陰極表面的過程;間隙氣體中還有光電離和電附着作用等。雖然自持放電包括的過程比較複雜,但判別式的形式仍是其中rm為包括了各種陰極表面過程的二次電子發射概率,μ為氣體吸收係數。利用高速示波器可以測出放電發展過程中的電流變化。電流的週期性變化説明間隙中電離、陰極發射電子等一次次的循環。不滿足自持條件時的放電,電流逐步減為零,此時間隙中氣體未擊穿,仍保持絕緣狀態。湯森理論只適用於氣壓比較低、氣壓與極距的乘積(Pn)比較小的情況 [1] 

湯森理論氣體放電

1、氣體放電過程中一般存在六種基本粒子:電子,正離子,負離
子,光子,基態原子(或分子),激發態原子(或分子)。 
2、光子能量,其中為光的頻率,h為普朗克常數。 
3、原子能量由原子內部所有粒子共同決定,通常人們感興趣的是原子最外層電子即價電子,因為氣體放電過程主要是由最外層電子參加的。原子通常處於穩定的能級,成為基態(基態能量E1),當價電子從外界獲得額外能量時,它可以跳躍到更高能級,此時原子處於激發態(激發態能量E2),電子處於激發態的時間很短,然後會躍遷到基態或低激發態,並以光子形式釋放出能量。 
當電子獲得的能量超過電離能時,電子就與原子完全脱離而成為自由電子,原子變為正離子。 
4、正離子也可被電離,負離子是電子附着到某些原子或分子上而
形成的。負離子的能量等於原子或分子的基態能量加上電子的親和能。氣體放電中的帶電粒子是電子和各種離子(正離子和負離子)。每種離子都將影響氣體放電的電特性,電子的作用通常占主導地位。 
5、波數等於波長的倒數,表示在真空中每釐米的波長個數。 
6、原子所處的狀態取決於其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可用四個量子數來描述 [2] 
參考資料
  • 1.    徐樂, 遊志遠, 胡玉玲, et al. 基於輝光弧光放電測試條件下GDT與MOV的性能配合研究[J]. 電測與儀表, 2016, 53(12):52-61.
  • 2.    李祥超, 陳璞陽, 徐樂, et al. 多電極氣體放電管與ZnO壓敏電阻匹配性能的研究[J]. 電瓷避雷器, 2015(3):48-56.
  • 3.    王裕民. 激光作用下的Townsend放電理論. 中國激光, 1990(10):607-611